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概述
摘要:当西方体育逐渐完善并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封
建科举制度之下。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

在强烈的功利主义面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全束缚于统
治者,因而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体育思想。

但是,认清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了解学校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学校体育
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诞生的背景
1.西方国家近代学校体育逐步发展并趋于完善。

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欧洲人就开始痛斥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主张人的自然存在,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后来对古希腊体育文化遗产的发掘,为近代体育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们强调人体健壮的重要性,认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主张把体
操定为学校教育的固定课程。

经过维多里诺等人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最终由捷克
教育家夸美纽斯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教育家洛克,倡导英
国实行“绅士体育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使得英国的业余体育活动逐
渐开展起来。

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赛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
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之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实现课程化和体系化,体育师资得到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得以确立。

当时著名的体育课程主要有
德式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

西欧和北美的学校体育不断发展,体育
思想也逐步建立起来,不但使他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也锻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

2.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教育背景。

早在商朝时期,我国便有了学校教育,到西周发展迅速,但只有奴隶主贵族
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由于当时奴隶主的统治需要,奴隶主贵族学校进行的六
艺教育中,射、御和乐中的舞蹈都具有体育的性质,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是比较重
视身体的练习和锻炼。

但是自西汉以后,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
教育一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体育。

特别是西汉时期,封建统治者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用儒家思想教化国民,这一主张也直接改变了传统
的中国学校教育。

孔子认为应该用仁义礼乐致力天下,反对武力;儒家的另一个
代表人物孟子也提倡以王道和仁政治理天下,反对战争军事准备。

因此,在之后
的历朝历代中,身体运动一直受到禁锢,不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唐朝时期虽
然设立了武举考试,但因为文武分途,形成了文者不武,武者无文的对立观念。

到了宋代,理学作为儒、释、道学的统一体,成为当时正统的教育思想,理学主
张静、敬,不注意身体的活动,到明清时期更是实行八股科举方法。

总体来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相分离,使得文人和学生身
体单薄,“手无缚鸡之力”。

就连中国军队,也因为疏于训练,吸食大烟,变得萎
靡不振,中国人由此变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

二、清朝末年的学校体育及体育思想
1.洋务派“新教育”中的体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
的大门,之后,外国侵略者不断入侵,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当时掌握
了中国军权的一些大臣和贵族,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冷兵器已经不能与外国列强的
火器相抗衡,于是转而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著名
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
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在国内开办了大量的
新式学堂,史称“新教育”。

在“新教育”中,洋务派创立了大量的军事学堂,这些
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先是英、美、法国人,以后是德国、日本人),依照外
国均是学校办理。

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还设有体育课程,称为
体操课。

教材主要以兵式体操为主,还包括普通体操和田径项目,属于综合性的
教材。

洋务派在我国开办新式学堂,把西方的体育引进我国,打破了我国两千多
年来没有学校体育的状态,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诞生。

2.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
了在华开设医院和教堂、开设教会学校等权利,帝国主义不但在军事和经济上对
中国进行侵略,也开始了文化的侵略。

起初,教会学校很少,每个学校的学生人
数也很少,但是随着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教会学校迅速发展,学生人数也大量
增加,成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教会学校,一般没有体
育课程,但是却开展极为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例如,1895年,美国长老会在山
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课间活动,称为“放小学”,常做“抢球”
游戏;下午有一次课外活动,多做“夺旗”(亦名跑趟)游戏。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
动主要有田径和球类活动,球类主要包括棒球、足球、网球、篮球、排球等,极
大地丰富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是西方田径和球类运动
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

基督教青年会是起源于英国的一个基督教组织,后被美国资产阶级所控制,
随着基督教徒在我国的增多也逐渐活跃起来,成为我国当时重要的教会组织。


督教青年会主要在中国的各大城市组织活动,他们很重视体育活动,并设有体育部。

他们从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近代体育项目。

例如,篮球就是基督教青年会在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引入我国的。

基督教青年会也很重视体育理论的传授,美国青年会经常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来华进行体育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这些专家
除了指导青年会,还到附近的高等学校进行讲学并指导其进行体育活动,这对我
国当时的学校体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部经常组
织体育比赛,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到后来,青年会甚至把持
了我国一切国内和国际比赛,成为当时我国体育竞赛的最高权力部门。

在这种形
势下,基督教青年会也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人员,还曾在北京、天津、长沙、
成都等地举行过体育干事训练班,虽然人数不多,但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我国著名
的体育家。

3.维新运动中的体育。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洋务派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北洋舰队败给了实力不如自
己的日本舰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由此,帝国主义加紧了瓜分中国的步伐。

当时的光绪皇帝和部分大臣,以及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想效仿日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改革,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在维新运动中,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开展学校
体育的措施。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的体育思想却对后来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最早在我国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他也最早提出了西方资产阶级德、智、体并重的教育思想。

严复受达尔文的
进化论影响很深,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华民族的体质问题,因此他强调身体是
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他强调教育,更强调体育是强国强种、自强图存的基础。

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人才的落后,欲国强必先教育强。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康有为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

在操作方面,康有为主张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并重视卫生保健的作用。

梁启超
师承康有为,也很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才,
而是培养“新民”,就是培养新的国民。

梁启超总结了中国重文轻武的原因,认为
封建社会和平时间较长,儒家教育的影响、统治者的弱民政策和风俗习惯是中国
不尚武的缘由,以至于近代中国人文弱,性格怯懦,受人凌辱。

要想改变中国人
的形象,只能靠体育,通过体育锻炼人的身体,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达到心力、胆力和体力的强劲,培养出焕然一新的新国民。

维新运动中建立的大量公立学堂得以继续存在,还开设了大量的私立学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迫于多方的压力,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推行新教育。

1903年,张百熙和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新教育学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并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体操课程,中国学校教育中
从此才正式有了体育。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的学校体育及体育思想
1.军国民体育思想。

早起的军国民体育思想是由维新派引进中国的,维新派为了实现清朝的富强,主张用军事训练的手段代替体育,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可以上战场的高素质的新
国民,实现全民皆兵,以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因此,军国民教育一度成为
中国社会的主流教育思想,体育也被当作培养现代军人的手段来进行授课,完全
被军国民教育所把持。

辛亥革命之后,学校体育基本上沿用清朝末年的普通体操
和兵式体操。

191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宗旨中,更明确规定“以军
国民教育辅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国民教育在我国达到了高潮。

早期的蔡元培,就崇尚尚武精神,重视体育。

辛亥革命后他担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后,更加
提倡军国民教育,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就是体育,认为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培养意
志品质和美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蔡元培主张利用体育使得全
民皆兵,一方面可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还可以抵制军阀专政。

继蔡元培
之后,任教育部总长的范源濂也积极主张军国民教育。

他提出:“诚以充实国力之最良制度,莫如全国皆兵”。

2.民族体育的抗争。

辛亥革命以后,尽管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复古的教育思想不断出现,军国
民教育和传统教育进行了长时间的博弈。

复古的教育思想同样体现在体育方面,
就是所谓:“国粹体育”。

当时安福系军阀马良,用武术操的形式创编了一套“中华
新武术”,把它说成是我国的国粹,受到军阀和国粹派教育家的支持。

在保存国粹思想的影响下,1918年,第四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以及中学和专门学校校长会议的
决议,提出应“推广新武术”,把武术列入中等以上学校的体操课程,作为军国民
教育的补充。

国粹派认为,武术是我国广大人民主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但可以
锻炼身体,还能防身自卫抵抗侵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武术得到了孙中山、蔡
元培等人的提倡,后被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定义为“中国式体操”,武术一直是学
校体育的手段之一。

到国民政府时期,武术被视为中国的“国术”,我国的武术家
和很多主张体育军事化者,更加推崇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
内容。

3.自然体育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自然体育思想,并很快被人们接受,成为美国主要的
体育思想。

随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展,自然体育思想早在清朝末年就传入我国,但是由于当时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辱,出于救国救民的需要,人们一直把军国民
教育或军事训练当作体育,因此自然体育思想没有受到重视。

五四运动中,人们
提出了民主和自由的口号,教育界也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加上当时
中国教育界留美人士较多,美国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思想得到散播,自然体育的
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民国时期的主导体育思想。

自然体育思想认为,风
行于欧美的德国体操和瑞典体操的理论和方法,是违反人类的、非自然的,是人
工的东西。

体操违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

自然
体育思想者在体育的目的上,强调体育的文化教育的目的,而不重视体育的生理
作用;在体育手段方面,主张采用符合学生兴趣和自然成长规律的自然活动,反
对体操。

总体来讲,自然体育是在注重人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符合自然生长
规律、兴趣、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科学的体育活动,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小结
近代中国体育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实际行动都是建立在体育救国论上,无论
是奕、李鸿章、康有为,其目的都是如此。

因此,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演变和政
治变革紧密相连,体育始终围绕着政治和军事的目的,表现出极强的政治色彩和军
国主义色彩。

这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内忧外患,在国内没有实现政治上统一,在国
际上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演变历程也表现出
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尽管军国民体育思想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但是前人
不断的探索,还是让学校体育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为现当代中国体育思想和学
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参考文献:
[1]苏竞存.中国学校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
[5] 徐耀军等.浅谈中国近代体育思想演变历程〔J〕.体育世界,2007.9
[6]张兆才.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的时代特征〔J〕.体育科学,2005(5)
[7]任雪艳.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
[1]任欢迎,1986年2月生,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研究
[2]黄金鑫,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
体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