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同时阐明在小学英语教学种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内容和方法,旨在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得体、流利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重要性渗透
在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般侧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传授以及机械的句型练习,往往忽视了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灵活的应用英语语言。小学生只能记忆单词,了解文章的内容,完成课后的练习,但不能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英语国家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得体、流利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
语言教学同文化教学的脱节,即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时,没有同时去了解这些语言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是僵化的,使用起来不能做到灵活、恰当与得体。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英语常常是Chinglish让外国人听(看)了不知所云,从而也就达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满足日益国际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改革的最佳出路就是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使两者住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教学目标也将由单一的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扩大到既提高语言能力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目标。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必然要涉及对英美国家文化的渗透。小学是一个大基础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很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种要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形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文化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用语言来记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也要用语言来描述,社会制度、价值体系、信仰、世界观等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语言可以记录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它就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对语言的教学和对文化的渗透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从学习语言的目的看
学习英语这门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我们用英语这门外语交际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际。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具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交际提供前提,同时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能否运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和语言的技能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成功交际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渗透。
(三)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看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都无法脱离文化层面,从单词、短语、成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到语篇等各个层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对“old”和“young”的理解就大相径庭。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old”是经验和能力的象征,是令人尊敬的;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old”总是和“衰老”、“无用”等词语联系起来,英语国家的人们对“old”较敏感也较排斥。“young”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是和“嫩”、“没有经验”、“办事不牢”、“幼稚”等词联系在一起;而在英语国家“young”总是和“灵活”、“活力”、“创造力”等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如果套用我们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不仅如此,即使同样一个句子,由于语调和句子重音的变化,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也会引起理解上的歧义。所以,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一)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内容
知识的难易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兴趣。因为她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更深入地谈话还需进一步扩大语法
和词汇知识。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以日常用语为主,包括称谓、介绍、寒暄、告别、祝贺及禁忌语等,体现出两种文化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除了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一些典型的节日的话题,同时可以穿插了解中国及外语国家的一些日常生活、民间文化等,并将节日的由来、庆祝时间、庆祝方式、饰物、礼品以及风俗习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将中外节日的对比作为重点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1、学称呼语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中英文化的差异:汉语中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Green,对方听了会不太顺耳,关系较密切时称Uncle Tom 较为合适。甚至晚辈对长辈用名字来称谓也是较常见的,小孙子叫爷爷时,不一定为Grandfather或Grandpa,可以直接称呼为Tom或George。又如,学生知道的teacher含义是“教师”,因此也就相应地叫我为Teacher Liu。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王医生=Doctor Wang”、“张护士=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的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在会话教学中,常听到家庭成员之间使用“Thank you”,学生常常感到不习惯。一般说来,我们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互相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助你什么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介。在教学colour系列单词时,我例举了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绿色等。通过比较这些知识,既可博得孩子们的一笑,也可让他们多少掌握一点颜色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