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问题之农村改革问题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问题之农业改革

对中国的农村改革的自我认识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的学子,当在课堂上谈及农村改革时,自己不禁下意识的想想,自从自己对生活有记忆以来,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村的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跟着父母在田里施肥割麦,等到收获的季节,我会跟随者父亲去我们镇子上交公粮,看着人来人往的小车子,现在想想,十年已经过去了。再看看眼前,自从国家免了农业税,并且对种地的农民施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真的是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的谷物收割也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们的劳作效率;与过去相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极大地提高,农村人的思想随着农村的改革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以上只是农村近十多年变化的冰山一角,也是我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最深切的感悟,下面让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我国农村的改革,以及农村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前:

回顾历史,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是,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的路程来看,我们走过的路并不是一凡风顺的。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农村改革主要经历了三项改革:一是进行土地改革,二是组织农业合作化,三是建立人民公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现在,才进入到我们说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首先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其实,土地改革在全国解放前的解放区就开始了,到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实施,全面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当时几亿中国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但是,好景不长。1953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要走由初级社到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路子,推动合作化的步子进一步加快。从1953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在不到三年时间的里就在全国范围实现了高级合作社,把农民刚刚得到的土地、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都集中“归大堆”了,也是我们说的“共产”了。

在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议上,通过了毛主席主持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时期。这也造成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不切实际的放卫星,虚报产量,浮夸风共产风现象严重。“人民公社化”风起云涌,在两三个月内,全国就实现了公社化。这实际上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改革开放后:

真正的改革开放时期是从1978年12月18日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我国才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3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历程:一是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二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农产品和农村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三是从本世纪初开始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这三个方面都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推进,但是还没有完成,农村改革还在继续推向深入。

农村改革,首先是从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着手,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等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阶段。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就像星星之火,从局部地区扩大到全国所有省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被确立为中国农村一项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

1985年以后,农村改革开始迈向市场化改革阶段。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的重心主要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方面。

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和同年10月份党的十四大召开,在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农村改革才坚定地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农村改革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通过立法手段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确立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保持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稳定;

(2)对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3)三是乡镇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获得了空前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经历了1885年后的第一个高速增长时期,1992—1996年又经历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

到了1999年以来,农村改革开始越来越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的重点主要针对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效发展机制,从总体上解决“三农”问题。这个时期农村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全面清理农民负担,对农村税费改革进行试点,并在试点成功之后全面铺开,取消了各种农业税费,使得农业发展进入无税时代;

(2)改革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了农产品进口关税,

取消了出口补贴,对大宗农产品采取配额制度,并逐步向关税化过渡;

(3)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

(4)四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4年开始,全国放开了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

(5)五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6)六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

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农业、农村、农民不仅受到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而且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30年来,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消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赋予农民自由交易权,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和效率。改革了单一的集体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混合型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农产品供给告别长期短缺,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以粮食为主向多种经营和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与1978年相比,农机总动力增长了5.5倍;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化肥施用量大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