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_魏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2卷第9期

2013年9月V ol.32,No.9Sep.,2013

收稿日期:2012-06-20;修订日期:2013-03-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09)

作者简介:魏冶(1983-),吉林梨树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及GIS 应用研究。

E-mail:weiy742@

通讯作者:修春亮(1964-),男,吉林舒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xiucl@ 1679-168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魏冶,修春亮,孙平军(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摘要: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借鉴欧向军等人提出的四维分析视角,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结合

面板数据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加以

考察。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市场力、行政力以及内源力作用较强,而外向力作用较弱,反映了

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内生性特点。时序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动力机制具有较强的动

态性与趋势性,虽然金融危机会对动力组成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是在长时间尺度上,内

源力作用逐渐上升而行政力作用逐渐下降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而空间分析显示,市场力与内

源力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优势地区将继续保持领先,落后地区继续维持落后状态。随着

市场力的不断稳固和内源力的持续增长,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将加剧。增加行政力的宏

观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是缓解这一不平衡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机制;面板数据;时空分析;多元化动力;中国

DOI:10.11821/dlyj201309010

1引言

世界历史证明,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21世纪以来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而令世界所瞩目。这样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是如何产生?是否在重演欧美国家的城镇化之路?有无时代与国情的特殊性?这些问题引发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学科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探讨。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者们所提出的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如改革开放初周一星以工业化解释了城镇化的发展过程[1]。而后来的研究中,对城镇化动力的解释又逐渐趋于二元化[2-3]与多元化[4-6],目前多元化的视角已被学界广泛接受。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6-7];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模式、各类型经济、城乡居民、户口制度、全球联系等都可以用来解释城镇化的发展[8];针对全球化的大背景,Fredmann 提出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虽然同全球化进程交织在一起,但主要还是一个内生的过程[9];另外,还有以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研究城镇化,比如Ma 等认为户籍、土地等制度是中国城镇化最根本、最核心的驱动力[10];而许学强等认为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激励因素[11]。显然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但都丰富了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内容。在众多观点中,笔者比

地理研究

1680

32卷较赞同欧向军等所提出的四维分析视角—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将城镇化动力总结为行政力、市场力、外部力与内在力4项[12]。后来陈明星等借鉴这一四维分析视角,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城镇化的动力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与内源力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13]。该四维视角试图寻找经济发展、工业化背后的因素来诠释城镇化的过程,较适宜2000以来中国城镇化复杂的发展环境,对于实际工作更具指导性。但是,欧向军等人的研究是基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发展状况,相对于全国尺度以及其它省份,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陈明星等主要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分析,对省际的差异还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并且在方法运用上,笔者与之有不同的见解。上述两例研究都是以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且均以综合测度的指标作为因变量,笔者认为不妥,不当之处在于综合指标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信息可能与选择的动力因子高度相关,使得模型检验结果过于理想化,不能反映真实关系的强弱。另外,两研究都以单一指标来代表动力因子,其指示意义有待商榷。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借鉴现有文献[12,13]的基础上,以省域为基本单元,对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新的结论。

2方法与数据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对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与内源力等采取多指标的综合考察,且以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来证明这些动力的存在,以时序分析和空间分析来揭示这些力量自身和对城镇化作用效果的时空演化规律。

2.1资料来源

2000-2009年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率数据,通过查阅《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并利用各省统计年鉴进行校对和增补而获得。除了乡镇企业就业数据来自于《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7年以前为《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以外,其他与动力因子相关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2数据组织

在对城镇化水平的描述上,以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度量指标。虽然该指标受到许多诟病,但仍然是目前可获得的反映城镇化水平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对动力因子的分析上,以综合指标体系代表单一指标,详细如表1所示。

2.3研究方法

2.3.1因子分析分别对各动力因子的多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以达到降维的目的。再将提取的主因子分别代表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与内源力代入到方程中,进行回归分析。

2.3.2多元线性回归以城镇化水平为因变量,以主因子为代表的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与内源力作为自变量,对2000-2009年的数据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基于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公式为:

Y=μ+β1XZ+β2SC+β3WX+β4NY+ε(1)式中:Y为因变量城镇化水平;μ为常数项;XZ、SC、WX与NY分别代表自变量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与内源力;β1、β2、β3、β4分别代表相应的回归系数;ε代表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