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环境育人“观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环境育人”观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班
王怡雯
100110978
【摘要】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环境因素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对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由于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并且也是重要的场所,必须要秉持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
本文将阐述校园环境建设与德育的关系,并且就如何构建良好有效的育人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环境环境育人
有人说过,校园环境犹如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德育课程的隐性资源,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以,要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在开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一、校园环境概述
(一)校园环境的内涵
校园环境广义上课分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校舍建筑、绿化环境,以及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运动器材等一系列需要有物质基础构成的环境。
后者则指学校办学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建设受人文因素影响所构成的环境。
故本文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与论述。
1.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既是学校开展各式活动的空间前提,同时又是学校独有的物质文化特征的体现。
因此,常常会将称她为“会说话的空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学校外部环境,主要涵盖校舍建筑(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宿舍、食堂等)以及学校绿化。
(2)校园雕塑,有纪念性雕塑、象征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
(3)标志性物质环境,即校服、校旗、校徽等。
(4)教室环境,包括教室的空间、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放等。
(5)教学设施,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仪器、书本、实验设备、办公
设备以及后勤保障设施。
1
2.校园精神环境
(1)校园制度环境
学校制度环境简言之就是校纪校规的制定,是一系列以学校为范围形成和制定对所有参与学活动的有关人员强制共同遵守的程序和规范,其本质在于协调师生关系,规范师生行为,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学校非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校园制度环境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严格的控制性。
师生在校内的活动和行为,并不是随意的,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2)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观,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极为丰富:校风、教风、学风之改善,心理、道德、文化素质之培养,人文、生态环境之营造,以及社团文化、创新文化等意识形态之建设,均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之范畴。
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并且成为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处事作风,便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产生“文化效应”。
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竞争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帮助学生正确的选择和确立创新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校园环境的特点
1.校园环境具有社会性
学校从性质上而言是实施系统教育的社会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利用已有的或创设的环境和设施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合格公民。
也有人这样解释,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渡过,所以学校不但要启迪学生的智慧,也要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行为道德倾向,形成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责任意识,激发促使人类社会进步的创新意识。
2.校园环境具有客观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硬环境”和“软环境”,但本质上两者都是以客观实体而存在。
人们经过主观设计的环境千差万别,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环境,经历多年的传承,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底蕴。
在进入特定的环境之前,环境先于你存在,所以,校园环境的生成与
1蒋晓敏.校园环境建设与中学生德育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存在是客观的。
3.校园环境具有多重差异性
校园环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囊括了物对人的影响,人对人影响,以及人对物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分为正面积极的和负面消极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相同的人在不同环境存在差异,但是即使是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也具有很大差异。
二、校园环境与德育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与学生息息相关,并能对学生的健康的身心成长持久地产生影响,被称为“无言之教”。
校园环境以“外显内隐”的模式,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追求。
1
(一)环境育人的内涵
“环境育人”目前在教育领域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教育界也已普遍认识到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
环境是德育的活动空间、场合和载体。
环境的优劣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健全身心的发展、正确三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校园德育的的实施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上述对校园环境的阐述,我们可以将“环境育人”的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育人的物质环境建设;二是为育人提供保障的制度建设;三是育人的文化传统建设(二)校园环境对德育的作用
1.优化的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善者也。
”2优美的校园环境,启发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自然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是永远都不会闭幕的文化艺术展览,是在繁重学业压力下的“休息站”。
爱美,人之天性。
校园的环境美可以升华为人的情感美,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把美划分为壮美和优美两类。
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壮美使人胸怀宽阔,产生宏伟志趣和远大理想;;优美使人形成健全感情和崇高情操。
优化的校园的环境让学生同时感受到壮美和优美,在一系列的审美过程中,体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真谛。
2.人性化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秩序意识的形成
1肖建平.浅谈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5):237.
2绛珠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J].现代学生,1930,1(3).
学校制度环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学校建设的保障系统,要建立协调一致、互相制约、有机发展的制度环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
以尊重权利,满足需要,促进发展为出发点所进行的制度建设,注意“与人为善”,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成为制度的主人而不是制度的奴隶,通过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
3.精神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校园文化环境以师生文活动为主题,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具有鲜明的校园特点和特有的功能,不仅是教书育人的精神土壤,也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姿态。
1
每所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但相同的是她培养出来的学生给你,未来在社会中所展现出来的,理应体现出在学校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格魅力。
学校借助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的校训或者借助教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形式成为树立志向的航标,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
三、优化校园环境的建议
(一)建设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物质环境
首先要重视自然环境建设。
校园的整体设计,建筑群的合理布局,绿化点缀的清新自然以及雕塑的恰当运用,为师生提供可以自由愉悦的融学习、工作、生活于一体的怡人环境。
依靠在湖边垂柳之下,追逐在五彩缤纷的花卉之中,攀登上郁郁葱葱的校园小山,闻嗅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环顾着别具一格的建筑,欣赏着古今中外的伟人塑像,如诗如画的校园生活,活脱一部富有感染力的教材。
一草一木都被赋予了生命力,整个校园到处都洋溢着洋溢着高雅和谐的气息,净化心灵。
(二)建设人性化的校园制度环境
建立基于人本的学校制度,包括教学制度、学生制度、后勤制度等等。
所谓“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3重在调动积极性,而不是限制人的发展。
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形势的变化或者应师生职工的普遍需求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一套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
(三)建设精神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风和学风是一种潜在的但感染力很强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从心灵的最深处产生校风1杜红芳.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10(7):19.
2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3杜红芳.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 教学与管理, 2010(7):20.
趋同的心理和适应校风学风要求的自觉意识。
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具生机勃勃、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所传承的优秀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考虑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规律,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蒋晓敏.校园环境建设与中学生德育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肖建平.浅谈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5)
[3]绛珠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J].现代学生,1930,1(3)
[4]杜红芳.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10(7)
[5]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6]刘毅刚.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发德育课程隐性资源[J].教师, 2008(1).
[7]肖平.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在发挥育人功效中的特征及原则[J].通化师范学院学
报,2007,(2)
[8]杨瑞娥.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2)
[9]罗海燕.以校园文哈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观察,2005,(2)
[10]代安琼.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11]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梁伟东.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