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平遥中学历史教研组王晓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表格、材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其深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认识到民主、法制的来之不易,培养民主法制意识,关心时政,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策略:对比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材料:
“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
而立宪政体殖焉。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
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师:历史与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近……就如老师所站的这个位置,往后是历史,往前是未来,立足的地方就是今天。

19世纪“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百年年又何尝不是“百年锐于千载”,而我们所处的这一百年同样是“百年锐于千载”,这节课我们以1911年的革命为原点,上下三百年,只希望能得到一些于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益的启示。

2.授新
过渡:
材料:从辛亥革命向前翻开一百年,是嘉庆十六年。

这一年,清政府明令严禁西洋人潜住内地。

嘉庆皇帝给出的理由是:“西洋人住居京师,原因他们熟习算法,可以推步天文,备钦天监职官先用。

至于外省地方,本无需用西洋人地方,也就不应有西洋人在境潜住。


当时实际的世界形势是什么样的呢?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一场现代化的考试(1811-1911)
材料一:课本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设问:归纳当时的“世界潮流”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


材料二:P61阅读框,P69“清政府怎样走立宪之路”
设问:面对现代化的考试,清政府这个学生前半场睡着了,但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后,开始应考,这个学生在卷子上写了些什么?
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会给清政府这个学生打多少分?并说明评分理由。

追问:那么对于“迟到”的学生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来讲,他们又在卷子上写了些什么?会给他们打多少分,说明理由。

(2)“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一份早交的答卷(1911-2011)
过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仓促起事,政权草创,但是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国歌歌词可以窥见其设计之高远,命题之重大,那么碎玉这份早交的答卷该如何评价呢?
辛亥革命:“新”与“旧”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种,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辛亥革命:“破”与“立”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人民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发生性质的变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人在“辛亥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走上了人民革命的道路,最后实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没有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闸门。

——严昌洪材料四:
辛亥革命:“成”与“败”
材料五:P63活动建议
设问:结合材料,思考辛亥革命对之后百年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百年锐于千载”——我的考场我做主(2011-2111)
过渡:“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梁启超
设问:我们的一百年,我们的考场将如何答卷?
3.小结
材料:“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马克·吐温
师:从1811年走来,三百年的历程,我们总在寻找历史于现代的启示,探寻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有时看似很远,有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能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让明天更美好!
六、板书设计
现清政府:改革
代立宪派:改革
15、辛亥革命
化资产阶级
革命派:革命
七、课后练习
思考题:晚清历史上为什么“改革”最终没有跑赢“革命”?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