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气质出众的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与中国面临的挑战》。李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战后以来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的基本结构、中国崛起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形以及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面临的安全环境与挑战。
东北亚在地理范围上包括中国的东北部、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同时由于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渗透和美国与该地区安全利益的相互依存关系,美国也应该被包括在东北亚地区安全的范畴之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东北亚地区带来冷战以及使得美国力量介入。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规定了美苏之间的势力范围,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归属尚未确定。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朝鲜战争完全改变战后东亚国际政治关系格局。使得日本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中心与主要支柱。而朝鲜半岛成为大国间的缓冲地带,形成冷战对抗局面下的安全秩序。在全球、地区、次区域出现三重结构:美苏对立,中美对立和中苏对立,朝鲜半岛与台湾问题。战后以来,东北亚政治安全结构的基本态势为:“轮辐结构”以及有限霸权下的势力均衡与相互牵制。其特点是:1)地区一体化难有大进展,2)地区内各国难以建立战略互信3)始终是热点地区。
冷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全与地区安全环境以及制度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安全的地区化。在新的安全形势下,地区安全环境对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安全的的地区化的特点在于,1)其威胁的主要根源源自地区内;2)地区安全互动的后果更多的局限在地区范畴之内,而不是直接扩散到全球层面;3)管理地区安全的战略和制度方向主要有地区内国家或通过力量的相互牵制或凭借集体协调与合作来处理所面临的地区安全挑战;4)地区内国家有队地区安全的认同,各国意识到与邻国之间结成命运共同体。但是安全的地区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1)该地区大国汇聚、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冲突,战略利益的和谐关系无法构建,表现出非兼容性的特征;2)国家类型、发展程度、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异,处于巨大的权利转型过程中,上升中的国家和衰落的国家,挑战体系现状的国家和维护体系现状的国家,从平衡的多极向不平衡的多极过渡等特点,即表现出非整合型特征;3)历史问题和冷战遗产未得到清理,各国间政治互信度低下,战略安全利益无共识,甚至敌对,冷战思维强烈。东北亚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第一体现在大国关系层次上,即霸权国与崛起国的矛盾,由美俄关系转向美中关系;第二体现在东北亚地区内各国间关系层次上,即地区各国间严重的“安全困境”。东北亚国际关系层面上的中美“双超博弈”与地缘政治局中中日“双强博弈”,均指向中国崛起的地理空间。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面临的基本态势是“亚冷战”状态——竞合博弈,而且海洋划界和领土主权争端造成国家关系和地区关系的紧张。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是中国安全利益面的根本挑战;以中日岛争端为标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及海洋权益争端是中国安全利益面临的直接挑战;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与朝核问题是中国安全利益面临的间接问题。
因此,在中国对外战略上,中国有必要对其外交进行改革,中国外交转型应有新思维、新方略。在中国外交转型过程中,我们要力戒外交政策的“美国化”和外交决策的“分散化”,积极调整与协调好国内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积极建立和建设好相关外交机制,中国制定本国的外交战略应包含:中国的全球外交政策、中国的地区外交政策和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当今世界国家关系的多元化趋势,变被动为主动,以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平崛起代价的最小化。中国需要改变不实际的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战略,中国必须根据安全环境的变化尽快调整国际战略,在力求稳定对美关系、力避局部对抗发展为全面对抗的同时,积极谋划破解美国战略围堵的战略与方略。变“不结盟”为“准结盟”。总之,经营好国际关系、邻国关系,如何应对笼中之虎的外交困境,是对我国的外交部门的一项重大挑战,也是关系我国安全的重大问题。相信他们能够妥善处之,给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实现我国的强大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