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养老模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农村养老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留守老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逐步凸现。
这不仅影响到了家庭的稳定,也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逐步探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养老模式将是解决农村养老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河北农村家庭养老养老模式
1 河北农村养老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农民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农村到城市务工,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又很难融入城市成为新型的市民,最终成为工作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两栖式”人员。
由于难以在城市扎根,只得将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农村老家,造成农村大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出现,进一步助推了了农村人口老龄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
现代家庭成员的分散居住,使得家庭老年人缺乏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也使得在城市务工的年轻家庭成员在对家庭老人照顾上显得鞭长莫及和力不从心。
结果是农村留守老人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到城镇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的稳定性。
如果解决不好,会
影响家庭的和睦,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已达12.99%,预计到201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08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医疗、服务等一系列需求,已成为河北省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和棘手的社会问题。
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省已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全省已建成县级民政服务中心580个,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总数 4.7万张,农村社会幸福互助院11400个,每千名老人的养老机构床位在16张左右,到十二五末将达到38张左右,但这只能满足4%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所以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 河北农村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根据养老资源的来源,可以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划分为: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保险养老。
2.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
即主要是由子女(尤其是成年儿子及其家庭)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慰藉,并对患病老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直至死亡送葬等一系列社会服务行为等。
目前,
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绝大多数要靠子女供养。
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种养老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农村劳动力在持续地向城镇转移,而农村向城镇迁移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口的比率高于城镇,使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
而农村的经济落后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却主要依靠家庭,必将是家庭养老的压力更加沉重。
第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成为奢望。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一对老年夫妻由多个子女供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家庭的子女逐渐减少,同时,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4-2-1”或者“4-2-2”型家庭结构已初步形成。
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多位老人,抚养一个或两个子女。
一方面,家庭供养人减少,老人的赡养者减少;另一方面,青壮年对老人赡养的经济负担加剧,老人的赡养费用集中在一两个子女身上。
在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一旦老人生病,庞大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负担极重。
因此,家庭对老年人的保障能力逐渐弱化,使得家庭养老保障难以继续。
所以,无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年轻人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那将使年轻人不堪重负。
2.2 集体养老模式
集体养老模式分为传统的集体经济养老和新兴的互助集体养老模式的养老。
传统的集体经济养老主要是针对孤寡老人实行的带有救济性质的“五保”制度。
传统的集体经济养老主要是针对孤寡老人实行的带有救济性质的“五保”制度。
养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五保供养即集体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本人自理日常生活。
另一种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五保老人集中在一起,由集体雇请专人照顾他们的生活,叫敬老院。
无论是分散供养还是集体供养,都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改革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弱化了集体经济的保障功能。
所以集体经济养老所占比重较小。
新兴的互助集体养老模式,具有“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养老新模式。
特点是费用低,相互之间可以互相照顾。
主要组成人员有五保户、低保户、也包括一些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
保障形式以自我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平时居住和水、电、暖设施及使用费、调料、食用油由集体提供,入住老人生活所需的吃、穿、医等由子女负担。
这种互助养老,是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既有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又符合
传统家庭养老习俗,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
但这种互助集体养老模式目前还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资金来源单一。
农村互助养老在运行过程中要负担老人们基本的水电暖等费用,但是从国家层面上,互助幸福院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包括养老体系建设也没把农村互助幸福院纳入支持范围。
村集体和社会捐助是保证其运行的主要经费来源。
资金链的稳定性差,会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长久维持和确发展。
第二,入住范围小。
尽管目前河北省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万余个,覆盖全省42%的农村。
但是除了部分规模较大的幸福院能够满足入住需求外,绝大多数村镇所建幸福院只有8~20个床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而且由于具有互助性质,所以入住的都是一些60岁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而更加需要帮助的,象残弱、智障、病瘫的就不能来了。
第三,互助内容少。
互助幸福院中没有专门的服务和管理人员,基本上全靠老人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节省了建院成本的同时,也相对减少了服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挖掘互助内涵,完善互助内容是进一步建设和推广互助养老模式的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
2.3 社会保险养老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用个人、集体、国家共同出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为老人提供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
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了十几年,对于农村农民养老作出了一定贡献。
但因我省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问题表现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扶持差,保障水平弱。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资金的筹集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p3 完善河北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和确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紧密联系的。
结合当前河北农村养老的现状,尽快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综合养老模式,将是破解农村养老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3.1 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
传统的家庭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为老人提供了熟悉的居住环境,同时由于熟悉的人际和空间环境,使他们避免了因离家养老而产生的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解决了他们的精神抚慰问题。
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来补充家庭养老的不足来丰富传统家庭养老的内容。
3.2 大力发展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可以分为集体居住的互助养老和居家的互助养老。
以河
北省肥乡为代表建立的幸福园属于集体居住的互助养老。
对于这种形式政府和集体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另外还可以发展居家互助养老。
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良好传统,邻居之间实现互帮互助,通过农村社区的协助实现农村居民的居家互助养老。
3.3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老年人的特点一是得病的几率增加,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行动不变。
因此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的集中养老都需要农村社区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上门养老服务,这就需要农村社区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医疗、保健服务、上门助理服务等,还可通过采用巡回制和GPS定位系统,定期对老人的生活情况进行观察,照料,在老人突发疾病的时候能够及时给予解决,很好地解决老人的照料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叶菲,张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历史轨迹与评估[J].中国市场,2012(1):102-103.
[2] 董天菊.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6):189-190.
[3] 北养老问题十分严峻我们该如何养老,[EB/OL].燕郊都市
网./system/2013/01/28/0123674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