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症状识别与处理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识别与处理原则
一、概念与流行病学
(一)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一种病因复杂的常见精神病,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特征,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通常无意识和智能改变。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病人有慢性化倾向或发展为精神衰退。
(二)概念的分析
1.何谓“分裂” (1)精神活动本身的不协调,表现为统一性和完整性受损(2)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表现为脱离现实
2.诊断的目的就在于寻找这些不协调
(三)概念的衍变
1.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1)Morel(1857):将无外界原因而在青春期发病的精神衰退称为“早发性痴呆”。(2)Kahlbaum(1874):将具有特殊精神障碍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病例称为“紧张症”。(3)Hecker(1871):将发生于青春期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病例称为“青春痴呆”。(4)Kraepelin (1896):认为上述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多发于青年,最终发展为衰退,称为“早发性痴呆”。
2. 精神分裂症 E. Bleuler(1911):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性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故提出“精神分裂”的概念。因本病的结局并非皆以衰退告终,因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
(四)流行病学:患病率
1. 终生患病率(1)比较公认的是10‰左右(1%);(2)我国 1982 年 12 地区调查:5.69‰;(3)我国 1993 年 7 地区调查:6.55‰;(4)美国 1988 年调查:13‰。
(五)流行病学:患病率分布特征
1. 女性高于男性:女性7.7‰、男性 5.4‰;
2.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3. 与文化水平呈负相关;
4.城市高于农村;
5.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六)流行病学:发病率
1.发病率:确切资料很难得到;0.2‰~0.6‰之间,平均0.3‰。
2. 年龄与发病率:多发于 16~35 岁,即多为青壮年起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学:遗传因素
1. 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子比双卵双生子高 4~6 倍。
2.寄养子研究:证实遗传因素的作用大于环境因素。
3.遗传方式研究:精神分裂症可能是一种多基因疾病。
(二)病因学:神经病理
1.尸解发现颞叶中前部和额叶脑组织萎缩;
2.CT 发现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
3.PET 发现额叶功能低下。
(三)病因学:神经发育
患者童年期的神经精神发育迟缓。学会行走、说话的时间晚,有更多的言语问题和较差的运动协调能力。智商较低,在游戏中更愿独处,回避与其他儿童交往。可能是遗传和母孕期或围产期损伤所致
(四)神经发育障碍假说
遗传易患因素和母孕期或围产期损伤。胚胎的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深部向皮层迁移中出现紊乱,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不良刺激下,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五)病因学:心理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
2.心理因素:40%~80%有病前心理因素,但心理因素只是起到诱发作用或是患病的早期表现。
3.病前性格:多为内向、孤僻、敏感多疑。
(六)发病机制:神经生化
1.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1)苯丙胺导致精神分裂症样症状;(2)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和脑脊液 HVA 增高;(3)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部分脑区的 D2 受体密度增高;(4)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可阻断 D2 受体;(5)多巴胺功能亢进与分裂症阳性症状有关。
2.兴奋性氨基酸功能低下假说(1)部分脑区的谷氨酸受体功能低下;(2)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苯环己哌啶(PCP)可导致精神分裂样症状;(3)抗精神病药可以增强中枢谷氨酸功能。
3. 5-羟色胺功能亢进假说(1)新型抗精神病药除了阻断 D2 受体外,也有强的 5-HT2A 的拮抗作用。(2)5-HT 与 DA 系统的交互作用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治疗学当中占据重要地位。(3)5-HT 功能亢进可能与分裂症阴性症状有关。
三、临床表现与类型
(一)临床表现:起病形式
1. 急性:2 周以内;
2. 亚急性:2 周~3 个月;
3. 慢性:3 个月以上,最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早期阶段
1. 急性起病者(1)突然兴奋、冲动,行为反常;(2)可伴有意识障碍,尤其心因下起病者。
2.亚急性起病者:情感症状、强迫症状、妄想。
(三)临床表现:早期阶段
1.慢性起病者(1)性格改变:冷淡、疏远、敌意、少语、懒散、多疑、恐惧等。(2)类神经症症状:躯体不适、失眠、易疲劳、强迫、刻板、情绪不稳,人格解体等。
(四)临床表现:充分发展阶段
1.特征性症状思维联想障碍(1)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最具有特征性的症
状。(2)常表现为:思维松散、破裂性思维、思维中断、思维云集、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思维贫乏。
2.特征性症状情感障碍(1)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外界刺激不配合。(2)常表现为: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矛盾情感等。
3. 特征性症状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缺乏;(2)意向倒错;(3)矛盾意向。
4.附加常见症状(1)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言语性幻听常见。(2)妄想:最常见症状之一,特点如下。①内容离奇、逻辑荒谬、发生突然;②泛化或具有特殊意义;③患者常不愿暴露。(3)被动体验(4)紧张综合征:紧张性木僵、紧张性兴奋。
(五)临床表现:疾病后期
1.病程为持续进展或间歇发作。
2.部分病人最终衰退,以阴性症状为主: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
3. 有些病人则病情好转、残留个别症状。
4. 有些病人病情控制稳定后可出现抑郁状态。
(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1. 最为常见
2.起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
3.起病较缓慢
4.以妄想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幻觉
5.病程进展较缓慢
6.疗效相对较好
(七)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1.青春期起病,15~25 岁
2.起病形式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3.以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为主要表现
4.妄想和幻觉多呈片断性
5.预后欠佳
(八)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1.多发于青、中年
2.多急性起病
3.病程多呈发作性
4.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5.预后最好
(九)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1.青少年起病
2.起病隐袭
3.缓慢发展,逐渐趋向精神衰退
4. 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
5.从无明显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
6.预后最差
(十)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无法归入前述分型;具有一种以上的亚型特点。目前有增多趋势,可能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