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9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1910年远赴美国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教授。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学人,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便是先驱者之一。
下面分析胡适新思想形成的过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后世对其的评价。
一、新思想形成过程
(一)和母亲住一起时期(1895—1904)
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①]《胡适自传》黄山书社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
17页胡适童年都与母亲度过,可见母亲对胡适性格的影响很深。
家里和叔父家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体现了家庭的理学思想。在私塾时母亲让老师给胡适讲解儒家经典的具体含义,让胡适对史学经学了解得更深入。为以后的史学经学研究打下了基础。他把文言文翻译出来讲给别人听,也体现了一种把文言文白话化的思想。看了《资治通鉴》,里面范缜的话吸引感悟了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子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从此激发了胡适的无神论思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了残破的《水浒传》,从此痴迷于看小说,这是是与通俗文化的接触,由此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学。
(二)闯荡上海滩时期(1904-1910)
在上海求学从梅溪学堂转到澄衷学堂,都没有拿到毕业证。最后考取了庚款留美官费生。在此期间,胡适看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书刊,包括《革命军》,《天演论》等。革命思想和进化论思想在此期间形成,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到给自己取名字。胡适的“适”字就取“适者生存”的含义。还有梁启超的《论进步》、《新民说》,对胡适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
胡适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因为分不出四十种苹果,受到打击,感觉学农学无用转到文学院。他学习了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考古学、校勘学。私下还自修了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和乾嘉朴学。这段时期的学习为他后来接受杜威哲学打下了基础。他的思想是“今日吾国之急需,不在新奇之说,高深之哲理,而所在以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2胡适日记全编16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十月一日)表明了对实用哲学的探索和拥护。和韦莲司的爱情也体现了他对有思想有个性的女性的欣赏。
后来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从学于杜威,至此他对“实用哲学”的探索意愿才得到了满足。“杜威的实验主义既给了胡适一种志趣相同的逻辑方法,也给了他进化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即研究理性问题的“发生”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胡适一直想找寻的“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赫胥黎对胡适思想的影响主要在“怀疑”和对证据的要求态度方面,而杜威传授给胡适的是如何求证、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一套方法“。(来自网页)在杜威的指导下,胡适在哥大写下了博士学位论文《先秦名学史》。
(四)初到北大时期(1917-1927)
1917-1927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也是胡适思想的成型时期。而这段时期内与国内学
者思想的激烈碰撞也使胡适本人的思想开始成熟。胡适早在1917年毕业回国之前就已经开始留心章炳麟和梁启超的文章,并通过中国报纸了解国内时事。胡适于1917年回国,当时国内学术界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中学和西学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问题。而胡适回国后以评判的态度,以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精神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格局。
二、新文化运功中的贡献
1916年,胡适向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投稿,提出“文学革命”等问题,引发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
1917年1月,他尚在美国时,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滥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模仿古人;八、不避俗话俗字。
1918年,胡适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胡适的作品《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
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
三、历史对其评价
“心胸豁达的自由主义者、中西学术兼通的大学者”开白话文风气之先,严谨的学术精神,热爱自由的精神,传统道德的遵守者,新道德的提倡者,避免了那个时代几乎无法避免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冲突的悲剧。
胡适虽然掀起新文化运动,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虽然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道德,却受西方文明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给他相当高的评价:“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我的看法:胡适为人温和儒雅,学贯中西,思想先进,追求民主和自由,解放新思想,绝对是非常有才华有学问的大师,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文学革命中的英雄,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