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徐宁徐小东

摘要:高密度并不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论文将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归为滨水型、商业

①质”重于“量”;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公共空间四类加以具体剖析,并总结香港公共空间的特色为:“

②层级性与系统性;③多元化与异质性。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类型;香港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内以人工要素为主导、空间属性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体。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公众共享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中间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和日常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就香港而言,其山地岛屿型地形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约束,更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和规划管控政策的有力落实,已开发城市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1104km2)的21%,导致城市建成区密度和人口密度都相当高。①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世界级的高度发达的金融、商业和旅游活动,形成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简称EIU)2011年最新公布的年度调查显示,香港在世界宜居城市中排名第31位,这对于超高密度城市来说难能可贵,其设计良好和富于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它能够超越洛杉矶、伦敦和纽约等城市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香港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有着独特需要:既要考虑为那些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人士提供精神放松的乐土;也要为发达的商业金融活动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居住条件狭小局促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愉悦身心的室外活动场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双休日制度和人口老龄化带来加倍的休闲时间,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困窘与压力。上述需求逐渐转化为香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日益渗透和影响到香港城市公共

空间的形态与模式。

近年来,作为提高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香港政府和规划部门愈加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其成功经验表明:高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拥挤和极度匮乏的公共空间,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优化、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下文以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例对香港的公共空间特色加以归纳,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2 多元化的香港城市公共空间类型

2.1 滨水型公共空间

香港高山多、平地少,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海岸沿线。自1840年以来,填海工程成为满足香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土地资源和滨水岸线。②

滨水区的公共空间拥有江河湖海的天然魅力,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价值。香港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用世界上最昂贵的土地来满足公众层面的需求,最为著名的包括维多利亚港2000m 长的尖沙咀海滨公共活动区、坐落于城门河道口的香港回归纪念公园和位于屯门河道的屯门市镇公园等。这些滨水公共空间既提供了观光休闲、愉悦身心的最佳场所,同时也发挥了融汇和联系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作用,并为观赏城市总体景观提供了适宜的观赏距离。

围绕维多利亚港

湾,香港政府近年来组织

了多次高水准的国际设计

竞赛,包括2006年的启

德机场滨水地段改造规

划,2007年有82家境内

外公司参与的中环海旁城市设计竞赛,2010年英国Fosters+Partners 、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和荷兰OMA

三家公 图1 西九城市设计竞赛中标的福斯特方案:“城市中的公园”

司竞标的西九文化区城市设计竞赛等。香港政府观念的转型从中得到清晰的展现:在今日的香港,优质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至少已与经济竞争力并驾齐驱,大片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公共绿地和城市公园,可以预见这些项目完成后香港的公共空间系统将再次得到提档升级(图1)。

2.2 商业型公共空间

香港商业型公共空间

的立体化特征非常明确。

如港岛中心区的中环、金

钟和湾仔区的行人天桥系

统经过持续的扩展和完

善,几乎已经把各个主体

建筑完全联为一体,成为城市建筑综合体(图2)。这种空中公共步行体系比地面行人道路更便捷、安全,也更适应香港居民的生活节奏和生物气候条件。在此,建筑物不仅在水平面上围合、分割公共空间,在垂直方向上也将公共空间包纳其间,建筑、通廊与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和穿插。交通功能之外,分层设置的立体化公共空间网络还可用于商业、表演及更多活动用途,通过多元的空间化手段,天桥与地面的关

系被转化为一种平台及其下道路的

关系,平台层成为公共生活的主

体。

由于容积率奖励政策③,香港一

部分公共空间由私人开发商提供,

如中环的渣打花园、长江花园、汇

丰银行的底层架空空间、国际金融

中心二期30m 高空平台的公共空间

都是如此。尽管这些场所设计的初衷更多的是考虑到都市白领精神放松的需要,不过这并图

2 中环、金钟和湾仔区贯通的行人天桥系统

图3 佣工汇集的皇后像广场

不妨碍以皇后像广场为核心,周末成为当地大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佣工聚会的乐土,香港公众对非主流人群的包容、香港社会的多元特征由此得到自然展现(图3)。正是由于香港政府与市民的长期不懈努力及其海纳天下的胸怀,在香港街头公共空间,不同肤色、贫富差距悬殊的人群和谐共处的场景随处可见。

2.3 交通节点型公共空间

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居民90%的出行方式由公共交通承担,[2]公路、铁路和海运构筑的完整高效的公共运输网络基本可以实现无缝接驳,使生活、工作和休闲活动周期大大缩短,从而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和不同领域的交流,为城市注入巨大活力。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结合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在交通换乘的节点地区常常形成一些集零售、休闲、文化等为一体的服务性公共空间。从沙田、旺角到尖沙咀、中环、铜锣湾等地普遍如此。

如尖沙咀地段,这里云集了九

龙站(地铁)、尖东站(火车)、九

龙公众码头、天星码头和大型公交

站点。密布的海陆交通网络有效连

接了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交通

节点型公共空间成为整个公共空间系统的连接和转换点,为该地区作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主要活动场所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图4)。再如沙田站,作为香港新界规模最大的市镇——沙田的交通枢纽,大会堂、中央图书馆、新城市广场和沙田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环布四周,加上紧邻的沙田公园,它们共同形成北区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节点。

总体而言,香港城市形态呈现节点型线性城市特征,公共交通日益走向立体化和整体协调发展,各个组团市镇之间主要以铁路和地铁相连。发达的公交系统承载了巨大的人流量,往往以车站为核心形成一个大型的交通换乘枢纽:铁路系统承接各个大型节点的人流运输,公交系统主要承担短距离接驳,集聚各个方向的人流和车流形成城市的重要节点,

共同构成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优化和提升的驱动力与源泉。车站周边高品质的公共空图4 九龙站核心枢纽剖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