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重建、大发展和改革等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但在1988年以前,战前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间,在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又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使它们发生了显著变化。《l988年教育法》是1944年以后英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并预示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一、三类学校的发展与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官方和学术界几乎都赞成以三类学校的方式建立中等教育体系。战争结束后,这种思想仍占上风。1945年,教育部在题为《国家学校》的教育政策宣言中表示支持三类学校的设想。1947年,教育部在《新的中等教育》一书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在这种背景下,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中期,各地方教育当局大多以三类学校的方式重建和发展中等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受中等教育的要求。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三类学校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但是,战后初期.发展最快的是现代中学,发展最慢的是技术中学。在1947年,英国有现代中学3000多所.文法中学l 200多所,技术中学317所。到1956年,现代中学发展到3636所,文法中学有1357所,而技术中学只有303所。从入学人数来看,战后初期,现代中学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70%左右,文法中学的比例是20%,技术中学还不到4%。不仅如此,现代中学办学任务也有所变化。本来,现代中学的学生是被ll岁考试淘汰下来的,人们认为他们不适合学习学术性课程,毕业后直接就业,不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但是,从1951年开始.现代中学的部分学生也参加这项考试,有的人获得了证书。1965年设立“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后.参加这类考试的人更多。不可否认,三类学校在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尤其是战后初期,在中等教育机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代中学和文法中学的大量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民对中等教育的要求。然而,三类学校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这种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升学机会上的不平等。许多人认为,学生进入同一机构学习的办法可以弥补这一弊端.三类学校体制遂逐步走向衰落。
二、综合中学运动
60年代以后,综合中学逐步兴起,并取代了三类学校原有的重要地位。
1.综合中学兴起的背景
1938年史宾斯报告中曾经考虑过设立多边学校的可能性。该报告从当时心理学研究和经济等角度出发,认为这类学校不宜推广。二次大战结束初期,人们对综合中学也不热心。60年代后,综合中学逐步替代三类学校,原因史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要求人们受到更加完全的中等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在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中,选择性学校名额有限,现代中学质量低下,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为此,有必要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其次,由于教育民主化运动的影响.综合中学运动在二战后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它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建立一种更加民主的教育制度,使更多的人获得平等的中等教育机会。
再次,综合中学运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实际上,工党一直反对推行三类学校。1951年,为了争取选民,工党抛出《中等教育方针》.支持发展综合中学。此后.工党一直支持
综合中学计划。1964年,工党再度执政后就把综合中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1965年7月,工党政府发布《中等教育的结构》的第10号通告,请求地方教育当局按综合中学路线改组中等教育结构。从此,综合中学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保守党对综合中学却持反对态度,在保守党执政时.综合中学的发展受到抑制。
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三类学校划分的心理学依据受到人们的怀疑。许多学者认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教育条件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商的高低。1957年,全国教育研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的选择性考试存在着12%的误差,这意味着每年有7万儿童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因此,人们开始对三类学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总的来说,整个社会气氛有利于综合中学的发展。因此,尽管有阻力,综合中学还是迅速发展起来了。
2.综合中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1947年起,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地开始创办综合中学的试验,旨在建立一种不分现代、技术、文法类型而又能满足所有儿童对各种中等教育需要的新型学校。但是,50年代前,综合中学的发展极其缓慢。I 9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只有10所综合中学,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3%,1955年也才有16所,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6%。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党的竭力提倡,—些地方逐步改组综合中学。1960年,综合中学达到130所,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7%。1965年.综合中学发展到262所,学生比例为8.5%。
1965年7月,国务大臣克罗斯兰发布第10号通告,要求各地方教育当局在一年之内制定综合改组的计划。根据实践和讨论,该通告提供了6种可供选择的综合结构形式。其中设立招收11—18岁学生的一贯制综合中学占的比例较大。
此后.工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地方教育当局实行综合中学的改组。到80年代初,综合化改组实际上已基本完成。
三、第六学级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60年代以前,第六学级主要设立在文法中学.学习期限两年。它不是五年级的自然延伸,而是—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学生进入这一阶段必须通过选拔性考试。其中,1951年之前的入学资格是要通过学校证书考试,1951年之后的人学资格是要获得普通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的合格成绩。第六学级课程设置注重学术性,以升大学为目的,具有大学预科性质,实行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制度后,第六学级的主要课程是5门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科目。随着文法中学的发展,第六学级学生人数也迅速增长。从1953到1960年,文法学校第六学级的人数增氏了一倍多。
60年代以后,随着综合中学的发展,第六学级教育的主体由文法学校转到综合中学,教育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入学条件已经放宽。许多综合中学实行开放入学政策,只要学生愿意,无须经任何考试就可以进第六学级。后来,一些文法中学也实行了开放学入。其次,课程设置比较广泛。以前,第六学级是为极少数人升大学作准备的。随着第六学级人数的剧增,一方面,大学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这时第六学级除了开设学术性课程外,还提供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为学生直接就业作准备。现在,第六学级课程分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3种,各校开设的具体科目并不一致,有的学校多达50多门、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历史、化学、生物、英语、地理、艺术、法语等。再次,第六学级教育机构多样化。除了普通中学设扩的第六学级外,6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单独的第六学级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第六学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偏重学术性教育的倾向并没有改变。这是英国中等教育能保持较高质量的原因之一。1991年1月,英国政府发表了《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的白皮书。该白皮书表示将支持高质量的第六学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