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乎情止乎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乎情止乎礼义

——创作之必然读者之需要

周默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2010300000013 )

[摘要] 发乎情要不要止乎礼从古至今就是文学批评家们争论的话题。至今,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恒定的结论,从中国文学长河来看,畅情性似乎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历来,畅情之作传为佳作,但畅情唯有在礼义的规范之下才能合理的抒发而不成为痛快一时的宣泄之作。本文从阐述畅情之必然和必然作者止乎礼之必然出发,具体从对于读者的影响和读者的自身的接受感受入手,以唐诗和明清小说为例阐释发乎情止乎礼在文学创作中的合理内涵。

[关键字] 毛诗序礼读者作者诗教小说

一.情要发而礼要止

文学作品需要一个礼的尺度来使其得以合理的抒发情感,形成读者所能接受的有价值的作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是止乎礼义,并不代表情感专制,更不是禁思禁欲,发乎情是创作之源泉,有其必然的合理性。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也。

这里是说,诗是意志的表达,这种意志是从心里发出来的。①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是来自于人类内心文化思想积淀.饱含情感的文学作品才会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才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发乎情,民之性也。”创作者心中的无限情感乃是创作的最初最新鲜的动力。文艺总是要抒情的,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非常鲜明的抒情特征,不仅是因为作者个人才情性情的共同民族特性所表现,更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洗刷证明,畅情文学更为读者所接受,更具有反复阅读性。所以作者的真实情感必须得以表达。但是,作者创作的畅情之表达必须在“礼”的规范下自由抒发。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②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③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孔学的礼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礼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说无论论把礼当做某一社会时代的道德礼法,还是法律制度,都是片面的。礼的意义本身是直指其内涵的,即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或者说是一种道德感,是一种做人的规则。人是有复杂且无限欲望的动物,唯有用理智的道德感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使人在自己所形成的社会中和谐生存。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而止乎礼义可以说是文学创作自由畅情的最根本底线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作的主

①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文论》,《文论漫笔二十一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198页。

②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27页

③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体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感。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社会的人,可以说不排除消极对待社会关系的人,但是说完全独立出去的人是绝对没有的。礼仪作为真善美的文化习俗其本质是不变的,任何伟大的作家在创作时,都不可能听任情感完全依其自然性质流露于外,而不接受真善美的文化习俗的规范与约束。所以,发乎情止乎礼并不是要求作者应该止乎礼,而更多强调了诗人在发乎情的同时必然会止乎礼,无论从内心道德感理智感还是外在的文化熏陶,作者发乎情止乎礼实属必然。

二.读者需要止乎礼的文学

首先我们从写作活动的整体过程来看,写作本身具有交流性的特征,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包含读者因素和阅读环节在内的一种人类精神交流活动,因此作者与读者不仅都具有写作主体性质,而且是可以彼此转化或融合。作者的创作有真实地读者,也有隐含的读者,在作者创作时,实际上是对另一方的一种宣泄、表达而同时也是自我阅读的过程。①作者自己有虚构的阅读群体,或至少作者本身是阅读者,这就说明作者在创作时必须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而真实读者在在阅读文本时,同时也是自我创造精神的注入,通过自我的学识修养去发现文本价值。这是实际上是对文本价值范围的扩大,但是无论文本价值扩大到多少,它的基本价值都是基于作者的最初价值,并在作者最初的价值范围上下波动。所以作者创作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必然的。从这几点读者在写作中的地位来看,作者在创作时要止乎礼更是必然。

进一步从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来看,读者自我的理解也是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延续,因此作者的价值观会影响到读者的读者。而读者阅读本身的目的,是去满足一种需求,阅读可以满足读者的“达性需求”,更是读者人性培养的重要源泉。

“作品无疑总是在取悦读者,高尚的作者取悦高尚的读者。”——纳博科夫《优秀的作者与优秀的读者》②

拓扑心里学的概念中,勒温指出,个人心里与给予自己同样价值的社会对象倾向大,一

般来说,杜泽对作品的表现的生活和情感内容越熟悉,越理解,他投给作品的热情就越高。

③读者的期待和渴望一定程度上影响的创作的完成,也就是说,成功的文学作品要满足读者

的审美心理需求,那么读者的审美需求是从何而来,必然通过社会普遍道德文化的熏陶而来,这就是为什么读者对于阅读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而感到欣喜满意,对于悲情而不得善终的结局报以悲愿或愤慨。即使是超出读者预期的小说结局,往往能博得读者赞扬的不仅仅是它的“意料之外”,更是它的“情理之中”,这正是作者通过富有道德感的表达让读者在文本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自我满足。完成自我心中的道德审判。所以创作要在情理之中,这似乎成为作者与读者在文化社会共存千年来心照不宣的创作契约。

同时,文学作品也是对读者道德感的深化和人性的塑造的重要途径。也就是所谓“诗教”之用。作者对于读者的作用是潜移默化不可避免的,读者阅读文本后对文本的理解和再创造都脱离不了作者最初的文本,即使读者对文本的预期探求与文本的主旨大相径庭,但是文本自身所包含的主旨对人仍然是潜移默化的,就如同你为了学习写作的小说技巧去阅读一篇小

①张杰:《大学写作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十五页。

②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③李建中:《李建中自选集》,《需求与满足——论文学活动中的拓扑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九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