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尚不能做出正确说明,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命运情况下的产物。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他把现实生活看做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以此作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病宣扬极乐为最高目的。佛教哲学中有富含深刻的哲理,我们应该充分的肯定,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佛教中国哲学影响

佛教创立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发展成为中国的佛教,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佛教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初始期是外在的,其后则转变为内在的了。也就是说,佛教也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体部分。以下,我想简要地来谈一下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看作与本土黄老道和神仙方术一样的东西。到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教义也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随着佛教社会影响的扩大和人们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处也就暴露出来了。其中,尤其是与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

儒家的基本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些冲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伦理礼义方面的问题,一是形上理论方面的问题。儒家学说是积极入世的,它十分强调每一个人的社会伦理责任,对国家、君主要尽忠,对家庭、父母要尽孝。因此,儒家学者们猛烈批判佛教的出世主义和出家行为,认为它是一种抛弃个人对社会、家庭责任的,违反最基本伦理观念的异端邪说。与此相关,在应当不应当落发、该不该跪拜国君等礼仪问题上也发生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关于形上理论方面的冲突,则主要集中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与神灭神不灭等问题上。如佛教只讲个体自我的因果报应,即所谓:“所作好恶,身自当之”,“善自获福,恶自受殃”(《佛说方等泥洹经》卷上);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家族同受共享的祸福,即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文言”)。这两种思想是显然不同的。生死轮回与神灭神不灭的问题,是关于轮回主体和成佛主体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佛教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说。而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信徒中流行着一种神不灭的理论。他们认为,每一有情(生命)都是神与形(质)的相合,死则形神相离,形朽而神不灭。不灭之神与新的形质相合,又成一新的生命,这就是说,不灭之神是轮回的主体承担者。同时,当时一些佛教信徒又认为,不灭之神最后必然修成妙果(佛),这也就是说,佛果也是一永恒不灭的神。这与当时儒、道形死神灭的理论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在南北朝时期,对此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在佛教与本土文化发生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之间的融合。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当时占主要地位的玄学之间发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佛教借助于玄学融合儒道的理论和得意忘言的方法,进一步使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融合起来,而玄学则借助于佛教以丰富自己的理论。东晋南北朝时期,名僧谈玄,名士论佛,已成为一种时尚。这时,涌现出了一大批高僧,如:道安、慧远、支遁、鸠摩罗什、僧肇、道生等,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如,维新派领袖、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者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就有明显的佛学成分。他的弟子梁启超在概述他的思想时说:“先生于佛教尤为受用者也。先生由阳明学以入佛学,最得力于禅家,而以华严为归宿焉。”(同前)梁氏本人也是维新派的思想领袖之一,他对于佛学也是十分推崇的。他自述说,自己对佛学虽说“不能深造,顾亦好焉。其所论著,往往推挹佛教。”(同前)他甚至声称:“佛教是全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为维新变法而献出生命的谭嗣同,同样也竭力推崇佛学,他在比较了世界各种宗教、学术后说:“佛教大矣,孔次之,耶又次之。”“佛能统孔、耶”(《仁学》)。而他义无

返顾地为维新变法去赴死,也是与他崇拜佛教舍己度众生的精神分不开的。他尝说:“佛说以无畏为主,已成德者名大无畏,教人也名施无畏。而无畏之源出于慈悲。故为度一切众生故,无不活畏,无恶名畏,无死畏,无地狱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盖仁之至矣。”(《上欧阳中鹄书》第十二)

此外,中国近代以来著名的思想家,也无不与佛教思想有所交涉。如,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推崇佛教、精于佛学,是人所共知的。他曾鼓吹要以宗教(主要指佛教)来激励民众,“发起信心”,“增进国民之道德”,坚定革命的意志,以达到“众志成城”的目的。他认为,佛教是无神的宗教,最合乎人类理性与时代的要求,因此他主张要大力弘扬无神的宗教(佛教)。再如,为当代新儒家奉为创始者之一的熊十力,他的学术重点可称之为“新易学”。但他也曾自述说,他的思想也曾受启于佛学。如他说:“自吾有知,恒困乎无量无边之疑问而不得一解,而吾终因佛学而渐启一隙之明焉。”(《十力语要》卷一“答薛生”)他的“新易学”,融会儒佛的“体用”理论,吸收西方哲学的有关论述,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包含了很深的哲学思想。经过了长期的磨合与冲突之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宗鑫. 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山东大学,

2012.

[2]赖永海. 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1992,01:93-102.

[3]吕玉霞. 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高飞. 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

[5]蔺熙民.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