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减速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发生的窦速,主要是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的 结果,而发生严重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本质可 能是迷走神经受到强烈抑制的结果,而外观表现则 类似“交感风暴”。
因此,在猝死的防治研究中,研究心脏自主神经 调节作用占优的迷走神经将更为重要。
2. 对迷走神经调节作用的定量分析
自主神经细微的调节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使每 一个心动周期中都蕴含着自主神经细微而迅速的调节痕迹。 DC和AC 的检测技术就是通过位相整序信号平均技术对这 些调节痕迹进行提取与检测。 DC 检测的结果与临床循证医学的结果十分符合,因而能把 其做为定量检测迷走神经单独调节作用的一种新技术。
六.心率减速力检测技术的优势
1、方法简单易行:DC 检测技术和Holter 检查同时进 行,方法简单易行,而且记录时间短,24h 则能完 成检测。检测时不需附加另外的条件。 2、定量分析:该技术属于一种定量测定迷走神经和 交感神经作用强度的新技术,交感与迷走神经作用 的单独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检测结果可靠: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DC 检测的 低、中、高危值的预警作用与随访期结果的相关性 强,结果可靠。
2. Holter心电图记录
入组患者均在心梗后 7~14 天记录 24 小时 Holter心电图,记录的心电图经数字化处理、再经 牛津Excel Holter系统分析。心电图分析中,凡连续 2~10个心动周期存在心率减速现象时均被计数和 研究。
3. 随访期 2 年,主要终点:2 年内全因死亡率; 次要终点:2 年内心脏性死亡及猝死率。
四.心率减速力的测试机理
1.自主神经对心脏调节的特点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共同支配心脏,两者分别从相反的方 向调节心脏进而满足和适应机体的需要。 心脏自主神经的双重支配作用强度并不对等,在清醒的人 体和动物都以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占优,运动时心率的增 快主要是迷走神经紧张性的减弱,而不是交感神经兴奋性 的增强。
二.检测方法与技术
(1)动态心电图记录:受检者记录全天24h 的动态 心电图。
(2) 确定减速周期及加速周期并做标志(anchor): 将24h 的动态心电图经120 Hz 数字化自动处理系统 转化为以心动周期RR 值为纵坐标的序列图。
随后,将每一个心动周期的RR 值与前一心动周期比较,确定该周期属于心率减 速或加速的心动周期,再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志。比前一个心动周期延长者,称为 减速周期,可标注为黑点,相反,比前一个心动周期缩短者为加速周期,可标注为 白点。
三. 研究结果
1.不同DR相对值的计数及意义
DR1 到 DR10 之间计数的相对值几乎成倍降低,从 DR1 的 19%降到 DR10 的 0.002%。不同 DR 的相对值都与患者的总死亡率呈明显相关,最高值出现在 DR4。
2.随访期各类死亡人数 研究组在平均随访 24 个月中,全因死亡 70 例,占全组4.8%,心脏性死亡 46 例, 占全组 3.2%,猝死19 例,占全组 1.3%。 3. 死亡风险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 不同 DR(DR1~DR10)的边界值均与死亡风险相关。但多变量分析时,仅 DR2、 DR4和 DR8 的边界值独立显示有预警死亡率的能力。
( 3)计算持续周期不同的心率减速力的绝对 值及相对值:
先计算持续周期不同(DR1~DR10)的心率减 速力各绝对值,再除以整个记录时间段内窦性心律 RR 间期的总数值,则得到持续不同的心率减速力 周期的相对值。
二. 病例入选与随访
研究组共 1455 例,均为 1996 年 1 月~2000 年12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或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因严 重心梗住院的患者。 1. 一般情况 (1)基础心律:均为窦性心律; (2)性别:性别不限,最终男性 79%,女性 21%; (3)年龄:年龄≤75 岁(平均 59 岁); (4)左室 EF 值:平均 56%(46%~63%)。
4、检测的敏感性高:DC 检测的敏感性高达80%,即 随访期中80%的死亡者都能从DC结果中得到预警, 尤其对LVEF 值>30%的猝死高危者的检出更有意 义。 5、检测的特异性强:DC 结果为低危值时,其随访期 中发生死亡的人数很低,真阴性率高,更适合一般 人群中低危者的筛查与识别。 6、联合预警时作用更强:资料表明,DC 技术与 LVEF 值的测定或HRV,HRT 等技术联合应用时, 能够进一步提高猝死高危者的检出与预警。
(4)各心率段的位相整序(Phase rectification): 以入选的减速点或加速点为中心,进行不同心率段 的有序排列(aligned)。
(5)对应序号的周期进行信号平均:
经位相整序后,分别计算对应周期的平均值:①X(0):系所有中心点的RR 间期的平均值;②X(1):中心点右侧紧邻的第一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③X (-1):中心点左侧紧邻的第一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④X(-2):中心点左侧 相邻的第二个所有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3)结果:
①该队列研究中,随访期死亡人数分别为德国组70 例、英国组66 例、芬 兰组77 例; ②不同DC 检测值与随访期患者死亡率的关系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 0.0001。
2. 该队列研究的结论 (1)较低的DC 值是心梗患者猝死与全因死亡的 较强预测指标: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心率减速力较好(>4.5ms)的心梗患 者,全因死亡的危险性十分低; 相反,心率减速力较低时(≤2.5ms),既使左室EF 值尚 可者(>30%)也有较高的死亡危险,危险程度几乎高出2 倍, 其预警死亡的敏感性约80%,即随访期中,心梗患者随访期 80%的死亡可经较低的DC 值得到预警。
是指两个相邻的心动周期中,后一个心 动周期发生心率减速现象。 DR2 则指在连续 3 个心动周期中后2 个心动 周期相继发生心率减速现象。 以此类推,DR10 则指连续 11 个心动周期中 依次发生 10 个心动周期的心率减速现象。
DR1
2.计算方法
(1)测量逐跳的 RR 值:常规记录 Holter 心电图后,测量并标出逐跳的 RR 间期值。 (2)确定心率减速力持续的周期值:以 RR 间期(ms)为纵坐标,以心 动周期的前后序号为横坐标,制成不同 DR 周期值的顺序图,进而能计 算出持续周期不同的连续心率减速力的各自数值。
为减少人工伪差造成的误差,当实测的 RR 值比前心动周期值延长或缩短超过5%时, 该周期则自动被剔除。 因此,24h 记录的10 万左右的心动周期, 约有4万个周期将被标注减速周期或加速周期 的各自标志,并予编号。
百度文库
(3)确定心率段的长短值(segment):
位相整序时应用的心率段是指以每一个减速点或加速点为心率段中心时,位于 其两侧的心动周期依次各取多少,而左右各取多少周期的具体数值需参考最低心 率而定。当心率段数值确定为30个间期时,则意味着以选定的减速点为中心时, 其左右依次各取15 个心动周期组成一个心率段,邻近的心率段之间入选的心动 周期肯定有重叠。
心率减速力
常超
QQ563255273
心率减速力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简称DC)
2006 年,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 Georg Schmidt与 Bauer A 在著名的 Lancet 杂志发表了题为“心率减速 力预警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的文章, 这是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新技术。
2.心率加速力的计算公式
AC=[X(0)+X(1)-X(-1)-X(-2)]×1/4 (单位为ms) 计算结果为负值,表示交感神经对较慢心 动周期进行调节时,能使下一个心动周期缩 短的程度。
2. 心率减速力与加速力的比较
多数患者经上述方法计算的DC 值和AC 值十分相近,只是AC 结果为 负值,同时两者的图形成反像。
两者的结果呈分离状态,图形也不呈 反像,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约15%
3. DC 值检测结果临床意义的判定
根据相应的临床随访结果DC 值分为三种:
(1)低危值:DC 值>4.5ms 为低危值,提示患者迷 走神经使心率减速的能力强。 (2)中危值:DC 值2.6~4.5ms 为中危值,提示患 者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下降,患者属于猝 死的中危者。 (3)高危值:DC 值≤2.5ms 为高危值,提示患者 迷走神经的张力过低,对心率调节的减速力显著下 降,结果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使患者属于猝 死的高危者。
五.心率减速力检测的临床应用
1. 一组队列研究的结果
2006 年,Bauer 和Schmidt 首次报告了心率减速力检测技 术的临床应用结果,这项队列研究分别在德国、英国和芬兰 进行,各亚组的观察病例较多(德国1455 例、英国656 例、 芬兰600 例),因此,该项研究几乎可以看成是三个独立的 循证医学研究。
七.心率减速力报告
连续心率减速力
连续心率减速力
(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简称 DRs) 在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 当心率减速现象连续发生时,即连续存在 2~10 个心 动周期逐跳减慢现象者,都与良好的预后相关,这使 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概念应运而生。 2012 年,Schmidt 提出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概念与 检测技术,这种无创心电检测技术,同样用于心肌梗 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警与危险分层。
(3) 心率减速力死亡预警的能力优于心率加速力:
心率减速力测定结果的病理学意义远比心率加速力的结 果更具临床重要性。在一定的人群,心率加速力正常而心率 减速力降低的患者预后差。
(4)心率减速力的测定结果可用于猝死低危与高危 者的双向判定:
其为低危值时能十分准确地识别心梗后患者猝死的低危 者,适合从猝死高危人群中筛选低危者,从而不需对这些人 群做进一步花费较高的其他检查与评价,这能大大节省医疗 保险公司和个人的医药负担。 另一方面,当检测值较低<2.4ms 时,提示其为心梗后 死亡的高危者,这一结果对LVEF 值≤30%和>30%患者的预 警都有重要作用,这意味着被其他危险预警技术(例如 LVEF)漏掉的高危者,可经心率减速力的检测而被发现。
Georg Schmidt
一.概念与定义
心率减速力的检测是通过 24 小时心率的 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定量评 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进而筛选和 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技术。
减速力降低时提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 相应之下,其对人体的保护性作用下降,使 患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反之,心率减速力正常时,提示迷走神经 对人体的保护性较强,受检者属于猝死的低 危者。
一. 概念与方法
1. 概念
连续心率减速力是指 Holter 记录中连续出现心 动周期 RR 间期逐跳延长的现象,这是迷走神经对 窦性心律在短时间内负性频率的调节结果。 因此,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检测能定量评估患者自 主神经,尤其能评估迷走神经对心率的调控能力是 否正常,其与原来的心率减速力技术形成互补。
(6)计算:分别计算X(0)、X(1)、X(-1)、X (-2)的均值后,再将结果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检 测 流 程 汇 总
三.结果判定
1.心率减速力的计算公式 DC=[X(0)+X(1)-X(-1)-X(-2)]×1/4
(单位为ms)
例如: 结果为5.4ms 时,表示该患者24h 的心率调节中, 迷走神经对较快心动周期的调节减速力5.4ms。
(2)较低的DC 值对心梗患者猝死及全因死亡的预测 能力优于其他指标:
ROC 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曲线”,AUC 值为ROC 曲线下面积, 正常值为0.5~1.0。<0.5 时提示该指标不具诊断能力,0.5~0.6 时,说明 该指标的诊断能力一般,0.6~0.8时,其诊断能力较高,>0.8 时诊断能 力强。
(1)入组标准:
年龄<75 岁的急性心梗患者,入组第二周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检查,并 对记录的RR 间期进行位相整序信号平均技术的处理。
(2)研究方法:
①所有患者均进行DC 检测,并得到有效结果; ②随访时间平均2~3 年; ③患者的临床转归与DC 检测结果对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都采取单盲法, 即医生只知晓临床随访结果,研究人员只知晓DC 检测结果; ④分别与LVEF(经超声、核素、左室造影法测定)和HRV 结果(Holter 法)进行猝死预警作用的比较; ⑤一级终点:全因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