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
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从传统中医药黄花蒿中提取出来并自主研发的一种抗疟疾特效药[1]。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黄花蒿中分离提纯出一种抗疟活性单体——青蒿素,以后又确定了它的分子结构和构型。198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蒿甲醚油针剂、青蒿琥酯钠盐的水针剂以及青蒿素栓剂等抗疟疾药作为一类新药在我国批准生产。1995年蒿甲醚率先被收入国际药典,这是我国首次得到国际认可的自主研发新药。目前,青蒿素系列抗疟药已有5种新药(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共9种剂型上市并在世界各国销售,每年挽救了数百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除了独特的抗疟作用外,青蒿素系列药物还具有抗血吸虫、肺吸虫、红斑狼疮、皮炎以及免疫调节,抗流感等多种疗效[2]。但是,目前国际抗疟药市场上青蒿素类药物只占有很少的份额,其原因主要在于青蒿素原料缺乏。
1植物提取
现在,药用青蒿素基本来自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多年来,野生黄花蒿资源分布零散,其中青蒿素含量非常低,仅为0.4%~1.0%,且产量和品质也不稳定,影响生产工艺和成本[3]。人们在其近缘植物中至今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植物。在已探明有利用价值的野生黄花蒿资源中,每年仅可提取青蒿素为10至20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每年近200吨的需求。另外,由于作为原料的黄花蒿要求在花前收获,这将导致野生黄花蒿种子逐年减少,进而引发资源枯竭。况且从黄花蒿叶和花蕾等部分中提取,但环节较多,费时又费力。
2化学全合成
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其分子式为C
15H
22
O
5
,相对分子质
量为282.33[4]。青蒿素虽已能人工合成,但由于合成难度大、成本高、毒性较大,未能投入工业化生产[5]。
3生物合成
鉴于此,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对于有效提高青蒿素的生物产量、青蒿素
生物工程应用和黄花蒿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均有较重要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3.1青蒿素前体化合物
与青蒿素生物合成有关的中间体有十几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青蒿酸、青蒿素
B、青蒿烯、二氢青蒿素等[6]。
3.1.1青蒿酸
青蒿酸[7]在黄花蒿中含量高,具有适宜的化学构象,是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手性合成单体及前体。1983年许杏祥等最先研究了从青蒿酸前体到青蒿素的半合成,并于l986年报道了以R-(+)-2香草醛为原料。经14步合成青蒿素的合成途径。1983年Schmid G等应用烯醇醚5在低温下光氧化反应中引进过氧基,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l988年,汪猷等以青蒿酸为前体,用黄花蒿匀浆体系进行了青蒿素及青蒿素B的生物合成,实验过程中在匀浆中加入放射标记的青蒿酸,结果在青蒿素和青蒿素B中检测到放射性标记,故认为在由(2-14C)一3,5-二羟基-3-甲基戊酸-δ一内酯[(2-14C)-MVA]合成青蒿素和青蒿素B的过程中,青蒿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产物。有研究报道,利用标记的青蒿酸和甲羟戊酸(Mevalonate,MVA)进行了青蒿素体内和体外的生物合成研究,得到了相似结论。Jung M等的研究表明,青蒿酸在青蒿中的含量几乎为青蒿素的1O倍,而且显示出同样的抗疟活性,由此进一步证实了青蒿酸是青蒿素合成过程的一种重要中间体。1990年黄敬坚[8]等应用幼苗水插法和顶株扦插法,在黄花蒿体内以
(2-14C)-MVA为前体,成功地合成了青蒿酸。1991年夏志强[9]等报道青蒿酸甲酯经溴化产生溴化物,再经氘解生成(15-2H)-青蒿酸甲酯,再经水解生成(15-2H)-青蒿酸。之后他们又用同样方法合成了(15-3H)-青蒿酸。1994年Weather P J 等在青蒿毛状根中检测到青蒿酸、青蒿素B以及青蒿烯,故而认为青蒿酸、青蒿素B和青蒿烯为青蒿素合成过程的中间体。2003年Abdin M z等亦证明了青蒿酸是青蒿素合成的中间体。
3.1.2青蒿素B[10]
1987年Akihi1a A等报道了(3H,14C-22)标记3RS—MVA到青蒿素和青蒿素B 的转化。Vergauwe A等认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的黄花蒿转基因植株.可通
过刺激合成途径中某个关键酶的过量表达和抑制消耗青蒿素合成前体的其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来达到青蒿素稳定高产的目的。l996年Brown G D从青蒿的地上生长部分中分离出了新颖的开环杜松烷和二羟基杜松交酯,用1H和13CC-NMR 光谱学鉴定了其结构,并提出了由青蒿素B和青蒿酸通过二羟基杜松交酯和4,5开环杜松烷的醇烯互变体生物合成青蒿素的机理。青蒿素和青蒿素B均来源于青蒿酸,这与Jung M和汪猷等得到的结论一致。
3.1.3青蒿烯
1994年weather P J等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诱导的黄花蒿发根培养产物中检测到了青蒿烯。同年Brown G D在研究由青蒿酸转化为青蒿素的过程中.从青蒿中获得杜松烯,并推测经杜松烯合成脱氢青蒿素并最终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3.1.4二氢青蒿素
近年来,出现了以二氢青蒿素为前体原料的两种设计合成路线的方法,一种是将二氢青蒿素与三氟乙酸酐反应制得三氟乙酰基二氢青蒿素,不经分离直接与酚类反应;另一种是将二氢青蒿素与乙酸酐反应制得乙酰基二氢青蒿素后再与酚类反应。
3.1.5其他前体
其他前体包括二氢青蒿酸、倍半萜类二氢-表-脱氧青蒿素B、青蒿乙素、异戊二烯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是由异戊二烯逐步代谢而实现的,而甲羟戊酸为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前体。以甲羟戊酸内酯31或异戊烯基焦磷酸32为原料可合成青蒿素。在青蒿叶匀浆中青蒿酸也能转化为青蒿乙素30,青蒿乙素30和11,13-二氢青蒿酸3O是青蒿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Kudakasseril等在青蒿芽的培养过程中,添加以14C标记的异戊烯基焦磷酸,最终在培养物中检测到含有放
射标记的青蒿素。2001年Brown等发现,[15一13C
2H
3
]-双氢青蒿酸和双氢-表-
去氧青蒿素B等也是青蒿素的前体。2003年,Abdin等发现11,13-二氢青蒿酸26能转化为青蒿素。2003年Martin等研究了紫穗二烯合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用紫穗二烯合酶催化法呢基焦磷酸环化可制得青蒿酸生物合成的前体紫穗二烯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