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融资需求视角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农户融资需求视角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刘卫锋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收稿日期:2008-11-16

作者简介:刘卫锋(1971-),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

理、企业融资等。

摘要:本文分析农户融资需求的现状和特征以及融资困境的原因,从农村金融制度必须适应农户需求这一视角,提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融资需求;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F83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2-0093-03 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离不开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信贷资金是很重要的方面。但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贷款难的问题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就成为关注的热点。有什么样的金融需求,就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制度安排与之相适应,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必须源于农村金融的内在需求。 一、农户融资需求的现状与特征

(一)农户融资需求现状。农户融资需求可

从需求的满足程度、需求的用途、需求金额大小等方面予以揭示。农村金融之所以受到普遍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不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调查表明,2001~2004年获得借款的农户占有借贷需求农户数的51.5%。[1]

2007年农村有6成的农户有借款需求,但真正借到款的农户大约是一半,其中47.4%来自非正规渠道。[2]

2006年调查农户中49%有借款需求,需求满足率为75%,但其中来

自民间借贷的高达70%。[3]

另外,不同层次的农户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不同。传统农户的信贷需求能及时得到满足,信用好的简单多种经营农户

(同时进行小型种植、养殖经营的农户)的信贷需

求满足程度较高,大型规模化种植(养殖)专业户信贷资金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外出务工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4]

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因此,融资需求必然包括生产性融资和消费性融资两个方面。农户的生活性借款占借款总额的比重为4019%,而生产性借款占借款总额的比重为5416%。[5]

汇丰———清华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组调查结果是生产性贷款占需要农户贷款的45%。[6]

李晓明、何宗干基于安徽省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表明,农户借贷大部分用于非生产性用途。[7]

关于需求的金额大小,不同时期和针对不同样本地区的调查,农户借款以小额为主,5000元以下单笔借款占所有借款的67.3%,而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仅占14.6%。

表明随着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及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农户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

农户借贷需求的满足渠道:一是以银行和信用社为主的正规渠道,二是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渠道。目前民间借贷是农户借贷需求的主要渠道。但民间借贷范围有限、金额较小,根本无法保障实现“三农”目标所需的资金投入。

39—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

(二)农户融资需求特征。一是分散。由于

农业生产和农户居住的特点,农户融资需求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集中;二是金额小。与工商信贷和城市居民的消费信贷相比,农户信贷的单笔金额明显较小;三是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家庭收入和人力资本不同,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程度和金额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四是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于亲情纽带或长期观察交往所形成的认识。因此,农户资信能力的获得更多地基于地缘和人缘关系,信息具有高度人格化特点;五是家庭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农户所拥有的资产主要是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牲畜以及农机具,这些资产很难变现和流转,由此导致信贷需求缺乏有效的第二保障;六是生产性借贷和消费性借贷在实际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户的借贷需求中,消费性借贷需求占很大比重,甚至以消费性借贷需求为主。生产性借贷所产生的现金流有可能用于家庭消费,生产性借贷和消费性借贷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很难区分。 二、农户融资困境的原因

首先,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对于在地域上分散而居的农户和网点相对有限的金融机构而言,完成一笔交易要付出很多的搜寻成本、谈判签约成本以及合约执行成本,为保证合约的履行也要付出很多的事后监督成本。单笔金额小的特征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导致单笔交易成本高。过高的交易成本必然限制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的积极性。其次,风险管理问题。由于农户信贷需求的信息特征,金融机构很难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家庭资产的不易变现也降低金融机构通过抵押担保补偿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性,加之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农户贷款面临较高的违约率。最后,效益难以保证的问题。目前面向农户的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都是商业性机构,有内在的盈利追求。由于成本高,风险难以有效防控,其盈利难以保证,必然制约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三、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农户融资困境的形成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机构主观方面的原因。因而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实现“三农”目标,必须针对农户融资需求的现状和特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可持续的外部政策和制度环境。金融机构从产品供给、流程、运作机制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着力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保证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持续性。

(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要进一

步放松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和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行已股改上市,对农业银行,国家已明确“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总体要求,要在积极推进其股份改造的同时,促使其尽快建立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内在商业运作机制,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用市场化的方式改革农村信用社,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自我约束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低交易成本优势、市场效率优势、信息优势和经营灵活的特点,拓宽农户融资渠道。同时,积极引导民间借贷发展,以满足农户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

(二)建立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有效机制。

一要综合运用贴息、差别准备率、支农再贷款及所得税减免等多种手段,加大政策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使支农金融服务成为一种能盈利、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二要适当扩大利率的浮动幅度,使农户贷款利率可完全覆盖风险和成本,在商业上可持续,进而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三要通过政策进一步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在县域内设有吸储机构的金融机构,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服务三农的义务。为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在国有商业银行和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分工合作关系,由国有商业银行以参股、

49—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