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实践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音乐是一门富含情感的艺术,由此决定了音乐的教学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新课改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情感体验注重与否直接关系着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关系着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成败。本文从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及其过程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注重情感体验。
关键词:音乐实践教学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富含情感的艺术。情感的表现在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可以说,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新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体验就会上升为审美情趣,并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对情感体验注重与否直接关系着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关系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那么,我们在音乐课堂中该如何注重情感体验呢?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重视情感体验的独特性
由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每首音乐作品带给学生的感受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音乐老师的职责就是充分重视学生对音乐情感体验的这种独特性,让每位学生敞开心扉,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在初一的一节《万马奔腾》音乐欣赏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播放乐曲,要求学生
在欣赏完后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力,回答一下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
一幅场景。大部分同学都回答说,描绘了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只有一名同学说,有些地方感觉像暴风骤雨时的情景。可能是《万马奔腾》紧密的节奏碰撞了这位同学的灵感,由此产生了暴风骤雨的联想。答案虽然不够准确,但充分说明了他敢于想象,敢于表露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性见解。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性。
然而,现实中有不少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忽
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忽视每个学生情感的独特性,教学往往是统
一标准、统一答案、统一体验,由此造成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的局面。比如,现在不少音乐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挖空心思,设计安排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自以为这样便可以将课上得完美,殊不知往
往会适得其反。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所谓的市级优质课:内容为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欣赏《春天奏鸣曲》,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带有怎样的情感,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欢畅、清新的情感,描绘了明媚的春光。正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非常满意的时候,坐在后排的一名同学站起来回答说:我感觉音乐听起来就像
汩汩清泉沁人心肺,清泉的上方还有几只小鸟在歌唱……还没等该同学回答完毕,教师就示意学生坐下,并复述了“问题的答案”,转入下一教学环节。我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表现深感不解:那位同学的回答多么的完美,想象力丰富,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为什么就这
样草草收场呢?这个课例深刻说明了现在一些音乐教师教学上的不足,他把教学过程设计得过于具体,过于封闭。一旦出现了他没料想到的答案便不知如何收场。由此可见,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用统一答案来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
二、重视情感体验的过程
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必须在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音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精心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都能体验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在初二第二单元学唱歌曲《唱脸谱》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学唱歌曲之前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个自制脸谱,学生顿时来了兴致,在演唱过程中用多媒体呈现出不同的脸谱,学生的演唱兴趣更浓,最后再带领同学们边唱边表演动作,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不需语言,不需行动,不需任何要求,只有音乐和教师为音乐创设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不仅较快地学会了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这个课例充分说明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景,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出来的情感
碰撞,引导他们用心感受其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课中不要用太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音乐的非语义性告诉我们,音乐的内涵不是靠文字来描述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语言从音乐层面都是与现实生活中某一样东西或某一现象对应的,即“约定性”。“凡音之起,由心生也”。可见音乐与人的情绪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是人为约定的。所以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必须是让音乐自身来说话,尊重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
(二)对于音乐作品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没有标准答案。同样一首乐曲,你觉得像是春天小草在破土而出,而我觉得像是小河旁恋人在轻声呢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实践教学不应该苛求整齐划一的答案,而应尊重学生,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音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三)欣赏作品时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有些作品比较长,某些老师认为欣赏整个作品会浪费时间而往往选择作品中的几个主题片段给学生欣赏。这样无疑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使作品的内涵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更不能完全释放音乐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不再完整。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让学生多倾听、多感受、多思考、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重视体验的过程性。
总之,音乐被誉为“人类感情的速记”。情感体验是音乐实践教学
的重要环节,只有注重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中通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标。让我们共同为音乐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奉献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才智。
参考文献:
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