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中的生死观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中的生死观分析

谢虹

内容摘要:《活着》是先锋作家余华人生体验和文学创作观念转变的标志性作品。《活着》中描述令人窒息的死亡场面,并不是让人在死亡面前沉沦,而是一方面使人“知死的活着”,一方面体会到生的美好。《活着》体现了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对生的渴望,对死亡的反抗与超越,昭示生命的本质,让每一个生命在运演中得到升华。

关键字:余华生死观

生与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很多伟大的作品都很难不触及死亡。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

一、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与氛围渲染

1、死亡的悲剧主题

早期的福贵是个纨绔子弟,被龙二和其他人算计,骗走了财产,福贵爹在倾家荡产中死去。福贵开始醒悟,懂得心疼自己的女人家珍,虽贫穷,他们的儿女凤霞、有庆却很听话。这样的平静生活在福贵的母亲病倒之后被打破了,福贵替娘找人看病时卷入战争,认识了老全和春生。老全死于战争,福贵娘也很快在苦难中死去。龙二死于解放后的土改,因为他得到福贵的土地成为地主。凤霞和有庆渐渐长大了,家珍病倒,日子过得很苦,这时有庆却因为医院的人为救县长女人的命,活活被抽血抽死,而县长就是春生。之后,春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列为打倒对象,上吊自杀。又聋又哑的凤霞嫁给了偏头却善良、老实的二喜,但却在生下孩子苦根后大出血而死,随后家珍也死了。二喜死于工伤,只剩下福贵和苦根两人相依为命,即使这样,苦根还是像福贵其他的亲人一样走向死亡。村里谁家的孩子都比苦根过得好,他难得吃上这么多的豆子,却吃豆子撑死了。福贵的父母死了,妻子死了,儿女死了,孙子也死了。

生活在周围的亲人一个接一个死去,而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们的死亡更多的是没有理由,是命运的不幸和捉弄,而不是由于屠杀、暴力、残害而导致的死亡。书名是《活着》,可全篇都笼罩在一片浓厚的死亡气息中。小说中触目可见的都是死亡,甚至可以说唯一可以确认的叙事事件就是死亡与关于死亡的记忆。

2、渲染死亡氛围

余华在叙述过程中以他独有的风格向人们渲染着死亡的氛围。《活着》的开头下乡采风的“我”听到了福贵老人的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由此聆听了福贵老人一生的故事。而结尾也以老人所唱的民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结束了死亡故事的书写。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们嗅到了重复的死亡使活着的人更加悲凉的味道。

悲剧氛围的营造还表现在对死亡伤痛的具体描写上。首先,无论是亲人的死,或是因战火而死,还是因政治运动而死,一次又一次描写着死亡,但都各异,死亡的结局仿佛是不可抗拒。

其次,是关于眼泪和言语的叙述。当书中的人物面临着巨大悲痛时,他们没有呼天抢地,而默默地流泪,简单的言语,却让读者完全投入进去,身同感受他们所经历的悲痛。例如:我一下子就看不见医生了,脑袋里黑乎乎一片,只有眼泪哗哗地掉出来,半晌我才问医生:“我儿子在哪里?”家珍让我再背她到村口去看看,到了村口,我的衣领都湿透了,家珍哭着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 。

再次,是死亡叙述的相关情节。例如:在描写战场上几千伤员冻死的一节:“到了后半夜,坑道外面伤号的呜咽渐渐小了下去,我想他们大部分都睡着了吧。只有不多的几个人还在呜呜地响,那声音一段一段的,飘来飘去,听上去像是在说话,你问一句,他答一声,声音凄凉得都不像是活人发出来的。那么过了一阵后,只剩下一个声音在呜咽了,声音低得像蚊虫在叫,轻轻地在我脸上飞来飞去,听着听着已不像是在呻吟,倒像是在唱什么小调。周围静得什么什么声响都没有,只有这样一个声音,长久地在那里转来转去。”随着渐渐消失的声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渐渐消逝。当老全在天亮时爬进坑道,查看几千个已冻死的伤号,向我和春生伸出四根手指头,摇着头说:“有四个,我认识。”话刚说完,老全突然向我们睁圆了眼睛,他的两条腿僵住似的站在那里,随后身体往下一矮跪在那里。老全死前问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什么地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子连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些都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瞬间消逝,无所不在的死亡气息。“只有当人物身上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并当这重光辉为阴霾所遮不见天日,而引起读者心灵上强烈的冲破阴霾的欲望时悲剧才产生了,另一方面,活着同样也会产生悲剧效果,即当人作为非人的存在,丧失一切的目的与意义,从而引起读者对于生存的思考时,悲剧精神也就产生了。”余华就把人们带入这无望和悲怆之中,他直指着生命的悲剧。

二、写死亡,实际是探讨生存

1、以死亡表现“活着”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中每个死去的人都活在苦难之中,但在生死的关头都会做着最后的努力,以维持着自己活着的权利。家珍在得病无法下地干活时哭着说:“福贵,我还能养活自己吗?”病倒后又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看到你们。”有庆一死,福贵认为家珍也活不长了,有一阵子,看上去她真是不行了,但她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老全在战场上说:“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除了人,甚至和福贵相依为命的老牛在差一点被人宰掉前知道自己要死了,脑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从刀底下被救出后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尽管命运里注定有悲剧,注定要有死亡,但最关键的还是活着。我们能够看到福贵在经历了人世间所能遭受到的一切苦难后,还能不死,只因“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不想强调社会的不公,命运的捉弄,而只是强调对“活着”这个人生目标的超越。

2、探讨人存在的价值。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苦难的象征,是中国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一个平凡人的生存状态往往要比描写英雄人物、领袖事迹更能体现人性关怀,更能引起心灵的强烈震撼。何况福贵的遭遇是那样的可悲可叹,他的苦难就是中国人的普遍性苦难:家道败落、丧失亲人、遭遇战争、恰逢政治运动,最后只能和一头与自己同名的牛相依为命,苟延残喘。余华用苦难彰显生存的艰难和价值,把苦难宣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被不断强化的力量,来告诉我们福贵的个体遭遇其实就是人的整体生存困境,他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不断地挣扎,与之抗衡并活了下来。每个人活着也要像他一样必须直面这样的生存困境不断地挣扎并活下来。

余华通过《活着》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要学会珍藏生活的苦难,把苦难当做是心灵的旅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小说《活着》抓住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不愿接受的残忍事情,集中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从而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激发人们用心感悟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