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婚俗变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也曾经发表文章——《我之贞操观》,对于寡妇再嫁、烈妇殉夫 等问题作了论说。《新青年》对于旧有的婚姻道德的强烈抨击对于近 代婚俗影响是婚姻史上光辉的一页
小结
尽管近代以来的不少进步运动都促进了我国婚俗的近代化,但是实际 上其影响十分有限,主要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行,其他地 区基本固守传统婚俗,尤其是在农村及内地中小城市。三纲五常等封 建陋俗仍然在国人心中作祟,传统婚姻礼俗依然盛行。所以,我们的 这次报告不重各种事件运动对与婚俗的影响,而侧重于他们本身对于 近代婚俗变迁所作出的努力。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 文化运动为四个重要的点,由此连成一条近代婚俗变迁的线,由此对 于近代婚俗变迁简单做一说明。
维新变法与近代婚俗
诸如上述事例,在民初的各种报刊和县志中有一定数量的记载。令 人深思的是,这种新式婚礼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仿西方的痕迹,甚至 是直接移植。这表明,近代在学习西方时,不仅注重她的经济、政治, 也留心观察它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
辛亥革命与近代婚俗 1911年的辛亥革命,从这时起,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便真正展开,社 会婚姻生活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妇女团体在参加革命斗争的同时, 也提出了争取男女平等的口号,以谋求妇女地位的改善。具体说来, 他们所争取的目标是妇女的交友权和婚姻自主权、受教育权和参政权。 “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得到传播,家庭婚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 在中国婚姻史和妇女生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男女婚恋有一定的自由
1.废除包办婚姻,不强迫。 2.允许寡妇再嫁。
3.允许中外通婚。
(三)在仪式和程度上独具一格
1.禁止某些迷信活动,取消繁文缛节,代之以简单的宗教仪式,比如传统的选择吉日被 废除(《天朝田亩制度》说:“凡两司马办其二十五家婚娶吉喜等事,总是祭告天父上 主皇上帝,一切旧时歪例尽除。”)
亲迎: 即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六礼”的最后一礼, 也是古代婚俗中最为重要、最为繁缛琐细的仪式。亲迎的方式,因民族、地域、 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普遍使用的是花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喜车,或者马、船 等代步工具。
古与近
我国古代,在婚俗价值观上,主要表现出重礼轻 爱、男尊女卑的特点。 在婚俗伦理观上,由开放渐渐趋于保守,尤其是 宋理宗以后,理学家们大肆鼓吹妇女守节。 近代以来,婚俗变迁,主要有两个趋势:一,婚 姻程序由繁趋简。二,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尤其 是辛亥革命之后,比如早婚,买卖婚被遏制。
2.喜庆活动热烈隆重,融合东西特点(新人着礼服,新娘仿照西方,披白纱,新郎带着 乐队,灯笼等迎娶新娘,仪式在夜间举行)
3.结婚需经过相关行政、法律手续的认可
维新变法与近代婚俗
早在19世纪末,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就已对传统的扼杀个性自由的畸形婚姻制 度进行了批判。梁启超《新民丛报》为阵地,撰写了《禁早婚议》等文章,猛烈 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纳妾;谭嗣同则以 自己的婚姻生活,时间了一夫一妻制的原则。1900年,蔡元培在续弦时公开提 出了男子不娶妾、男子死后女子可改嫁、夫妇不合可离婚等择偶条件,直接向 传统婚姻制度发起挑战。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新知识分子,如秋瑾、金一、 刘师培、何震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从改良婚姻、家庭革命到废除 婚姻家庭等异彩纷呈的思想主张。 大约在1905年以后,“文明婚礼”在上海已相当盛行,成为一种时尚,大有取 代传统“迎亲之礼”之势。民初以后,新式婚礼已影响到乡镇而具有一定地域 和范围。如在浙江定海,“流行一种新婚礼节,即所谓文明结婚,士族多仿行 之”。河北清宛县“有行新式婚礼者”。即使是在封建统治中心北京,也出现 变动的迹象。鲁迅先生于1913年1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王仲猷在铁门 安庆会馆结婚,往观。礼式以新式参回教为之。”
这种订婚仪式,与“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的“纳徵”礼相比,形式 上颇有西化的味道。至于新式婚礼,在民国初年更加流行。
新文化运动与新式婚礼 新青年提倡解放妇女、尊重人性、反对旧的贞节观念,否定传统婚姻 道德。
陈独秀发表过一篇题为《一九一六年》的论文,这篇文章抨击传统 旧道德,号召妇女不要甘心委身于人,受别人的支配和摆布。这篇文 章无疑是《新青年》向旧婚姻道德开战的宣战书。
中国近代婚俗变化历程
太平天国时期 维新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婚俗
在近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开创了婚俗新风之先河,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的纲 领文件,其中内容有涉及到婚姻问题,规定废除封建买办 婚姻,“凡天下婚姻不论财”。男女双方要求结婚时,须 先经过主管婚姻的婚娶官批准,然后发给盖绘有龙凤图记 叫做《合挥》的结婚证,然后才能结婚。主要主张:
我国近代婚俗变迁
——仅以大部分地区的共性作一说明,不包括少数民 族地区
婚俗
婚姻是男女缔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婚姻 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他展示了民族 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 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 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婚俗文化受到传统儒家 文化、历史、地理、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人类发 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 个体婚制 (一夫一妻制) 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 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 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在漫长的婚姻文 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且稳 定的婚俗礼仪。
维新变法与近代婚俗
1905年1月,《女子世界》刊发了由金天翮创作的《自由结婚》 学堂新歌。歌词批判了旧式婚俗的守旧落后,赞扬了新式婚 礼的时尚文明,在当时流行一时。
大约在1905年以后,“文明婚礼”在上海已相当盛行, 成为一种时尚,大有取代传统“迎亲之礼”之势。民初以 后,新式婚礼已影响到乡镇而具有一定地域和范围。如在 浙江定海,“流行一种新婚礼节,即所谓文明结婚,士族 多仿行之”。河北清宛县“有行新式婚礼者”。即使是在 封建统治中心北京,也出现变动的迹象。鲁迅先生于1913 年1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王仲猷在铁门安庆会馆结 婚,往观。礼式以新式参回教为之。”
(一)男女平等 1.废除买卖婚姻。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得到了 比较有效的贯彻实行。 2.废除缠足,蓄奴和嫖娼,提高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 3.倡导一夫一妻制,严禁合法婚姻之外的男女性关系。(太平天国告示 中写到“一夫一妇,理所宜然”)但是这一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原则的制定者率先破坏了这一规定,天王和官员妻多者达几十甚至近 百人。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 的礼仪。古书有曰:“未卜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所以, 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姻的标志。
纳征: 就是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聘礼。《礼记· 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 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女家接受聘礼后,婚约便告 成立。 六礼 请期: 即男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并派人通知女家。《仪礼· 士昏礼》的 《注》中曰:“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从字面上 看,“ 请期 ”是男方请女方长辈确定成婚佳期,但实际上仍由男方确定。所 以,“ 请期 ” 只是一种礼节上的谦让。
自由结婚
——金天翮
l 改造出新中国,要自新人起。 l 莫对着皇天后土,仆仆行空礼。 l 记当初指环交换,拣着生平最爱的学堂知己。 l 任你美貌花枝,氤氲香盒,怎比的爱情神圣涵天地? l 会堂开处,主婚人到,有情眷属,人天皆大欢喜。 l 可笑那旧社会,全凭媒妁通情 l 。待到那催妆却扇,胡闹看新人。 l 如今是婚姻革命,女权平等,一夫一妻世界最文明。 l 不问南方比目,北方比翼,一样是风流快意享难尽。 l 满堂宾客,后方跳舞,前方演说,听侬也奏风琴。 l
诸如上述事例,在民初的各种报刊和县志中有一定数量的记载。令人深思的是, 这种新式婚礼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仿西方的痕迹,甚至是直接移植。这表明, 近代在学习西方时,不仅注重她的经济、政治,也留心观察它的社会风貌、风 俗人情。
维新变法与近代婚俗
早在19世纪末,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就已对传统的 扼杀个性自由的畸形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梁启超 《新民丛报》为阵地,撰写了《禁早婚议》等文章, 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 一妻制,反对纳妾;谭嗣同则以自己的婚姻生活, 时间了一夫一妻制的原则。 1900年,蔡元培在续弦时公开提出了男子不娶妾、 男子死后女子可改嫁、夫妇不合可离婚等择偶条件, 直接向传统婚姻制度发起挑战。20世纪初,一批先 进的新知识分子,如秋瑾、金一、刘师培、何震等 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从改良婚姻、家庭 革命到废除婚姻家庭等异彩纷呈的思想主张。
三书六礼
三书: 聘书、礼书、迎书
纳采:“六礼”中的第一礼,指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提 亲。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送 礼求婚。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传统的 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新的婚姻观念和 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问名:即男方请媒人以书信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年 庚及“八字 ”,然后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断男女 双方会不会相冲相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结成夫妻的 地方。“ 问名” 也称为 “ 过小帖”或“请庚贴”。
辛亥革命与近代婚俗
中华民国成立后,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新的婚姻仪式更得到人们的欢迎。民国初年的订婚仪式发生很 大变化
“昨日二点钟,谈颂汤君与宋杰敬女士行订聘礼于愚园,二族家长 齐至,由媒人介绍,一一相见,后细谈约二小时许,彼此皆极表欢洽 之意,然后颂汤、杰敬交换饰物,各行握手礼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