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除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风除湿
柳桂珍发表于2010年04月14日 17:58 阅读(0) 评论(0) 分类:医学权限:好友可见
举报
根据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不同,中医把风湿寒性关节痛辨证分为五种类型。

(1)风重型关节痛
主证:全身各关节、肌肉游走窜痛(酸痛),脉多浮缓或弦缓,舌质淡、苔薄白,其特点是每遇刮风则病情加重(酸痛难忍),疼痛部位不固定。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但以风邪偏胜为主所致。

多因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失常,感受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经络,闭阻气血筋脉,故见关节疼痛。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故疼痛呈游走性。

风性轻扬,其侵多在肌表,故脉浮,苔薄白。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秦艽10g,麻黄6g,羌活10g,独活10g,肉桂4g,当归10g,威灵仙10g,葛根10g ,茯苓10g,甘草9g,生姜5片。

方解:方中用防风、秦艽、羌活、独活、麻黄、肉桂祛风散寒;当归、威灵仙、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和中调营。

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又兼能养血通络。

(2)湿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时多有骨擦音(软骨磨擦),脉缓或濡,舌质淡,苔白腻或微黄腻。

其特点是遇阴雨或接触冷水时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以湿邪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居处潮湿,涉水冒雨,食凉饮冷等致风寒湿邪侵入肌肤经络,留着不去,闭阻气血,故见关节痛。

因湿性重着,其性粘滞,故见局部沉重酸楚,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或缓,均为湿胜之征象。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苍术10g,羌活10g,独活10g,莶草15g,防风10g,制川乌6g,麻黄6g,桂枝 6g,当归10g,川芎10g,甘草10g,生姜3片。

方解:方中用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莶草祛风胜湿;川乌、桂枝、麻黄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止痛;甘草、生姜健脾和中。

全方共奏除湿健脾、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3)寒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固定性剧痛或挛缩拘急,疼处有冷感,脉弦紧或沉紧,舌质淡苔白或白滑。

其特点是遇冷病情加重,遇热则病情好转。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寒邪偏胜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机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寒凝气血,经脉不通,故见关节疼痛;寒性凝滞,故多呈挛缩,拘急剧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达,故皮肤发凉,病处有冷感;寒遇热则散,气血流畅,故得热病情好转。

脉弦紧,舌淡,苔白均为寒胜之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10g(加白蜜先煎),麻黄6g,芍药15g,黄芪15g,鸡血藤30g,乳香、没药各6g,甘草 10g。

方解:方中用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止痛;黄芪益气固表,且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以牵制、缓和川乌、麻黄;用鸡血藤化瘀通络;乳香、没药以加强化瘀止痛之功。

诸药配伍,可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病邪去而又不伤正气。

(4)风湿型关节痛
主证:肌肉、关节既有游走窜痛又有沉重感,脉多浮缓,舌质淡红,苔微黄腻。

其特点是遇刮风下雨则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风湿相兼侵犯人体所致。

风湿侵袭关节经脉,气血瘀闭不通故见关节疼痛;风善行而数变,故有游走性窜痛感;湿性重着,故又有沉重感。

余均为风湿之征。

治则:祛风胜湿,散寒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防风6g,藁本6g,川芎6g,川萆15g,蔓荆子3g,甘
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为臣药,祛太阳经风湿,且止痛。

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川萆以加强祛湿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共成祛风胜湿之功,并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自止。

(5)寒湿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发凉(出冷汗),固定性剧疼,且沉重发板,严重者活动困难,甚至呈瘫痪状态,失去劳动能力,脉沉缓或沉紧,舌质淡,苔滑或白腻。

其特点是遇冷或阴天下雨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寒湿相兼侵入人体所致。

寒凝骨节,湿阻脉道,故关节冷痛,局部发凉;湿邪滞浊,寒邪凝聚,流注关节,故疼有定处,且发沉重,活动困难。

余均为寒湿之征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益火散寒汤与海桐皮汤合并加减。

桂枝10g,肉桂4g,干姜6g,制川乌6g,羌活10g,海桐皮15g,苍术10g,防己10g,乌蛇10g ,丹参15g,陈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桂枝、肉桂、干姜、川乌温经散寒;羌活、苍术、防己、海桐皮祛风除湿止痛;乌蛇、丹参通络活瘀止痛;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全方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化瘀止痛之功。

二乌进骨酒
[配方] 生州乌、生草乌、透骨草、伸筋草、祁艾叶、山奈各20克,西红花、桃仁、冰片(或樟脑)、细辛、桂校各10克,乳香40克,95%乙醇,25OO毫升。

[制法] 将前12昧各研为粗末,混匀,置容器中,加入95%乙醇,密封,经常摇动,浸泡15-30天后,过滤去渣,贮瓶备用。

[功用]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 骨折延期愈合、踝、跟骨骨质增生、关节损伤后遗症、健膜炎及关节肿痛等症。

[用法] 外用。

每取药配20毫升,加开水冲成2000毫升药液;趁热熏洗患处,或用毛巾浸透热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或涂擦患处,每日涂擦数次。

[附记] 引自《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本方系先租程羲盛百订经验方,已传四代,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岩龙风湿酒
[药物组成] 岩陀17g 过山龙17g 五香血藤17g 透骨草13g 玉带草3g 大枣35g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

[用法用量] 内服。

每次10—50ml,每日二次,外擦,擦痛处。

[制备方法] 将上药捣碎,用白酒1000ml浸泡日,滤取浸液,药渣继续用白酒500ml浸泡五口,滤取浸液,合并两次滤液,混匀装瓶
大风引酒
【配方】制附子16g 枳实20g 泽泻20g 陈皮20g 茯苓20g 防风20g
大豆100g(原方有甘草)水1000ml 米酒1000ml
【功用】祛风利湿止痛。

【制法】1 将上述前6味药材一同捣细碎,装入绢袋内; 2 放入干净的器皿中;
3 用米酒、水一同煮大豆;
4 煮取750毫升,分作3份。

【用法】每日服1份,3份为1疗程。

【药材功效解析】制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

防风:祛风胜湿。

泽泻、茯苓:利湿健脾。

枳实、陈皮:理气化湿。

大豆:活血,利水,祛风,解毒。

此酒有祛风利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湿痛,遍身胀满。

因制附子之毒性,可小量服之,观察效果,再酌加至治疗量。

三滕酒
【配方】络石藤90g 海风藤90g 鸡血藤90g 桑寄生90g 五加皮30g木瓜60g 白酒3000ml
【功用】祛湿,舒筋,通络。

【制法】1 将上述6味药材,切成薄片,放入干净的器皿中; 2 倒入白酒浸泡,
按冷浸法制成药酒2000~3000ml即成。

【用法】每次30ml,每日1~2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药材功效解析】络石藤:性味苦寒,善于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海风藤:性微温,味苦辛,长于法风除湿,温通经络。

鸡血藤:性温,味苦而微温,专于行血补血,舒筋活络。

桑寄生:性昧苦平,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五加皮:性温味苦辛,可祛风湿,强筋骨。

木瓜:性温味酸,舒畅活络,化湿和胃。

此酒有祛湿、通络、舒筋的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及关节疼痛。

十七味药酒
【配方】白石英120g 酸枣仁30g 羚羊角30g 磁石120g 石斛90g
黄芪30g 羌活30g 生地60g 牛膝90g 肉桂60g
云苓60g 杜仲45g 酒3500ml
【功用】祛风,利湿,补虚。

【制法】1 将上述药材一同碎为细末,装入布袋内,悬挂在干净的坛子同内; 2 倒入酒浸泡,密封; 3 10日后开启。

【用法】每次10ml,每日早晚2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旋饮旋添酒,味薄止。

【药材功效解析】牛膝、白石英、草薢、防风、羌活:祛风湿,通经止痛。

制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丹参、山萸肉、黄芪、酸枣仁、生地、杜仲:补虚蠲痹,缓挛急,强腰脚。

石斛、磁石、羚羊角:补肾益精,聪耳明目,舒筋除痹。

云苓:健脾利水,以奠中土,为生化之基。

此酒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腰脚软弱无力,视听不明。

十味附子酒
【配方】制附子30g 五加皮(炙)20g 桑白皮50g 丹参30g 续断30g
牛膝30g 白术50g 生姜50g 细辛25g 肉桂25g
清酒1500ml
【功用】散寒逐湿。

【制法】1 将上述药材捣细如麻豆大,装入纱布袋内; 2 放入瓷瓶中,倒入酒浸泡,密封; 3 春夏5日,秋冬7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10ml,每日3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药材功效解析】制附子、肉桂、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启先天生发之机,扶正以祛邪,通经除痹弱。

五加皮、续断、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并可祛湿,以治腿足酸软等症。

丹参:通调血脉,养血舒筋,以疗挛急、萎枯。

白术、生姜:和胃化湿,以祛肿胀、呕吐之患。

桑白皮:开肺利水,以抑脚气之冲逆。

此酒散寒逐湿,温阳行痹,补肝肾,强筋骨,益脾通脉,降利冲逆。

主治因脚气引起的腿脚软弱无力,或麻木、酸痛、挛急、肿胀、发热、萎枯、呕吐等。

天麻酒
【配方】茄子根30g 大麻仁30g 骨碎补15g 制附子8g 晚蚕沙30g
恶实根(切焙)10g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0g 天麻15g
松节(碎细)15g 败龟(醋炙)15g 龙骨10g 虎骨(酒炙)10g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10g 羌活10g 独活10g 当归15g
牛膝(酒浸切焙)10g 川芎15g 熟地15g 酒1500ml
【功用】搜风祛邪,活血止痛,强筋壮骨。

【制法】1 将上述19味药材粗捣碎如麻豆,装入纱布袋内; 2 放入干净的器皿中,用酒浸泡,密封; 3 春夏4日,秋冬7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后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15~20ml,不限时,将酒温热服用。

【药材功效解析】天麻、松节、恶实根、羌活、独活、茄子根、晚蚕沙;祛风湿,利关节,以治风痿之标。

骨碎补、龟板、龙骨、虎骨、乌蛇、白花蛇、制附子、牛膝:益肝肾,强筋骨,活血止痛。

当归、川芎、大麻仁、熟地:滋养阴血,养血柔筋。

此酒能祛风于内外,邪正两顾,燥润相济,主治肢体瘫痪,行动不利
天麻石斛酒
【配方】牛蒡子20g 制附子20g 乌蛇肉(微炒)20g 仙灵脾20g
五加皮20g 虎胫骨(涂酥炙黄)32g 牛膝20g 草薢20g 桂心20g
当归20g 杜仲20g 茵芋20g 狗脊20g 丹参20g 石斛20g
川椒(去目并闭口者微炒出汗)25g 天麻20g 川芎20g 酒1500ml
【功用】舒筋活血,强筋壮骨,祛风除湿。

【制法】1 将上述药材一同捣细碎,放入瓮中; 2 倒入酒浸泡,密封; 3 7日后开取。

【用法】每日10ml,不限时,将酒温热服用。

饮10毫升加10毫升新酒,至药味薄为止。

【药材功效解析】石斛、川芎、当归、丹参:舒筋活血。

天麻:息风平肝。

仙灵脾、杜仲、狗脊:补肝肾,强饿骨。

五加皮、牛膝、草解、牛蒡子、虎胫骨、乌蛇肉、茵芋:祛风湿,坚筋骨,止痛。

制附子、川椒:温阳散寒止痛。

桂心:通血脉,暖脾肾。

此酒舒筋活血,强筋壮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主治中风手足不遂,骨节疼痛,肌肉顽麻,腰膝酸痛,不能仰俯,腿脚肿胀。

乌梢蛇酒
【配方】乌梢蛇1条酒500ml
【功用】祛风通络,攻毒。

【制法】1 将乌梢蛇放入干净的瓶中; 2 倒入酒浸泡3~4日,药酒则成。

【用法】每次10~20ml,每日3次。

【药材功效解析】乌梢蛇:性味甘、平;无毒,能祛风湿,通经络。

此酒主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骨、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麻风,皮疹搔痒,疥癣,破伤风。

五加皮酒
【配方】五加皮50g 当归45g 牛膝75g 高粱米酒1000ml
【功用】散风除湿,强溺壮骨。

【制法】1 先将五加皮洗净,刮去骨; 2 与当归、牛膝一起放入砂锅内同煎40分钟,然后去渣取汁,兑入高粱米酒中。

【用法】每次10~30ml,每日早晚2次,将酒温热服用。

【药材功效解析】五加皮:性温而味辛苦,可祛风胜湿,强筋骨。

当归:甘辛而微温,可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牛膝:味苦、酸性平,可强肝肾,壮筋骨,利尿通淋,活血散瘀。

此酒主散法湿,和血养血,主强肝肾,益腰膝,主治风湿麻痹,四肢拘挛,腰腿软而无力,或膝痛不可屈伸。

祛风除湿----除痺酒
[藥物組成] 制草烏乾薑雞血籐大血籐根各15g 全蠍水蛭各3g 烏梢蛇松苗(去松針) 絡石籐莪術續斷各10g
加減:濕偏盛加木通,土茯苓;熱甚減乾薑、草烏加銀花、土茯苓;惡寒而紅腫加桂枝、木通、銀花;腰膝瘦脹倍續斷加杜仲;病在上肢加桑枝,病在下肢加牛膝;脾腎虛弱加熟地、當歸、黃芪、鎖陽;年老及婦女加黨參、當歸、熟地、枸杞。

[功能主治] 溫經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痺證。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5ml,每日三四次。

輕者一二劑,重者需連服數劑。

[制備方法] 用白酒1g泡上藥,夏季三日,冬季一星期後始服。

[資料來源]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1,(3):35
参茸酒Ⅰ
[药物组成] 人参60g 鹿茸30g 防风3g 鳖甲3g 萆薜3g 羌活3g 川牛膝3g 独活3g 杜仲3g 白术3g 玉竹3g 当归6g 秦艽6g 红花6g 枸杞子6g 丁香2g [功能主治] 温阳益气,育阴和血,祛风除湿。

[用法用量] 每次一小盅,每日一二次。

[制备方法] 用多年贮存的陈烧酒10L,将药料人酒内封固,存数年,将药料滤出,加入冰糖120g,烧酒1L,兑后使用。

[资料来源] 《清太医院配方》;《治疗与保健药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