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第十三章 立足气学的理学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立足气学的理学总结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年少时向往的是求取功名,但道路并不平坦,历经12年四次乡试才考中举人。随后剧烈的社会动荡从根本打碎了他的科举之梦,从而转向了长期的抗清斗争。然而,王夫之呼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主张并未能得到认可,连自身的性命亦险些丢在南明派系的党争之中。清军占领他的家乡以后,王夫之改名化装为傜(瑶)人,隐身傜洞,往行于山野之间。清顺治十四年(1657),王夫之结束三年山居野处的生活,回到家乡衡阳。后遇“三藩之乱”,又迁居石船山新筑草舍“湘西草堂”,潜心著述十七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志“希张横渠之正学”的王夫之病逝于“湘西草堂”。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从气本论出发对宋明理学做出了自己的总结。他自称是张载事业的继承者,事实上也的确是推进和完善了气学的体系。对于作为宋以来理学发展中提出的理、气、性、心等本体性范畴和相关的哲学命题,王夫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历史的角度说,这表明王夫之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及可能承担的使命已有清醒的认识,即重心已不在提出新的范畴和命题,而在于对既有学说及其思想体系的系统反思和重新诠释。

王夫之一生著作宏富,内容广及经、史、子、集各部,后汇编为《船山遗书》。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和《读通鉴论》等。

第一节气化与生生

以气化的观点解释宇宙的生成,是张载以后气学派的基本主张。气化说在肯定气本体常在不灭的前提下,涵盖了从宇宙创生到其发育流行的全过程,它在宇宙中的展开就是“生生”。“生生之谓易”,它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并从根本上推动着气化流行。王夫之的“生生”说作为他气本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先秦以来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气化说做出了总结。

一、太虚与太极

太虚和太极都是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都可以充当存在的根据和宇宙的始基,但在不同思想家,由于本体论基础不同,其含义又多有差别。张载的太虚在二程眼中做不得本体,而周敦颐以来的太极则又可以被解释为气、理、性、心的不同意蕴,这些都给王夫之的哲学以深刻的影响。

(一)气与太虚

张载最初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是想要解决被佛老搞得很乱的虚空和实在的关系问题,因为现存世界的一切存在,其实都出入于虚实之间。但是,张载并没有最后完成这一任务,王夫之对此则做出了较为完满的解决。他说:

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

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①

虚空是气存在的量度,它既不就等于气,也不是指无限大的空间中一团有限的气体在那里聚散消长,从而导致虚空与实物并立的本体的二元化。王夫之表明,气本身以无限性(无涯)

和不可见性(不形)的特性存在着,空与气表述的是同一内容。但是,由于人们往往从视觉的可见与否来判断外部世界,所以得出了不见为空、为无的错误结论。殊不知“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①。

在张载那里,虽然也注意从有感无感,有形无形的相互关系出发分析太虚与气的关系,但为了证明气的实存,最终采取的仍然是可感的手段,所谓“鼻息”、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都是他这一努力的表现。这在王夫之看来,显然是错误的。他说:

升降飞扬,乃二气和合之动几,虽阴阳未形,而已全具殊质矣。“生物以息相吹”

之说非也,此乃太虚之流动洋溢,非仅生物之息也。②

升降飞扬是气本体的运动特性,阴阳二气虽然尚未成形具象,但现存世界生成发展的全部矛盾和根据已具于其中。对于这种“未形”的太虚之气,用人们的呼吸活动去证明,是会遇到困难的,其一是以有限去证明无限。人们呼吸的气体只是太虚之气的一个有限形态,这个有限形态(气息)所占有的信息,不足以概括无限的气本体世界。张载曾批评佛教以个人的私见起灭天地是以小缘大,以末缘本,而他自己以气息去证明气的整体,也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其二是以现实去证明本然。气化流行本是指以气本体为根据的整个宇宙的化育流行,作为本体的太虚实在与现象态的气化虽有联系,但绝非同一物体,抽象的一般存在是不可能由具体的呼吸活动来证明的。

王夫之舍弃了张载以可感气体来证明太虚实在的方法,在肯定“太虚,一实者也”③的前提下,另择途径而行。一方面,他从体用关系来证明。指出: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④

天下事物能够发生作用,首先是因为它们都是实存之物即所谓“有”。从日见之日为之的作用去推知其体的实有,这是无可怀疑的。人们“用”有是为了获得功效,“体”有则是为了考察性情,体用互不可缺,同为人所需要,所以充满于天下的都是如何把握体用之道。天下之用,从整体的角度看又叫做天用,“天用者,升降之恒,屈伸之化,皆太虚一实之理气成乎大用也。天无体,用即其体”⑤。天用是宇宙间最大的用,它是由充盈于太虚之中的升降屈伸的永恒气化运动来体现的。因而,本来“无体”之天能够通过不息的气化作用来证明它的实存。之中的。

另一方面,他又从气本体的不灭来证明。王夫之坚持太虚本体“未尝成,亦不可毁”的立场,反对释氏主张的“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的理论,认为只能“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生灭者,释氏之陋说也”⑥。其实,这种陋说,不但释氏谈,理学家们也谈,如程颐就坚信:“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这是讲有灭。“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这是讲有生⑦。王夫之批评说:“倘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此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⑧按照王夫之气无生灭的思想,要做到“散尽无余”,物体只能是转化为某一终极的形态,但现存的宇宙中,决不可能存在收容这些“多余”物的场所。反之,物要是能从虚无中绵延不绝地产生,虚无就必须提供永不枯竭的气的储藏,但这样的储藏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

①王夫之:《太和篇》,《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23页。

②王夫之:《太和篇》,《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27页。

③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02页。

④王夫之:《大有》,《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第861页。并校中华书局本。

⑤王夫之:《大心篇》,《张子正蒙注》卷四,《船山全书》第12册,第154页。

⑥王夫之:《太和篇》,《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22页。

⑦程颐:《遗书》卷十五,《二程集》第16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