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困境”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密级:
学校代码:10414 学号: 2009010464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困境”探析
Analysis on the "Dillemma"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criticism
陈木坤
院所:文学院导师姓名:宁媛
学科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文学基础理论与批评
二○一二年六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
生态批评作为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七八十年代在美、英初露端倪,从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在欧美等不少国家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90年代末,生态批评正式传入我国,之后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文学批评的一门显学。
20多年来,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逐步建构起本土的理论体系,且批评实践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其独特的姿态与立场在中国的文学批评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不少缺陷与不足,有处于“瓶颈”状态的趋势,“陷入困境”是当代生态批评的现状描述。
本论文拟以“困境”为中心,在追溯其缘由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和总结20多年来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探寻其“困境”、“危机”的现状及表现,重点分析其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以此对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未来的发展进行反思。
全文主要可分为四部分:一、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二、困境表现;三、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四、突围困境的模式。
关键词:中国生态批评;困境;理论立足点;批评理论;批评实践
Abstract
Ecocriticism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genre in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in the 1970s and 1980s has been created,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1990s, many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impact. Ecological criticism formally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1990s, aft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become a school of literary criticism.
20 years,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riticism has experienced its infancy,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gradually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local and criticized 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encouraging results, with its unique posture and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critics occupy a place. Howeve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are also many defects and shortcomings, there are trends in the state of the "bottleneck", "into trouble" to describe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ecocriticism.
This thesis is the "dilemma" and trace its origins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past 20 year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criticism, through its course of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plight", "crisis"the status and performance,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its trapped in a "dilemma" and criticism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reflection.
The full text can be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criticism; two plight performance; Third,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roubled;Fourth,break out the plight of the mode.
Keywords:Chinese Eco-criticism; Predicament; Theoretical Footing; Critical Theory; Practical Criticism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I 目录 .. (V)
引言 (1)
第一章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 (4)
一、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兴起的原因及理论基础 (4)
二、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6)
(一)萌芽期(1987年至2000年) (7)
(二)发展期(2000年至2007年) (8)
(三)新的建设时期 (13)
第二章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困境”表现 (14)
一、学科定位的盲目性 (14)
二、“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 (15)
三、本土发掘与中西融通的关系 (17)
四、生态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脱节 (17)
第三章中国当代生态批评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9)
一、理论的多元复杂与本土化建构的不足 (19)
(一)理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19)
(二)理论本土化建构的不足 (20)
二、理论立足点未明辨: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22)
(一)两个“中心”的论证 (23)
(二)两个“中心”的反思 (24)
三、当下文学批评的困境 (26)
(一)批评功能的衰退 (27)
(二)批评公信力的下降 (27)
(三)批评实践的滞后 (29)
第四章突围困境的路径模式 (31)
一、马克思主义对两个“中心”的超越 (31)
二、由“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天人合一” (32)
三、挖掘本土的生态意识与加强中西融合 (33)
四、重建生态批评的政治维度 (34)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45)
引言
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
大难临头前的祈祷都是那么相似。
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限制了来自太阳的热量散发,导致全球变暖。
冰川和永久冻土不断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降雨模式正在改变,暴风更加凶猛。
海洋被过度捕捞,沙漠迅速扩展,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越来越匮乏。
这个星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
我们生存于一个无法逃避有毒弃物、酸雨和各种导致内分泌紊乱的有害化学物质的世界,那些物质影响了性激素的正常机能,正在使雄性的鱼和鸟变性。
城市的空气混合着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苯、二氧化碳等许多污染物。
在高效率的农业经济背后,是地表土的天然功能已被彻底破坏,谷物的生长完全要依赖化肥。
用死家禽制成的饲料喂养牲畜,造成了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崩溃的疯牛病,又传播给人类。
这段话出自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贝特的《大地之歌》。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经频繁向人类袭来,蔓延至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道德领域、精神领域,让我们必须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迫使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如影随形,也促使了生态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一门显学。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studies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英初露端倪,从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在欧美等不少国家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生态批评正式传入我国,以司空草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为标志,之后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文学批评的一门显学。
本文旨在对我国当代生态批评进行梳理,并从中寻找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及问题,试图挖掘其根源并尝试寻找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厘清本论文,更容易阐释本文,必须弄清楚几组概念。
一、生态文学批评与文学生态批评
这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换,一般都是指生态批评。
但二者又有区别,生态文学批评一般指针对生态文学的批评,其文学批评对象为生态文学,更多地把生态文学当成对象而言。
而文学生态批评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切入研究文学,研究文学与物质环境的关系,其批评对象更多地把整体文学当成对象。
我国当代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
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
《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Jonathan ①转引自王诺:
Bate, The Song of the Earth,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24.
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①笔者赞同王诺对生态批评的定义,本文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生态文学,把范围涉及整个文学。
二、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批评在中国
“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批评在中国”,这是两个相近又不尽相同的命题。
前者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总括,是一种基本稳定和成熟后的命名,而后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动感,它是可以“在”中国,也可以“不在”中国,在中国之前的情况如何,进入中国又发生什么发展,这些都是所要研究的。
本文更倾向于前者——中国生态批评,重点探讨中国生态批评所面临的窘迫境界。
但同时也会把“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为一个子命题加以阐述。
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对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生态内蕴,很快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门“显学”。
但是,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却正处于一个“瓶颈”上,正面临着各种“困境”与“危机”。
梳理并分析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为中国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作出一定思考,这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生态批评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并速速发展蔓延开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困境和危机。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生态批评专著与论文,发现至今没有专门的论著来研究生态批评的“困境”,即便提及,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见于部分章节中,并没有系统详细地加以阐释。
然幸喜的是,部分期刊中还能零星可见一些专门针对生态批评面临的困境而创作的论文,比如,蒋磊的《生态批评的困境与生活论视角》(《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文中指出“生态批评缺乏现实感、时代感;质疑生态意识的由来;缺乏从生活论视角重新认识生态批评”,文章提出重建生态批评不能仅仅从生态伦理学入手,应关注其背后更深层的政治维度。
另外,陈金刚和刘文良的《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在文中提到当前生态批评存在的盲区:缺乏生态批评的范畴研究、缺乏生态批评家的素养研究,文章还提到我国生态批评应该立足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不应该拘泥于“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解困扰中。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如高旭国的《生态批评的若干问题》(《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张旭春的《生态法西斯主义:生态批评的尴尬》(《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都提到当前生态批评所遇到的困境与危机。
但总的来说,数量较少,且未能具体深入加于阐释分析。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梳理,从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阐释其存在困境的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尝试性的解决途径。
可以说,是为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为其
①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走出困境出谋献策。
同时,呼吁人类保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本论文既关注理论层面的探究,又重视实践方面的探讨,把理论的问题与实践的困惑相联系,本论文就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本论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整体描述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兴起的缘由和理论基础,同时梳理它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寻找出面临的困境,为后面论述作铺垫。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在发展过程中正处于的“瓶颈”阶段以及所反映出来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本部分从学科定位、哲学基础、理论实践等方面对当前生态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的探究。
第三部分是本论文所要论述的重点,主要是针对所处的困境,分析阐释其内在的原因。
从理论的多元复杂与本土化建构的不足、悖论的理论立足点、文学批评困境等三方面进行探究与反思,试图挖掘出其“困境”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
第四部分主要是走出困境的尝试,针对原因,试图寻找出解决困境的方法。
第一章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严重危机,美国率先提出生态批评,并在部分文学研究著作中零散出现。
1978年,美国文学家鲁克尔特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的概念,主张从生态学的视角对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直面人类的生存问题。
随后,生态批评在欧美蔓延开来,并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末,生态批评正式传入我国,其标志是司空草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一文,之后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态批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与“危机”。
一、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兴起的原因及理论基础
生态批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蔓延至我国,也经历十几年时间。
针对其兴起的原因,王诺曾在《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及,认为其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逼促和强迫”,来自“具有社会和自然使命感的文学研究者对拯救地球生态的强烈责任心”,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存在危机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
①在此基础上,笔者想结合我国的实际对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兴起做进一步展开。
(一)生态危机的持续加剧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日新月异,自然、环境、生态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危机。
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地球生命维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减退、荒漠化扩大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等生态问题。
生态危机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危机,还包括人类精神环境的危机。
王岳川曾在《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中这样描述生态文化的缘起:生态理论的发端与全球化的两大危机相关,其一是当今世界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危机,其二是人类精神痼疾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人文精神生态危机。
②面对各种生态危机,人类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
①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论文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0页。
系,让其保持和谐,才最终不会毁灭人类自己。
全球经济繁荣,整个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工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全球成了“地球村”。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凸显出生态危机带来的危害。
特别是建国初,我国在生态道理上走了不少弯路,大力强调“人定胜天”,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生态环境,给后来生态环境留下不少后遗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翻天覆地的发展,但工业化的进程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 荒漠化和水资源极度匾乏, 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枯竭。
①面对生态危机,如果不加以扭转,不仅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影响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的“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以验证了,而如今,如果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将也会步其后尘。
(二)文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求
朱立元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导论中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思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侧重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研究人自身来探索时间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而科学主义则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方法和原则来研究时间的哲学理论,认为数理科学是人类一切精神文学现象的认识根源,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精确性。
②但这两大文论思潮到了发展的后期都发现自身存在的盲点与缺陷——前者唯人之上,后者唯科技之上,走向了片面与极端,都忽视了生物圈这一大语境。
生态批评的出现为二者的交叉与融合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契机,它以更加广阔的空间吸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人文关怀,进行绿色研究,有意识地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在文学研究中进行生态思考,尝试一种融合生态视角的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向文本内部转向,出现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批评模式,它们批评的视野中有语言、形式、结构、文本,有阶级政治、生产劳动、意识形态,甚至有读者、观众,但惟独没有了“自然”,忽视了文学活动要素之一的世界,自然的“缺席”,成了一个近在眉睫的“盲点”。
而生态批评也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从生态、绿色的角度来就文学进行思考。
(三)生态文学的推波助澜
生态文学,又称绿色文学、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包括描写大自然,描写人的生存处境,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生态与环境灾难,体现生态环
①王诺:《不能坍塌的生态长城》,《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5日。
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境保护意识,抒发生态情怀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
它是一种伴随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生存危机关系的思考而萌芽、成长的文学现象。
可以说,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是在生态文学的影响下出现的,两者如影随形,推波助澜。
生态文学的出现使得批评领域引进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种现实需要,为生态批评实践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生态文学虽然起步比西方晚,但在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正式传入中国之前,便己起步。
早在1984年,我国作家高桦就提了“环境文学”的概念,随后,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沙青、徐刚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群,作品主要还是以反映生态环境问题为主题。
如沙青的第一篇全景式生态报告文学《北京失去平衡》,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在当时引起文坛极大的关注。
评论家认为“《北京失去平衡》开启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大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到工业现代化的影响,我国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同时人们的生态意识也日趋增强,出现了一批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生态文学。
这一阶段可算是中国生态文学的初步繁荣期,无论是生态报告文学,还是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守望家园》、岳非丘的《只有一条江》、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贾平凹的《怀念狼》、蒋子龙的《水中的黄昏》、姜戎的《狼图腾》等。
生态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文学批评家深感责任的重大,这样就推动了文学批评家进行新角度,新视野的理论探索。
从“绿色”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反思面临的生态危机成为批评家的迫切任务,生态批评也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生态文学作品、文本的大量涌现,不仅把中国的生态批评从理论上的最初呐喊落实到了具体的批评实践上,使中国的生态批评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热潮;也使西方生态批评影响下的中国生态批评不断走向深入。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生态意识与生态文化资源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些文学作品已经萌露出比较鲜明的生态意识。
“先秦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生的肇端,也是孕育中国生态文化胚胎的土壤。
《周易》奠定了人与天地自然彼此交融的深度和基调,乃中国生态文化之根。
”①此外,诸子百家也是十分尊重生态、自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另外,儒释道的“天人合一、众生平等、民胞物与”等一系列思想成为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发生与发展的肥沃土壤。
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后面也会阐释,在此就不详细展开。
二、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又称“文学与环境研究”(studies of ①鲁枢元:《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料库(上)》,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它是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态思潮的结合,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是对生态危机的综合回应。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其发源地在美国,随后影响波及全球。
我国也积极响应,引进批评理论的同时,挖掘本土的丰富的生态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笔者借鉴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①将我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发展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1987年至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生态批评在我国正式起步,“其标志是司空草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
②若从更加宽泛来理解,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一种批评倾向,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国内生态文学出现之时,生态文学研究紧跟其后。
鲁枢元先生在《20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③一文中一连列举了八篇文章,都是80年代代表性的作品。
由此看来,国内的生态批评大体萌芽可认定于80年代,正式起步于90年代。
这一时期的生态批评大都是跟踪式的评介,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生态文学创作的萌芽、兴起和初步繁荣,国内生态批评也是简单进行即时性、跟随性的评论和推介。
这时期的生态文学研究大多是只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发表看法,很少涉及到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学理性的探究,一般也只是印象化的点评。
因此,在对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比如对生态文学的内涵、生态批评的对象等的认识与理解往往众说纷纭。
混淆了“生态文学”、“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含义,把这些都混为一谈。
以“自然文学”为例(同一系列的还有“自然写作”、“自然书写”等) ,从概念字面上看强调和突出“自然”,因此导致有人误把凡是拥有大量的或者较多的自然描写的文学都统称为生态文学,而模糊了生态文学的自然描写与非生态文学的自然描写的根本区别:描写者的立场和立足点问题。
实际上,真正具有生态情感、生态思想的作家,是从生态整体观出发,以其为立足点来描写自然,而不是在“自我”、“人”方面。
而那种仅仅借助自然描写来抒发“自我”与“人”的文学,不仅算不上是生态文学,有些甚至可能是反生态文学。
①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②禹权恒:《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前景》,《语文学刊》2007年第7期。
③鲁枢元:《20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文中列举的八篇文章分别为:赵鑫珊:《生态学与文学艺术》(《读书》1983年第4期),李庆西:《大自然的人格主题:关于今年小说创作中的人类生态学意识与一种美学情致》(《上海文学》1985年第10期),於可训:《关于人的生态、心态及其他》(《奔流》1986年第5期),司马云杰:《论文艺生态学研究》(《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3期),张松魁:《文艺生态学——一门孕育中的新学科》(《艺术广角》1987年第4期),夏中义:《文学生态最优化的逻辑起点》(《艺术广角》1988年第1期),高翔:《刘勰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黑格尔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