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侗族文化进课堂的几点看法(江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侗族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对侗族文化进课堂的几点看法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文化在碰撞渗透,侗族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专业人才溃乏、发展空间萎缩、侗族特征逐渐消失、侗族特色逐渐消逝、侗族“明珠”逐渐“失色”、侗族精华逐渐失传和侗族心理结构逐渐改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认为让侗族文化进课堂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的有效举措。同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侗族文化现状对策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过去相对封闭的侗族,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当今侗族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为了保护和开发侗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很重要。只有提高学生对侗族文化的认识水平,才能保护好、传承和开发好侗族文化。

一、侗族文化发展现状

1、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第一个问题,后继乏人严重。由于侗族地区经济上的压力,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这些年青人正是侗族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较活跃的人群。他们离开了侗寨,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接受了现代文化,很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自然就不如他们父辈、祖辈那么深。有些人甚至反过来瞧不起带着“土味”的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后继发展的根基。

第二个问题,专业人才溃乏。目前,各县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受过现代教育、能识谱教歌的歌师不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相继谢世或逐步退出舞台,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并享有威望的歌师越来越少,逐年递减,许多优秀的演唱技艺也将随歌师的故去而消失。而那些有一定知识和思想中、青年外出谋生创业,很多处于“道传无人”的尴尬境地。

第三个问题,发展空间萎缩。由于现代影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侗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已经是

越来越来狭窄了。

2、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内涵危机问题

第一个问题,侗族特征逐渐消失。侗语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其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其对侗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现实却让人不能乐观,侗语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正在成长的小孩最甚。民族语言的流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丧失,这一现象说明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第二个问题,侗族特色逐渐消逝。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侗族文化中变迁较快的要素之一。可是,随着侗族地区与它民族尤其是与汉族交往的日益加强,侗族文化受到了较大力度的整合。青少年的装束已基本融入社会大流,汉装、西装已成为侗族日常的主要服装。虽然农村还保留民族服装,但只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庆典时才穿。

第三个问题,侗族“明珠”逐渐“失色”。侗族建筑具有悠久历史,以造形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建造讲究而为人们所称赞。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及旅游价值,可以说是建筑历史上的“明珠”。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开发、寨火山火的发生,以及木质材料建筑自然的损耗。侗寨的民族建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特色建筑逐渐被钢筋水泥房所代替。许多名为侗寨,其实已经名不副实了。车江三宝侗寨就是这样。

第四个问题,侗族精华逐渐失传。侗族歌舞艺术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侗族的历史。单说侗族民歌,现在侗寨青少年会唱的人少了。民族舞蹈与民族乐器的失传也令人震惊,目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侗族的许多乐器如今已无人会吹,基本失传。出现了侗寨鲜有人学侗歌、侗寨鲜有人吹芦笙的局面。

第五个问题,侗族心理结构逐渐改变。由于侗族中、青年大多数外出打工多年,一般只是春节回到侗家十天半月,他们的在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心理结构上也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

侗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文化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侗族的荣辱,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搞好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因为,青少年是民族文化的最终传承人,侗族文化进课堂是传承保

护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现在,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本地情况,来试谈谈自己对侗族文化进课堂的几点看法。

第一个看法,侗族文化进课堂要从普及侗话和侗文开始。现在很多青少年特别是在县城长大的青少年,虽然父母亲都是侗族,但许多人都不会讲侗话,更不认识侗族文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他们没有生长在讲本民族语言的大环境里,虽然父母之间讲侗话,但他们从开始呀呀学语,接触最多的还是汉话,上学以后,更是普及普通话,他们就根本没有机会接触侗话了,以致造成现在许多侗族青少年不会讲侗话,甚至有些农村长大的青少年由于怕人笑自己土气而不愿讲侗话的局面。而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特征,要发扬光大和传承侗族文化,侗族语言文字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侗族文化进课堂首先要把侗族语言文字普及当作一项基础内容来抓,这样才能成功地培养出侗族文化的合格传承人。比如,我校每个学期举办的侗族大歌比赛就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看法,侗族文化进课堂要让学生认识和认同基本的侗族文化符号,并理解这些符号的文化内涵。

侗族文化除了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现以外,最大的特点是存在着许多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载体,比如鼓楼和风雨桥是侗寨的标志,是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符号。老一辈侗族人将“风雨桥”视为一种生命的通道,为了让自己的寨子兴旺发达,他们每家每户都倾其所有,将风雨桥建成寨中最漂亮、壮观的建筑物,好让桥神护寨,让世上更多生灵来到自己的寨子;同时,侗族的风雨桥,它体现的是一种侗族人们团结互助、热爱公益事业的崇高精神。鼓楼又是侗寨的另一标志性建筑,鼓楼必建在侗寨最显眼的位置,象征着最神圣和最高的权威。所谓鼓楼,顾名思义,就是装着一面大鼓的楼,这鼓楼的“鼓”有什么用呢?侗族人民历来团结友爱,尊重民意,遇外敌入侵或火灾等寨中大事,寨老就会击鼓呼民,召集村民到鼓楼召开大会,共商大事。同时,一些节庆活动,侗寨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穿着盛装到鼓楼坪上“多耶”、举行“百家宴”等庆祝活动。侗族文化内含丰富,小到一个草标,大到一座风雨桥,都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所以,侗族文化进课堂,首先要让穿戴着汉服的侗族青少年认识和认同基本的侗族文化符号,其次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理解这些符号的文化内含,然后才能够让他们真正认同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促成他们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