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规划设计手段引导北京低碳生态城市建设_以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情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关于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生态城市基本成型”。

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绿色发展理念。

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通过三年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承载能力”。

北京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都显示出,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

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空间单元,是低碳发展目标、规划与管理手段得以落实的基础,对实现北京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

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755万人,接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人”的发展目标。

市域常住人口增长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从2001~2005年期间的30万~40万人/年,上升到2006~2009年期间的50万~60万人/年。

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基本在40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住宅面积占一半左右约为2000万平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建20个3万人以上的居住区。

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在减少能源消耗、优化能源供应、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增加碳汇等方面对减少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城市整体低碳发展框架密切相关。

低碳生态社区发展状况
理论与实践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城市环境、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将生态规划思想引入社区研究和实践。

1975年,道萨迪亚斯首次将生态学的理论用于阐述人类住区建设的理想模式。

80年代,以Duany、Plater Zyberk和Peter Calthorpe为代表的“新城市主义”在规划方面主张紧凑的、多功能的和步行交通为主的住区发展模式,成为早期欧美发达国家生态住区实践的指导性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开始出现大量有关可持续发展及设计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例如:John Lyle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设计”,Sim Van DerRyn和Stuart Cowan合著的《生态设计》。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近10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各自的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配合以相关评估程序和奖励办法,旨在规范和引导生态社区的大规模发展建设。

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英国建筑研究中心制定的BREEAM《生态建筑环境评估》,日本环保省的CASBEE《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

我国相关部委为了引导城市住宅建设向生态绿色目标积极迈进,也陆续出台了相关部门标准。

如:2001年建设部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3年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和建设部联合颁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实践性生态社区在欧美等地落成,其中较为成功的包括:荷兰Ecolonia小区、英国格林威治世纪村、瑞典马尔默市Bo01住宅示范区、英国BedZED零碳社区、丹麦Kolding小区、美国亚利桑那州Civano社区。

这些实践经验为今后大规模发展建设的城市与地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在中国,一批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探索实践也相继完成,如广东中山翠亨槟榔小区、上海双喜家园、深圳万科城市花园、湖南长沙太阳星城绿色低碳社区等,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是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方面的一次新探索。

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标准与实践经验,可以看出低碳生态社区发展从理念向完整、系统的规划手段研究拓展,并呈现如下特征:关注与原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尽量减少对本底环境的冲击与负面影响;充分考虑合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条件,采用被动式设计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合理规划社区功能与布局、空间尺度、社会结构、出行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城市单元;采用新技术实现社区的能源与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与低排放。

低碳社区规划问题
虽然国内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等生态技术方面探索并
创新规划设计手段 引导北京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以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为例
鞠鹏艳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国内城市社区建设实际状况与低碳生态规划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相关标准在部分设计要求上和生态规划理念技术脱节,低碳生态社区规划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南。

目前,以空间规划统筹相关低碳生态系统,以量化的、可操作的手段实现低碳生态社区建设目标,还属于城市规划中的领先性课题。

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探索
长辛店低碳社区位于北京西部的丰台河西地区,总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图1)。

北京西部地区既是首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首都转型发展的重要区域。

以首钢工业区搬迁改造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淘汰转型,带动西部区域发展进入转方式、上水平的关键时期。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永定河绿色发展带”、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战略,长辛店低碳社区是“永定河绿色发展带”上的生态示范项目,是丰台区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名称为“长辛店生态城”),将建成包括滨水生态公园(“园博园”)、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区、生态居住区的综合发展示范区。

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主要特点是采用传统的规划手段,在规划系统上进行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

规划编制过程首先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及绩效指标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低碳社区概念规划,建立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友好、资源有效的产业、生活和休闲区,然后研究将低碳规划要求落实到控规中的方法,结合北京市控规编制与管理的具体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低碳控规导则”。

2009年10月21日,本项目荣膺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ISOCARP)颁发的2009年度优秀项目大奖,2010年获得由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KGBC)颁发的“环保建筑大奖”(green buildingaward 2010)。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规划对国内外相关评估体系、国家政策法规、北京地方条例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梳理,以定量为主兼顾定性、可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为原则,选取构建了长辛店低碳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根据低碳、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19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标,以比较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并作为规划准则指导方案深化和低碳策略的制定。

确立符合生态要求的产业定位与用地功能
长辛店低碳社区曾经是以矿石加工制造产业为主的农村地区,河床裸露、垃圾坑散布、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污染状况严重。

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要求,该地区将发展新型高端产业及综合配套服务业。

规划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生态目标,立足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自主创新技术研发、转移和孵化为主导,带动区域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功能配置方面,规划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融合化的发展特征,将各类功能用地混合配置,以大中小企业共生、科技产业与综合服务业融合、职住均衡发展作为规划功能布局研究的重点,保障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活力。

规划低碳的城市社区空间
长辛店低碳社区空间规划力图创建基于生态本底、绿色交通出行、微气候环境、人性化、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形态。

首先,通过GIS系统对地区生态本底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土地与交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制定以轨道交通和地区内公共交通共同引导下的综合功能区开发建设模式,形成贯穿地区南北、向周边山地丘陵地带渗透的湿地景观(图2)。

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道路系统都和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通过对当地季节性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图3),确定有利于营造微
图1 长辛店低碳社区区位图
气候的街区网络规划布局模式,每个地块的建筑安排也都有相应要求,地区内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将大大减少建筑季节性的能源消耗。

根据长辛店低碳社区区位相对独立、功能综合的特征,规划安排了各具特色且相互匹配的产业片区、居住片区和休闲片区,各分区功能配比合理。

同时,用地布局考虑与职住均衡的分期建设方案相结合,保证减少交通出行需求和能源供应的平衡。

长辛店低碳社区内鼓励以步行为主的工作生活方式,采用传统“邻里结构”作为基本空间单元,每个单元以人的步行距离设置邻里单元的空间尺度,单元内提供产业和生活所需的公共配套、能源、环境等基础性服务,以减少低碳社区内机动车使用率(图4)。

规划三级公交系统覆盖到整个低碳社区,同时规划区内有独立的公交环线串联各功能区和邻里单元,使地区对外交通57%依靠公共交通,内部交通78%依靠步行和自行车(图5)。

创新规划工具与评估手段
长辛店低碳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依托能源与资源的综合管理框架,以综合资源管理模型为主要技术手段,将碳排放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到最小。

综合资源管理模型是以综合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在模型中将规划技术解决方案的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将空间规划方案与资源流参数(如能源与碳排放水平)整合到一起,并且将不同的技术准则添加到模型中,如:城市形态、密度、交通方案、能源使用、水资源、废弃物管理、生态治理等。

这种空间规划、技术手段、资源流参数相互关联的评估工具在项目规划初期可以引导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规划过程中可以促进项目绩效优化和方案的持续改进。

编制法定的低碳规划控制性导则
将低碳规划要求编制成法定控制规划的重点在于结合各地块提出低碳规划条件,在制定低碳规划控制导则的过程中,所有的绩效目标和技术要求均在各街区和地块上进行模拟,以保证在各个地块中落实可强制的低碳规划指标,并最终可以在整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规划将非传统的低碳控制体系与法定控制规则相结合,为每个地块制定了一系列法定控制指标,包括:能源减少标准、可再生能源使用标准、暴雨渗透标准、绿色屋顶要求、绿色开放空间、微气候环境要求、水资源利用等。

由于低碳规划的特殊控制要求需要在规划管理和建设实施中得以落实,规划管理部门、土地部门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积极创新,采取精细化
图2 场地适宜性评价图
图3 风环境指标评估图
图4 邻里中心可达性分析图
图7 永定河滨河地区现状照片
图8 园博园初步规划方案总平面示意图
图5 公交可达性分析图
落实,是构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缩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绿色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集合,规划需要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与工程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综合创新。

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低碳社区规划建设在政策保障、技术手段、审查监管、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还面临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
题,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相关技术标准与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 叶祖达、施卫良、鞠鹏艳、绕红. 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黄献明.邹涛.栗铁.夏伟. 生态设计之路—一个团队的生态设计实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园博园初步规划方案总平面示意图.第九届园博会丰台筹备办公室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捷
图6 低碳规划设计导则
管理模式保障低碳规划的实施,已将低碳规划控制指标纳入到规划设计条件和土地招投标条件中(图6)。

规划实施情况
从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审批,土地招投标到实施建设,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建设是北京市低碳城市发展在特定地区的一次综合创新实践。

2010年11月规划通过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后已进入实施阶段,按照低碳规划设计条件,生活区的一期开发用地招标工作已完成。

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永定河滨河地区将从现状的砂石坑(图7)改造建设成为人工湿地公园,目前该地区已作为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艺博览会(简称“园博园”)举办地开始场地整理与方案设计工作(图8),公园建设将落实低碳规划关于生态环境修复、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绿色建筑等方面的要求,实现长辛店低碳社区以生态引领地区转型发展的规划目标。

结语
低碳社区建设是低碳城市发展各项策略与技术在城市基本功能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