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讲 乡村治理专题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空间的特征
其一、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家 族性社会(封闭性、以宗姓为纽带)
其二、国家统治与乡村社会分治的治理体 系
其三、以儒教伦理为意识形态。
16—2
近代传统的政权组织体系分崩离析原因
– 首先,19世纪的近百年的战乱造成基层政权组织体 系的破坏和废驰,国家对乡村的控制能力迅速弱化。
16—10
三、趋势与展望
观点一:徐勇--乡村治理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 、强村
实行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取消收费项目,这有助于治理 乱收费,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但是,这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县级地方有“甩包袱”的心理,对村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 业不愿再承担责任。 二是农民交税后,认为村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应该由收税的政 府所承担,不愿再出钱。这就使得村缺乏财力为村民办事, 村民自治的能力大大削弱,民主自治因此沦为“空壳民主”, 因为没有什么事可以民主决策,也没有多少事务需要民主管 理和民主监督。
治”的体制。乡镇一级设立农村基层政 权,乡镇以下设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 民自治。 问题:---两委关系矛盾突出 ;
---村委会很容易行政化,成为乡镇 政府的“一条腿”,主要承担的是政府 事务。
16—6
乡镇运转个案分析:
• 每年常规中心工作:有村村通修公路、 计划生育工作、植树造林、综合治理 (安全建设与稳定工作)、移民安置、 街道整洁(新农村建设的卫生工作)以 及秸秆禁烧工作等。
16—12
简县:精简机构与建立责任政府 • -----机构的设置应该主要着眼于提供必要和必须的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县级机构可以减到20个左右即可,行政人口也可随之减 少。简县不仅仅是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构造一个责任政府,防 范苛政,建立良政。 • -----可从县级党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度改革入手。县级党代会设 立常任代表,由党代会直接选举,对全体党员负责。县人大设立 常任委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条件成熟后,县 长也可实行选民直接选举。 ------从长远看,随着条件成熟,可将县变为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 方自治单位。中央可以通过党务、司法、资源分配控制县,县在 有限的范围实行自治,向地方民众负责。
二是传统的村庄共同体逐步趋于瓦解,构成社区认同的传统 要素逐步消失,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机制逐步瓦解,社区凝聚力 及认同感进一步弱化。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步弱化。
三是乡村社区已呈现出生活面向的城市化、人际关系的理性 化、社会关联的“非共同体化”
16—14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 塑造现代农村社区认同的新途径:
1、重塑社区公共性、 2、文化重建促进社区认同 3、公共服务引导社区认同 4、培育社群共同体等
16—15
16—16
所以,不改变农村治理体制,重新构造县、乡、村利益关 系,便难以增强村的财力和自治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
16—11
精乡:变乡级政权为派出机构 ----精乡,首先是精简机构,从体制上改乡级基层政权为县
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乡一级设立办事处,作为县以下的 行政组织。其建制相当于城市区级政府下属的街道办事处。 -----精乡,其次是精简职能。其功能一是接受县政府的委派, 专事县政府委托,必须由乡行政组织完成的政务类任务;二 是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通过规划等方式协调村与村之 间的关系。 ----精乡,再次是取消乡一级财政。将乡级行政真正用于必 须由行政解决并只有行政才能解决好的事务方面。如党和 政府决策的贯彻、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日常 政务的处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治安的维护等。
16—13
观点二、从乡村改造走向社区重建
1、社区含义:是“基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 的纽带联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当下乡村社区现状: 一是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维系传统社区认同的纽带联系逐
渐失去作用,市场机制日益成为现代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利益也 已成为维系个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 其次,科举制松驰并最终废除,士绅失去国家体制 的依赖,作为一个群体而不复存在。国家与农民的 关系也因此断裂了。
– 第三,地方军事实力人物的兴起和土匪横行,独立 地对强占的地方行使统治权,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被 隔绝了。
16—3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建设的三条道路 一是知识分子主导的“乡பைடு நூலகம்建设运动” 二是国民政府主导下的的乡村复兴运动 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乡村革命运
• 具体个案任务运转: 如麦乡通过运动开展的植树造林工作
16—7
植树造林工作
• 1、县将工作按照总数分解成为各乡镇的 实施目标,县里下达了植树造林的具体 指标与实施任务
• 2、准军事化的组织构建:创建林业生态 乡建设指挥部
• 3、任务的分解、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奖 惩措施的制定
• 4、动员与再动员
16—8
动”。
16—4
三、新中国乡村管理体制变迁
• (一)改革开放前对乡村的改造 • 1、用国家政权直接监管取代村落自治 • 2、以阶级关系纽带取代血缘关系纽带 • 3、用集体合作的经济社区取代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空间 • 4、用中共意识形态取代儒教道德伦理
16—5
改革开放后乡村组织体系
• (二)改革开放后乡村组织体系 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实行“乡政村
• 5、协调作为一种策略 • 6.目标任务的落实 • 7.自查 • 8.迎检 • 如此,植树造林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作为中
心工作的植树造林算是基本结束。通过上述的 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运动式的治理策略成为 当前乡镇政权治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治理方 式。
16—9
总结
• 在这一治理实践中,其延续了“总体性 社会”时期的准军事化的组织构架,运 用政治化动员的方式使得政治与行政混 合运作,同时配以制度性的资源协调术, 进而使得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过运 动式治理,地方的基层政权表现出了有 效地社会动员能力,并能基本完成上级 政权所确立的任务与目标。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空间的特征
其一、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家 族性社会(封闭性、以宗姓为纽带)
其二、国家统治与乡村社会分治的治理体 系
其三、以儒教伦理为意识形态。
16—2
近代传统的政权组织体系分崩离析原因
– 首先,19世纪的近百年的战乱造成基层政权组织体 系的破坏和废驰,国家对乡村的控制能力迅速弱化。
16—10
三、趋势与展望
观点一:徐勇--乡村治理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 、强村
实行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取消收费项目,这有助于治理 乱收费,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但是,这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县级地方有“甩包袱”的心理,对村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 业不愿再承担责任。 二是农民交税后,认为村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应该由收税的政 府所承担,不愿再出钱。这就使得村缺乏财力为村民办事, 村民自治的能力大大削弱,民主自治因此沦为“空壳民主”, 因为没有什么事可以民主决策,也没有多少事务需要民主管 理和民主监督。
治”的体制。乡镇一级设立农村基层政 权,乡镇以下设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 民自治。 问题:---两委关系矛盾突出 ;
---村委会很容易行政化,成为乡镇 政府的“一条腿”,主要承担的是政府 事务。
16—6
乡镇运转个案分析:
• 每年常规中心工作:有村村通修公路、 计划生育工作、植树造林、综合治理 (安全建设与稳定工作)、移民安置、 街道整洁(新农村建设的卫生工作)以 及秸秆禁烧工作等。
16—12
简县:精简机构与建立责任政府 • -----机构的设置应该主要着眼于提供必要和必须的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县级机构可以减到20个左右即可,行政人口也可随之减 少。简县不仅仅是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构造一个责任政府,防 范苛政,建立良政。 • -----可从县级党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度改革入手。县级党代会设 立常任代表,由党代会直接选举,对全体党员负责。县人大设立 常任委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条件成熟后,县 长也可实行选民直接选举。 ------从长远看,随着条件成熟,可将县变为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 方自治单位。中央可以通过党务、司法、资源分配控制县,县在 有限的范围实行自治,向地方民众负责。
二是传统的村庄共同体逐步趋于瓦解,构成社区认同的传统 要素逐步消失,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机制逐步瓦解,社区凝聚力 及认同感进一步弱化。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步弱化。
三是乡村社区已呈现出生活面向的城市化、人际关系的理性 化、社会关联的“非共同体化”
16—14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 塑造现代农村社区认同的新途径:
1、重塑社区公共性、 2、文化重建促进社区认同 3、公共服务引导社区认同 4、培育社群共同体等
16—15
16—16
所以,不改变农村治理体制,重新构造县、乡、村利益关 系,便难以增强村的财力和自治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
16—11
精乡:变乡级政权为派出机构 ----精乡,首先是精简机构,从体制上改乡级基层政权为县
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乡一级设立办事处,作为县以下的 行政组织。其建制相当于城市区级政府下属的街道办事处。 -----精乡,其次是精简职能。其功能一是接受县政府的委派, 专事县政府委托,必须由乡行政组织完成的政务类任务;二 是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通过规划等方式协调村与村之 间的关系。 ----精乡,再次是取消乡一级财政。将乡级行政真正用于必 须由行政解决并只有行政才能解决好的事务方面。如党和 政府决策的贯彻、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日常 政务的处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治安的维护等。
16—13
观点二、从乡村改造走向社区重建
1、社区含义:是“基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 的纽带联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当下乡村社区现状: 一是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维系传统社区认同的纽带联系逐
渐失去作用,市场机制日益成为现代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利益也 已成为维系个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 其次,科举制松驰并最终废除,士绅失去国家体制 的依赖,作为一个群体而不复存在。国家与农民的 关系也因此断裂了。
– 第三,地方军事实力人物的兴起和土匪横行,独立 地对强占的地方行使统治权,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被 隔绝了。
16—3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建设的三条道路 一是知识分子主导的“乡பைடு நூலகம்建设运动” 二是国民政府主导下的的乡村复兴运动 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乡村革命运
• 具体个案任务运转: 如麦乡通过运动开展的植树造林工作
16—7
植树造林工作
• 1、县将工作按照总数分解成为各乡镇的 实施目标,县里下达了植树造林的具体 指标与实施任务
• 2、准军事化的组织构建:创建林业生态 乡建设指挥部
• 3、任务的分解、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奖 惩措施的制定
• 4、动员与再动员
16—8
动”。
16—4
三、新中国乡村管理体制变迁
• (一)改革开放前对乡村的改造 • 1、用国家政权直接监管取代村落自治 • 2、以阶级关系纽带取代血缘关系纽带 • 3、用集体合作的经济社区取代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空间 • 4、用中共意识形态取代儒教道德伦理
16—5
改革开放后乡村组织体系
• (二)改革开放后乡村组织体系 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实行“乡政村
• 5、协调作为一种策略 • 6.目标任务的落实 • 7.自查 • 8.迎检 • 如此,植树造林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作为中
心工作的植树造林算是基本结束。通过上述的 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运动式的治理策略成为 当前乡镇政权治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治理方 式。
16—9
总结
• 在这一治理实践中,其延续了“总体性 社会”时期的准军事化的组织构架,运 用政治化动员的方式使得政治与行政混 合运作,同时配以制度性的资源协调术, 进而使得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过运 动式治理,地方的基层政权表现出了有 效地社会动员能力,并能基本完成上级 政权所确立的任务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