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分析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人视角的味觉审美——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王立影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
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是其巨大的投资与优良的制作水准,而最重要的方面则是因它并不单纯讲述食材、美食的制作,而是通过美食这一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制作、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方面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平民理念;文化认同;营销方略
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建国后曾出现多部让人津津乐道的优秀纪录片,如《话说长江》、《望长城》等经典作品。
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纪录片开始衰落,无论是作品数量、规模,还是作品的影响力都急剧下降。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1]。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2]。
所以纪录片必须采用符合大众普
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
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散发着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因此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二、纪录片平民理念,善讲故事的探索
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平等、理解的视角与普通百姓沟通交流,即为纪录片平民化创作理念。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没有高高至上的口号宣传。
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故事里的朴素情感。
这样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
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
在纪录片中也少见‚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讲解,更多的是与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例如黑龙江70多岁的‚鱼把头‛、陕北卖黄馍馍的老汉、浙江慈城陪外婆制作年糕的小姑娘等等。
国际纪录片的成功制作标准,就是‚平民化‛与‚造悬念‛。
在节目开始,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30秒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再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
纪录片里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就这样用‚蒙太奇‛的编辑手法串场,再排序出场。
整个故事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实实在在的讲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与生产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达到善于讲故事以吸引观众的最终目的。
三、纪录片制造社会文化认同,引发民族的情感共鸣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不同的食物,这其实包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渊源。
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而这部纪录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就材而食、就食品人、就人化文。
中国幅员辽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按照所处的地缘环境来寻找食材,进而做成种种迷人味道的食物,然后从这些味道中品出中国人的人生百态,最后通过讲述日常生活百态来成就中国文化的深沉积淀,可谓由俗见雅,由浅入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和历史巧妙地掺绊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历史的醇厚。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表示边看、边流泪的原因。
一道道美食除了勾起观众的食欲,也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简单、家常的菜肴,反而让人越是容易泪流满面。
‚小时候的味道‛、‚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到影片中的一幅幅画面,尤其是和家乡有关的部分,亲切感溢于言表,但也让离家在外的莘莘游子平添一分乡愁。
在纪录片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然后再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这其中,既有制作的技巧,也有艰辛的劳作,更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
四、商业化运作,造就成功的营销方略
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艺术品,还是商品。
制作人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制作周期、制作成本以及投入支出比例。
这样创作者就不但要考虑到编导的品味,考虑创作者驾驭文本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上的收入和产出的均衡。
更要改变过去那种由电视台出资,创作者只管把片子做出来,能否具有收视率,有多少观众爱看,能否销售出去作者一概不管的状况。
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就在于它的商业化运作与营销上。
(一)制造好名字,营销的基础
片名确实非常重要,如今网络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就是典型的例证。
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如果不能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就难以引起关注。
国内各电视台拍摄的美食纪录片不少,多档美食节目也长年播出,而《舌尖上的中国》能脱颖而出,与其影片名称不无关系。
据了解,在戛纳电视节上,该片在所有中国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电视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也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
‚他说他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
‛制片人陈晓卿承认这个片名斟酌了很久,‚我们希望大家能在纪录片里看到中国的变化。
有句英文叫‘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底,就是用这种味觉审美去观照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
‛
(二)新媒体,强大的网络传播力
这部纪录片刚刚播出,就在网络上首先引起了网友的共鸣,并在微博上迅速形成话题,成为微博话题榜首。
总导演陈晓卿对影片一句简单的介绍,被先后转发了十几万条,一时间《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微博刷屏‚利器‛,不得不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前强大的网络传播力。
其次,在百度首页中,已经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链接,这样的首页链接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报道,从而为《舌尖上的中国》造势。
另外,网购也间接给这纪录片‚加温‛了不少,双方达到共赢。
据统计从2012年5月14日首播至2012年9月,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环比增长13.54%。
播出的第一集介绍了云南诺邓火腿之后,某售卖诺邓火腿的淘宝网店立即产生了三十三笔订单,其中三十二笔都是在当晚11点后产生的。
虽然已经播出结束,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余热依然未退,不少观众还在期待着第二季、第三季。
而影片中的旁白也被网友称为‚舌尖体‛迅速走红,如‚舌尖上的美国‛、‚舌尖上的英国‛以及‚舌尖上的母校‛等等,网友们用《舌尖上的中国》旁白句式调侃各国、各地以及自己母校的美食。
(三)央视记录频道,成功的助推力
该片走红除网络营销以外,还有两个先决条件,1.央视纪实频道成立。
2011年1月1日早八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
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对内可以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让许多纪录片导演有了一个很扎实的平台去拍摄。
对外则可以多面呈现,更加真实反映中国现实,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2.央视一套从2012年4月改版,晚上二十二点的黄金时间段开播《魅力〃纪录》栏目,替换过去在这个时段播出的电视剧。
此举是
坚持以文化和品质为先,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充分凸显中央电视台的媒体社会责任[3]。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第一部首播的中国原创优秀纪录片,大大提升其传播影响力,提升了其在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也充分显示出纪录片这一高端主流文化产品正在日益彰显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现实题材创作的一次实践,它的成功为中国现实类纪录片的创造在题材制作以及推广传播上都提供了诸多可贵的思考、借鉴之处。
同仁们应通过继续努力和创新,让中国的纪录片更加贴近人民,更加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普通观众在纪录片中找到情感寄托与精神共鸣,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人民喜忧精神风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与教训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
作者简介:王立影,女,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J].新闻大学,2012(2).
[2] 孙剑英.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7).
[3]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上海:三联书店,2003.
信仰深处的震撼——《最后的山神》纪录片分析
(2008-01-15 10:22:20)
信仰深处的震撼
——《最后的山神》纪录片分析
山林,于我们眼中,依然成山。
可对于深居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孟金福来说,这片森林不仅仅是一片栖息地更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血肉感。
以至于山林本身已经上升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充当内心深处的信仰和一个不朽的民族图腾。
全片中最大的亮点,是那支萨满最后的独舞。
镜头由夕阳转向火堆,周围如此寂静,只有一个舞者在鼓声中尽情地舞着,舞出对于这片大山的情感和皈依。
尽头的夕阳瞑瞑之中似乎预示着关乎一个民族的颓败和消亡。
夜还是如此漫长,光将独舞者的影子逐渐拉长直到消失不见,昭示着一个民族在万籁俱静中缓缓消逝,不被察觉。
而火堆在这里又充当了一个很好的意象,似乎残留着一丝希望,抛去客观意识,编者血性中希望这种文化的延续,以火燃起新的希望。
摄录篝火中的独舞,编导巧妙地运用了同期声的处理。
真实之中更多的突显人物本身的情感,使观者能更直观地体会到那份深爱和无奈。
夜中的舞者,正是本片的主人公—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个萨满,67岁的老人孟金福。
如看山还是山一样,很多人以为夜就是夜,总会天亮。
而孟金福却忠实地以最古老和最自我的方式守护着这块圣土,用最简单,淳朴的心灵供奉着自己心上的山神。
如果说森林是信仰,那么山神便成了灵魂的所在。
纪录片开头就以孟金福手拿炭笔涂刻山神接而顶礼膜拜为线索展开,其中几次对树干上的山神像运用特写的镜头,一方面提升了独特的神灵地位,更大程度则是反映山神对于这群大山深处民族的深刻寓意和内心高度。
刻有山神像的树木被砍伐,孟金福觉得自己的生命也一并被拔除,了无生气。
树被砍伐的越来越多,
会跳萨满舞的也只剩下那么几个老辈的人。
新一代的人对于大山不再有神灵的崇拜,所看到的只是一片森林,或者说已经转化成了经济价值和资源指数的标志。
更不会像老一辈那样,在一棵树上刻出一副神的面孔而去顶礼膜拜。
不知该称其为文明还是一种文化,可它已经真切地处于消失时态的进行时中,或许这种丧失文明的痛,我们要待其‚病入膏肓‛之时才可察觉和感受……片中,编导用了很多镜头描写远离尘世,回归自然,将自我的灵魂寄托于神灵,树木上出现山神像时,镜头特写在孟金福和神像上相互转换,两者在这种心理意义的转换都通过孟金福这一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体现出这一现代文明的社会的‚最后的山神‛形象。
正是通过双方角色的重合与转换,体现出了对于宗教或是自然信仰的矢志不渝,达到了人神和一的最高境界。
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思想在本片却发生了颠覆。
纪录片中讲述了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使我们走入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
从中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没落,我们生存的世界正接受着各种潮流的冲击,正如现今西方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
总会有一些东西被这冲击所淡化,人类在变化,其根源就是人类思想的转变,那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向没落,被所谓先进的、文明的东西不断销蚀。
我们从对其熟视无睹到麻木,只是隐形中的一个过程。
而那些留守大山的人们日益面临更多的威胁,甚至于只是简单的寻觅一个容身之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政府对这一少数民族群体已经进行了迁移、安顿……而对于以孟金福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片天地,犹如一棵老树,藏根久矣。
落地生根,迁移对于他们,是致命的冲击。
又一位老者的去世,表明这个种族离现实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孟金福作为当局者再清楚不过,他眼中透露出的哀愁和无奈,本性中善良的一面,他虔诚地呓语‚愿你的灵魂得到安息‛。
风葬的古老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深处对自然的依赖和心上美好的憧憬及信仰,回归自然,且高于自然。
全片围绕信仰,有不少出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对动作细节的运用。
编导很好地将行动与人物身份达成一致和统一。
孟金福作为鄂伦春的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保存着太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正如狩猎满载而归,他都看成是山神的赐予和自然的馈赠。
春节过后每年的第一天,孟金福都要在马尾上系红布带,在他眼里这表示一种至上的尊崇。
孟金福的枪太老旧,老的都不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可他仍然不想换成自动步枪,一方面他认为这样的滥杀,山神是不会高兴的;另一角度上来看,正突显了当局者对现状的忧虑和保护。
场景转换到孟金福的家,妻子丁桂琴在炉火边做着食物,在土灰中捧出一张饼‚香啊,有面味‛,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满足,是褪去现实本质下一种崇高的赞颂……这些细节的种种,都给人们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震撼。
‚遥远的月神啊,正月十五我们虔诚地敬拜您,保佑我们幸福永驻……‛鄂伦春族将自然界万物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他信仰,瞻视着。
相信这个时候,月亮神正在天上看着苍生,表现出其对神的执着守望,编导恰到好处的采用一个长镜头对月亮进行刻画,让我们也仰望到了神的那份神秘和崇高……
‚最后的山神‛留与我们了萨满最后的独舞,悠扬的歌声,沉重的鼓点,埋葬着以孟金福为代表的民族在黑夜与寂静中的孤独,却常怀希望,信仰不灭,如那火点,仍在燃烧着。
让人含着毛主席的话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久静默着.思考着……被震撼!
Written by Minmo.敏
冷淞:简评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
2015-10-24 传媒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长城是历史的载体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摄制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
现在我们的审美出现了问题,一窝蜂都去做真人秀,三年的时间可以选择做六部真人秀,让明星穿上兽皮或者是锦衣卫的衣服在泥地里打滚。
这个时候《长城》这部纪录片就像大熊猫一样的稀缺。
长城是一个载体,我认为长城是一个大半部的中国史。
有人说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半部民国史。
看到长城大家会想到战争史,但这部纪录片讲的是长城和人的关系,所以是长城加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生存状态,是通过长城来看中国人的人情、人性,包括内心两三千年里面的自卑和自信,包括中国人心中的长城,每一集都有历史的纵观线这就是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
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的自由切换
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叫高清空镜加采访,整个变成听觉艺术,变成采访出来的片子。
第二类极端是完全采用电视剧的拍法,连台词对白都是电视剧模式。
汉长城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难能可贵之处是可以在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之间来回自由切换,可见解说词的功底。
历史和现实之间切换,只要承接不顺,就会出现收视的断崖式的下降。
比如有一集是先讲匈奴,然后讲天气变化,讲秦始皇,马上讲长城附近的气侯变化,在6至8分钟内,完成了两次历史时空的来回的切换,这就能看出解说词的功底和导演的叙事功底,所以我评价为全程无散点,无尿点。
为什么现在微信火,就是点状传播,怎么碎化成若干个小故事,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好的节目,对电视观众来讲还是随时进入能看懂,随时切入都有恒久体验的。
包括《跑男》,你随时切入都可以傻笑。
这部纪录片也是,当然更高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数据是非常吸引我们的,因为这里数据不是罗列式的,都是对比式的。
我看这部片子,发现长城不仅仅是军事的需要,更有农业、交通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百科全书,什么都包括了。
快节奏叙事符合时代需求
对《长城:中国的故事》这部片子的市场我很看好,因为对军迷和历史迷、高端人群、景色迷、旅游迷都是高度重叠的,喜欢这些的都会看这部片子,特别老少皆宜,打了高端和大众两张牌。
普通大众可以看景色,因为大家知道被旅游团坑的都去八达岭长城,现在人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很遗憾‛。
片中的航拍比真人秀的小飞机强多了,这是远远超过真人秀的。
我对片子的评价是必要性和创新性,观赏性和震撼性,思辨性和争议性,我在节目中既看到了长城伟大的一面,也看到了长城在建造中摧残人性的一面。
一个片子如果要卖到国外市场,必须是一个快节奏的节目。
我特意的计算了一下,这部纪录片是平均2分15秒左右一个故事。
我觉得这种节奏是受年轻人喜欢的,长篇的历史小说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心理了,这样的片子应该能够让老外出钱去购买的!
分享:
高小立:《长城:中国的故事》国际视野中的纪录片
2015-10-24 纪录中国
编者按——
由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中央新影集团、北京科影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独家总发行的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1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中国教育台、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爱奇艺同步首播。
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通过长城来梳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更是开创性地以全球化的视野同时期东西方的不同发展脉络的对比来解读中国历史。
作者为《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用文化的魅力、国际化的视野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国际化形式利于传播---
随着电影、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国纪录片人观念的进步,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更加国际化了。
纪录片的国际化,首先是做到包括画面风格、拍摄手法、剪辑、节奏、故事、字幕使用、解说等在内的纪录片语言的国际化,只有这样,其内容才会得到更好地传播与弘扬,国家团队打造的《长城:中国的故事》,选题、内容毋庸臵疑,是绝对的国际水准,所以形式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所说的国际化是指形式上的,形式越好,传播效果越佳。
看这部《长城》,很自然想起了拍摄于24年前的《望长城》。
当年的《望长城》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首先在叙事形式上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让一直习惯把新闻简报或专题片当纪录片看的中国观众,眼前突然一亮,纪录片还有这样的样式?我记得一开始,是雾中的主持人焦建成给观众的一个背影,全篇的第一句同期声是,我现在脚下踩得就是长城吗?观众同样的问号随着主持人的引领一点一点打开,原来历史中的长城并非只是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
当然,《望长城》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长城两边是故乡‛的人文关怀和民俗民风。
它的叙事手法就是当时国际流行的纪录片形式。
情景再现推动故事化叙事---
长城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被世人所熟知,该片以长城讲历史,长城是故事的外包装,或者说作为载体,内核还是历史。
镜头穿越到西周,看似讲述着长城的诞生与兴衰,实则展现了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对立、碰撞、融合中不断交替,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进程。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行的根本。
《长城》以人为本,主要通过历代影响长城命运的重要人物秦开、蒙恬、余子俊、戚继光来讲述中国故事,从人物故事透视大历史,强化了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的创作理念。
本着讲故事的拍摄宗旨,就不可避免地采用了情景再现的叙事方式,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的叙事形式,但《长城》中的情景再现又和故事片中的写实拉开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