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悲剧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離騷看屈原的悲劇性格
一、前言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科閃爍的巨星,原因在於屈原詩歌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道德情操、及其本人的悲劇命運,感動了世世代代的讀者。
司馬遷被處宮刑後,奮志寫作史記,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話來激勵自己,並為屈原立傳,說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李白更讚頌他:「屈平辭賦懸日月,處王台榭空山丘。
」以屈原的詞篇比如永恆的日月,朗耀於星空。
唐詩人戴叔倫路過屈原廟時寫詩說到:「沅湘留不盡,屈原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後人對其憑弔更是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屈原的精神感召力之深遠。
劉勰的文心雕龍、辨騷中云:「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
」離騷在楚辭裏,無疑是最有名,和寫得最好的一篇。
在這篇有名的作品中,作者書發其因離開國中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實現其抱負和理想之幽憤,詩人有力和毫無保留地表露他的感情和道德立場。
今天,本文試看從離騷這篇詩作中,來探討作者之心路歷程,及潛存於內心之悲劇性格,是故有人對其有微詞,認為他是位弱者,是位不肯面對現實的失敗者,最後雖以自殺來終結其生命,但我認為,其飛彈是弱者,而者更是一位英雄-一個充滿悲劇性的英雄。
二、何謂悲劇
陳世驤先生認為:「離騷是描寫人類悲劇性的光榮」,更進一步的說:「屈原知道個人的英雄性格是脆弱的,但當死亡的痛苦和一個在轉變中的-即是說,永遠妥協的、不純潔的、和善變的-世界對抗時,人更顯出他的英雄本色。
」這是從屈原內在的心路歷程而言。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裏對悲劇的解釋是:用華美的語言模擬生活中的重大行為;他引起觀眾的恐懼和憐憫,從而完成「淨化作用」。
所以一篇能夠使觀眾完成淨化作用的作品,是須包含六個部分:即佈局、人物、語言、思想、壯觀的景象和歌唱,其中以佈局和人物最為重要。
佈局,是指所發生的連續事件。
在這些連續事
件中,作者對於命運的逆轉和真理的執著,最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反應,而引發觀眾內在的憐憫,於是淨化作用便產生了。
根據格倫(charks Glendinning)之理論:一個悲劇英雄一定是他所處的地位,是受社會所承認的階級代表者,他一定比同一階級的人在性格上有過激的地方。
它有足夠的致力使他內省並了解這個社會,而終於感到事與願違,同時他一定知道,他所受到的懲罰,遠遠超過他所應受的。
根據上這些理論,我們從屈原一生中,可以知道及證明他的悲劇性格。
以屈原而言,他出身貴冑,「博聞強記,明於治亂,長於辭令。
」所以楚懷王重用他,後來楚懷王疏遠他之後,仍派他出使齊國,由此可知他的才能仍被器重,後來可能是過於熱心想去幫忙國君,最初的熱心得到君王的同意,但是後來因他的過度熱心使成「悲劇的錯誤」,而這個錯誤給他帶來了不幸。
因為他的不妥協,他的正直和清廉都不受歡迎,他的熱忱成為那些政敵中傷的目標,所以導致他的悲劇命運。
雖然再現十社會中,他被放逐,把他趕出了朝廷;但另一方面,在屈原的內在世界中,他的熱忱、他的擇善固執和他的「悲劇傲骨」,使他選擇位理想奮鬥這條路。
所以讀者在他的離騷中,恐懼他的遭受迫害,同時憐憫他的道德情操所帶來的一切後果,詩人達到了他的淨化作用。
(離騷)這一千古的絕唱便產生了。
由上可知,屈原豈是失敗的弱者?我只能說,這位悲劇的英雄使人性的尊嚴更加閃耀了。
三、離騷
這是一篇帶有自述性質的長篇抒情詩,全詩長達三百七十多句,三千四百多字。
全詩分成三大段:
(一)第一段一開始,他敘述自己的家事、出生時的情況,及其抱負。
屈原指出古帝高陽(即顓頊)的後裔,血統是高貴的。
父親-伯庸,為他取了美好的名字,並自豪地說自己有內美和傑出的才能。
於是用了許多美好的花木(如: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等)來比擬自己修身潔行的品格。
但常感到沒有足夠時間來做他要做的事,向其他有抱負的人一般,他也具有雄心壯志。
他主要希望幫助君主治理國家,自己願意做引路先鋒,但接下來,楚的貴族集團卻帶引國君到失敗的路上。
這真是應證亞里斯多德所言的,詩人帶領著讀者一起去產生那恐懼和憐憫的感覺。
讀者明知他失敗,卻還要去和一班腐敗的官僚戰鬥的精神感到
恐懼和憐憫。
在詩中他強調:
「指九天以為正兮,天為靈脩之故也。
」-他的戰鬥,非為名利之故。
但是,在被讒見疏後,屈原心知無可免除的會受到強烈的抵制,預料他的抗爭一定會歸於失敗的。
這「無可避免性」使他的境遇帶有悲劇性:
「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雖然他曾盡力要挽回國君對他的信任,但他的努力見全被破壞,終被疏遠。
「初既興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乎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
他曉得他的正義感和連結使他成為腐敗官吏的頭號敵人,但他仍一本初衷堅持他的理想,他的道德情操。
它的道德理想戰勝了生存的意志。
從心理上來說,在屈原心中,他的「本能欲」和「超自我」發生衝突,最後「超自我」戰勝了求自存的本能了。
請看:
「寧溘死以流亡之兮,於不忍為此態也。
」
「屈心以抑志兮,忍尤以攘垢;
伏清白以死有兮,周前聖所厚。
」
他重覆地說他的不怕死,接受死亡非向命運低頭,相反的,他更堅強地抵抗命運。
不久,他了解他和國君重修舊好的機會是渺茫的,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失意和失落了。
所以企圖找尋精神的指引,藉以增加力量求應付那些來自外面摧毀他的政敵。
(二):在第二大段裏,(「從女嬃之嬋媛兮」開始),是屈原在抑悶的心懷中,找尋精神的力量。
他向女嬃、巫氛和巫咸求救。
他們都勸他實際一點,向現實做妥協;或者乾脆離開楚國。
但他遲疑未決。
他的猶豫更生動和有力地表現出,他內心的道德理想和生存意志正在做強烈的爭。
最後雖然上路,去找尋他的理想伴侶,但他竟沒有成功。
「閨中既以遂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於焉能忍與此終古?」
這次的追求,是屈原對生命意義宇宙真理的追求,雖然沒有成功,最後他決定停留在楚國和奉行彭咸的遺則。
他這種抗拒精神是悲劇性格中最主要的。
人的決心和天命作正面衝突,即使人常在這種衝突中失敗,但人性的尊嚴亦藉此而顯現。
此外,這些向屈原忠告的人,讓讀者了解到,居原的行為在常人眼中是不可理解的。
這也是女嬃責罵他:「鯀婞有以亡兮,終於殀乎羽之野。
」但是我們的悲劇英雄是不向強權低頭的,雖然他的內心因痛苦而受苦,但他的精神得以提升,提升了他英雄的偉大精神。
在第二、三大段裏,作者用了五分之三來表他的找尋過程,和在天上的翱翔。
在神奇的旅程中,他幻想駕著長風到天上晉見天帝,但被拒於門外,接著又分別去追求一些古代著名的美女,均告失敗。
第三段,這一部分描寫非常壯觀,那裡有龍、鳳、鑲玉石的車輛,有音梁,有舞蹈。
屈原所經過的地方包括崑崙縣圃、流沙、赤水、不周山和皇天。
這段壯麗的描寫,不但是作者藝術的表徵。
同時也成為與人世間的對比。
(三):第三大段,從索蔓芧以筵兮開始,屈原繼續抒發惆悵、荏的苦悶心情。
此繼承上段而來,聲勢浩大的精神之旅,和人世間的苦難雖形成對比,但他仍要長於斯、死於斯。
「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鄉?
既莫足與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
對於屈原來說,任何政治上的妥協他都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這即是其悲劇、壯烈的根源!居原了解自己的潛力和之的限制,透過這樣的了解,使他寧願早死,也不願作命運的奴隸。
最後決定留在楚國堅守彭咸遺則,顯示出他願意有一個高尚的人道理想,而不願有一個無意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