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绪论及望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虚证、寒证、 ⑵白色(White):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面色光白而虚浮: 面色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 面色淡白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淡白而消瘦: –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面色苍白:
–
主寒证、 ⑶青色(Blue):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主寒证 痛证、瘀血、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面色苍白带青: 面色苍白带青:外寒或阴寒内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肺气闭塞或肝气郁结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三)白 (Miliaria):湿郁肌肤,汗出不彻 湿郁肌肤,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晶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枯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四)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1痈: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 2疽: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不热少痛 骨与关节间) (骨与关节间) 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3疔: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易走黄 小圆,肤表,热痛不甚, 4疖:小圆,肤表,热痛不甚,脓溃即愈
第一节
望诊
Section 1 Inspection(Observation)
概念 原理: 知所病。 原理:视外应 测内脏 知所病。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⑴ 光线 ⑵充分 暴露受检部位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⑴ 望神 ⑵ 望面色 ⑶望形体姿态 ⑷ 望头颈五官 ⑸望皮肤 ⑹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二阴( ⑺望排出物 ⑻望二阴(略) 舌诊(分节另述) ⑼舌诊(分节另述)
主虚证、 ⑷黄色(Yellow):主虚证、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 黄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泛溢肌肤 黄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 – 黄疸:阳黄 黄疸:阳黄——湿热内蕴,胆汁外溢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 阴黄——寒湿内蕴,胆汁外溢 寒湿内蕴, 阴黄 寒湿内蕴
–
主肾虚、 ⑸黑色(Black):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 主肾虚 寒证、瘀血、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暗淡: –面黑焦干:肾阴虚 面黑焦干: –目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目眶周围发黑: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2面部(Face Observation) 面部 面肿:阳水 ⑴面肿 阳水(yang-edema);阴水 腮肿:痄腮(蛤蟆瘟) ⑵腮肿:痄腮(蛤蟆瘟) 口眼歪斜:中经络(面瘫) ⑶口眼歪斜:中经络(面瘫) 中脏腑(中风) 中脏腑(中风) 苦笑貌: ⑷苦笑貌:破伤风
(二)望颈项(Neck Observation) 1外形变化 瘿瘤: ⑴瘿瘤:肝郁气结痰凝 瘰疬:肝肾阴虚,虚火灼津, ⑵瘰疬:肝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 气管不正:痰饮; ⑶气管不正:痰饮;肺痨
4望口唇(Lip O) :脾(窍、华);胃 窍 ; 5望牙龈(Teeth and Gum O) : 血虚不荣;胃火盛;虚火上炎; 血虚不荣;胃火盛;虚火上炎; 胃火伤络; 胃火伤络;虚火伤络 乳蛾;烂乳蛾; 6望咽喉(Throat O):乳蛾;烂乳蛾;白喉
五 望皮肤
(Skin Observation) (一)水痘(Pox or Chickenpox) (二)斑疹(Macula and Rash) 红紫;摊 不碍 1斑(M):大;红紫 摊;不碍 邪热郁于肺卫 红紫 红紫;高 碍手 疹(R):小;红紫 高;碍手 内迫营血 红紫 顺逆:顺证; 2顺逆:顺证;逆证
二
1 2 3 4
诊法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舌诊 闻诊: 声音、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问诊:全面了解病情,以症状为主 切诊:脉诊、 切诊:脉诊、按诊
三 辨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的判断
以八纲辨证(The Eight Principle SD)为 纲领, 纲领,脏腑辨证(Visceral SD)为核心 的多种辨证方法的综合。 的多种辨证方法的综合。
七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等) 痰涎涕唾、呕吐物等)
(Observation of Excreta)
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 虚证, 色淡白清稀 —— 虚证,寒证 黄赤粘稠—— 实证, 色黄赤粘稠 实证,热证 (一)痰涎涕唾 呼吸道排出的粘液。 1望痰(Sputum):肺、呼吸道排出的粘液。 病理性分泌物) (病理性分泌物)
(一)观察方法 临床意义:病邪性质浅深; (二)临床意义:病邪性质浅深;气血阴 阳盛衰; 阳盛衰;疾病轻重吉凶 正常指纹:隐隐显露于食指掌侧前缘, 正常指纹:隐隐显露于食指掌侧前缘,掌 指横纹附近,色淡红略紫。 指横纹附近,色淡红略紫。
1浮沉分表里:浮而明显;沉隐不显 浮沉分表里:浮而明显; 红紫辨寒热:鲜红寒 紫红热 2红紫辨寒热:鲜红寒;紫红热 淡滞定虚实:浅淡细虚 浓滞粗实 3淡滞定虚实:浅淡细虚;浓滞粗实 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 4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病情凶险
二 望面色 (Observing Complexion )
原理: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原理: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内容:颜色、光泽。 内容:颜色、光泽。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⑴疾病的性质 ⑵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⑶病情的进退
(一)常色(The Normal C): 常色 : 明润(有神气),含蓄(有胃气) ),含蓄 明润(有神气),含蓄(有胃气) 主色(Host C) 2.客色 客色(Guest C) 1.主色 主色 客色 病色(The Abnormal C) (二)病色 1 五色善恶 善色(Benign C):光明润泽 善色 光明润泽 恶色(Malignant C):枯槁晦暗 恶色 枯槁晦暗
六 望小儿食指络脉
(The infantile Index finger-vein Observation) finger-
概念: 岁 食指内侧络脉(浮络) 概念:<3岁;食指内侧络脉(浮络);部 色泽、形态。 位、色泽、形态。 原理: 属肺经; 原理:1属肺经; 肺朝百脉; 2肺朝百脉; 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 3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中医诊断学(诊法辨证) 中医诊断学(诊法辨证)
Diagnostic Method (D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D)
年级: 年级: 学时数: 学时数:54/36/18 教 师:
2 动态变化 颈脉跳动: ⑴颈脉跳动:动脉 颈脉怒张: ⑵颈脉怒张:静脉 颈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⑶颈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弱 项强:风寒;痉病; ⑷项强:风寒;痉病;落枕
(三)望五官 望目(Eye O):五轮学说;肝开窍于目。 1望目 :五轮学说;肝开窍于目。 目色; 目形; ⑴目色; ⑵目形; ⑶目态 望耳(Ear O) :肾;心;三阳 2望耳 ⑴色泽 ⑵耳内病变 望鼻(Nose O) :肺;脾;胃 3望鼻 ⑴外形 ⑵内分泌物
(一)得神 得神(Full or having V)
(二)失神(Loss of V):精亏神衰 失神 : 邪盛神乱 少神(Lack of V) (三)少神 假神(False V) (四)假神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⑴整体好转与局部好转 ⑵突然好转与逐渐好转 ⑶暂时好转与越来越好 神志错乱(Mental Abnormality): (五)神志错乱 : 癫、狂、痫、
3卧式:一般规律 卧式: 卧式 喜静,怕冷: 喜静,怕冷:阴、虚、寒证 喜动,怕热: 喜动,怕热:阳、热、实证 4站姿: 站姿: 站姿 多需结合其它诊法
四 望头颈五官
(一)望头面 1头部(Head Observation) 头形态:囟填;囟陷;解颅; ⑴头形态:囟填;囟陷;解颅;头摇 发的形色:肾气、精血的盛衰(如疳积) ⑵发的形色:肾气、精血的盛衰(如疳积)
第一章 概 说 Chapter 1 Summary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 诊法 辨证 诊法与辨证的关系 中诊的沿革 中诊的基本原理 中诊的基本原则 中诊的学习方法
一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
中医“诊断” 1 中医“诊断”的内涵 诊察了解(四诊) 诊 诊察了解(四诊) 分析判断(辨证) 断 分析判断(辨证)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是诊法 诊法和 2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是诊法和辨证 其它内容:诊病、 3 其它内容:诊病、病案
三
望 形 体 姿 态 (Observing Figure
and Posture) (一)望形体(Figure):强弱胖瘦 – 胖:形盛气虚 郁滞生痰 中风暴厥 所谓“肥人多痰” 所谓“肥人多痰” – 瘦:阴虚火旺 劳嗽 所谓“瘦人多火” 所谓“瘦人多火”
(二)望姿态(Posture) 1 行走姿态: 行走姿态: 身体动摇不定: 身体动摇不定:肝风内动 2 坐形: 坐形: 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心阳不足, 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心阳不足, 水气凌心
六 中诊的基本原理 (The Basis of TCM)
“有诸内者形诸外” 有诸内者形诸外” 有诸内者形诸外
七 中诊的基本原则
(The principles of Diagnosis in TCM)
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八 中诊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次,要在不断实践中掌握中医的诊 其次,要在不断实践中掌握中医的诊 断思维方式。 断思维方式。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
四 诊法与辨证的关系
强调中医的诊断思维方式 举例: 举例:风心病 – 中医:在喘证、血证、咳嗽等基础上辨治 中医:在喘证、血证、 – 西医:①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 西医: 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 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病解诊断) ②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病解诊断)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诊断) ③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诊断) 心房颤动(同上) ④心房颤动(同上)
五 中诊的沿革
(The Brief History of TCM Diagnostics)
难经》 《内经》、 《难经》 内经》 诊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脉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医家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温病学家 现代有关专著颇多 现代研究微观化
一 望神(Observing Vitality) Vitality)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 以脏腑及其所化生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以脏腑及其所化生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 衰则同衰)。 三者盛则同盛, 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 临床表现:两目、神情、气色、体态、 临床表现:两目、神情、气色、体态、 呼吸、语言、 呼吸、语言、舌脉 – 临床意义: ⑴脏腑精气的盛衰 临床意义: ⑵疾病的轻重 ⑶预后的吉凶
2 五色主病(主病、机理、临床特征及意义) 主病、机理、临床特征及意义)
(The Five Colors and Their Indicated Diseas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⑴赤色(Red):主热证 满面通红:外感; 满面通红:外感;脏腑阳热炽盛 – 两颧潮红:阴虚阳亢 两颧潮红: – 颧红如妆,游移不定:“戴阳”证 颧红如妆,游移不定: 戴阳”
第二章
诊 法
Chapter 2 Diagnostic Method (DM)
概念: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 概念: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 原理: 原理:司外揣内 原则: 原则:四诊合参
症状:疾病所反映的个别的现象, 症状:疾病所反映的个别的现象,它是判 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自觉症状: 自觉症状:包括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 表现。 表现。 体征:能被客观发现的异常表现。 体征:能被客观发现的异常表现。
主虚证、寒证、 ⑵白色(White):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面色光白而虚浮: 面色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 面色淡白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淡白而消瘦: –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面色苍白:
–
主寒证、 ⑶青色(Blue):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主寒证 痛证、瘀血、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面色苍白带青: 面色苍白带青:外寒或阴寒内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肺气闭塞或肝气郁结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三)白 (Miliaria):湿郁肌肤,汗出不彻 湿郁肌肤,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晶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枯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四)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1痈: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 2疽: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不热少痛 骨与关节间) (骨与关节间) 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3疔: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易走黄 小圆,肤表,热痛不甚, 4疖:小圆,肤表,热痛不甚,脓溃即愈
第一节
望诊
Section 1 Inspection(Observation)
概念 原理: 知所病。 原理:视外应 测内脏 知所病。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⑴ 光线 ⑵充分 暴露受检部位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⑴ 望神 ⑵ 望面色 ⑶望形体姿态 ⑷ 望头颈五官 ⑸望皮肤 ⑹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二阴( ⑺望排出物 ⑻望二阴(略) 舌诊(分节另述) ⑼舌诊(分节另述)
主虚证、 ⑷黄色(Yellow):主虚证、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 黄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泛溢肌肤 黄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 – 黄疸:阳黄 黄疸:阳黄——湿热内蕴,胆汁外溢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 阴黄——寒湿内蕴,胆汁外溢 寒湿内蕴, 阴黄 寒湿内蕴
–
主肾虚、 ⑸黑色(Black):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 主肾虚 寒证、瘀血、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暗淡: –面黑焦干:肾阴虚 面黑焦干: –目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目眶周围发黑: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2面部(Face Observation) 面部 面肿:阳水 ⑴面肿 阳水(yang-edema);阴水 腮肿:痄腮(蛤蟆瘟) ⑵腮肿:痄腮(蛤蟆瘟) 口眼歪斜:中经络(面瘫) ⑶口眼歪斜:中经络(面瘫) 中脏腑(中风) 中脏腑(中风) 苦笑貌: ⑷苦笑貌:破伤风
(二)望颈项(Neck Observation) 1外形变化 瘿瘤: ⑴瘿瘤:肝郁气结痰凝 瘰疬:肝肾阴虚,虚火灼津, ⑵瘰疬:肝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 气管不正:痰饮; ⑶气管不正:痰饮;肺痨
4望口唇(Lip O) :脾(窍、华);胃 窍 ; 5望牙龈(Teeth and Gum O) : 血虚不荣;胃火盛;虚火上炎; 血虚不荣;胃火盛;虚火上炎; 胃火伤络; 胃火伤络;虚火伤络 乳蛾;烂乳蛾; 6望咽喉(Throat O):乳蛾;烂乳蛾;白喉
五 望皮肤
(Skin Observation) (一)水痘(Pox or Chickenpox) (二)斑疹(Macula and Rash) 红紫;摊 不碍 1斑(M):大;红紫 摊;不碍 邪热郁于肺卫 红紫 红紫;高 碍手 疹(R):小;红紫 高;碍手 内迫营血 红紫 顺逆:顺证; 2顺逆:顺证;逆证
二
1 2 3 4
诊法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舌诊 闻诊: 声音、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问诊:全面了解病情,以症状为主 切诊:脉诊、 切诊:脉诊、按诊
三 辨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的判断
以八纲辨证(The Eight Principle SD)为 纲领, 纲领,脏腑辨证(Visceral SD)为核心 的多种辨证方法的综合。 的多种辨证方法的综合。
七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等) 痰涎涕唾、呕吐物等)
(Observation of Excreta)
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 虚证, 色淡白清稀 —— 虚证,寒证 黄赤粘稠—— 实证, 色黄赤粘稠 实证,热证 (一)痰涎涕唾 呼吸道排出的粘液。 1望痰(Sputum):肺、呼吸道排出的粘液。 病理性分泌物) (病理性分泌物)
(一)观察方法 临床意义:病邪性质浅深; (二)临床意义:病邪性质浅深;气血阴 阳盛衰; 阳盛衰;疾病轻重吉凶 正常指纹:隐隐显露于食指掌侧前缘, 正常指纹:隐隐显露于食指掌侧前缘,掌 指横纹附近,色淡红略紫。 指横纹附近,色淡红略紫。
1浮沉分表里:浮而明显;沉隐不显 浮沉分表里:浮而明显; 红紫辨寒热:鲜红寒 紫红热 2红紫辨寒热:鲜红寒;紫红热 淡滞定虚实:浅淡细虚 浓滞粗实 3淡滞定虚实:浅淡细虚;浓滞粗实 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 4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病情凶险
二 望面色 (Observing Complexion )
原理: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原理: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内容:颜色、光泽。 内容:颜色、光泽。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⑴疾病的性质 ⑵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⑶病情的进退
(一)常色(The Normal C): 常色 : 明润(有神气),含蓄(有胃气) ),含蓄 明润(有神气),含蓄(有胃气) 主色(Host C) 2.客色 客色(Guest C) 1.主色 主色 客色 病色(The Abnormal C) (二)病色 1 五色善恶 善色(Benign C):光明润泽 善色 光明润泽 恶色(Malignant C):枯槁晦暗 恶色 枯槁晦暗
六 望小儿食指络脉
(The infantile Index finger-vein Observation) finger-
概念: 岁 食指内侧络脉(浮络) 概念:<3岁;食指内侧络脉(浮络);部 色泽、形态。 位、色泽、形态。 原理: 属肺经; 原理:1属肺经; 肺朝百脉; 2肺朝百脉; 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 3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中医诊断学(诊法辨证) 中医诊断学(诊法辨证)
Diagnostic Method (D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D)
年级: 年级: 学时数: 学时数:54/36/18 教 师:
2 动态变化 颈脉跳动: ⑴颈脉跳动:动脉 颈脉怒张: ⑵颈脉怒张:静脉 颈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⑶颈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弱 项强:风寒;痉病; ⑷项强:风寒;痉病;落枕
(三)望五官 望目(Eye O):五轮学说;肝开窍于目。 1望目 :五轮学说;肝开窍于目。 目色; 目形; ⑴目色; ⑵目形; ⑶目态 望耳(Ear O) :肾;心;三阳 2望耳 ⑴色泽 ⑵耳内病变 望鼻(Nose O) :肺;脾;胃 3望鼻 ⑴外形 ⑵内分泌物
(一)得神 得神(Full or having V)
(二)失神(Loss of V):精亏神衰 失神 : 邪盛神乱 少神(Lack of V) (三)少神 假神(False V) (四)假神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⑴整体好转与局部好转 ⑵突然好转与逐渐好转 ⑶暂时好转与越来越好 神志错乱(Mental Abnormality): (五)神志错乱 : 癫、狂、痫、
3卧式:一般规律 卧式: 卧式 喜静,怕冷: 喜静,怕冷:阴、虚、寒证 喜动,怕热: 喜动,怕热:阳、热、实证 4站姿: 站姿: 站姿 多需结合其它诊法
四 望头颈五官
(一)望头面 1头部(Head Observation) 头形态:囟填;囟陷;解颅; ⑴头形态:囟填;囟陷;解颅;头摇 发的形色:肾气、精血的盛衰(如疳积) ⑵发的形色:肾气、精血的盛衰(如疳积)
第一章 概 说 Chapter 1 Summary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 诊法 辨证 诊法与辨证的关系 中诊的沿革 中诊的基本原理 中诊的基本原则 中诊的学习方法
一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
中医“诊断” 1 中医“诊断”的内涵 诊察了解(四诊) 诊 诊察了解(四诊) 分析判断(辨证) 断 分析判断(辨证)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是诊法 诊法和 2 中医诊断学的主体内容是诊法和辨证 其它内容:诊病、 3 其它内容:诊病、病案
三
望 形 体 姿 态 (Observing Figure
and Posture) (一)望形体(Figure):强弱胖瘦 – 胖:形盛气虚 郁滞生痰 中风暴厥 所谓“肥人多痰” 所谓“肥人多痰” – 瘦:阴虚火旺 劳嗽 所谓“瘦人多火” 所谓“瘦人多火”
(二)望姿态(Posture) 1 行走姿态: 行走姿态: 身体动摇不定: 身体动摇不定:肝风内动 2 坐形: 坐形: 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心阳不足, 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心阳不足, 水气凌心
六 中诊的基本原理 (The Basis of TCM)
“有诸内者形诸外” 有诸内者形诸外” 有诸内者形诸外
七 中诊的基本原则
(The principles of Diagnosis in TCM)
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八 中诊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次,要在不断实践中掌握中医的诊 其次,要在不断实践中掌握中医的诊 断思维方式。 断思维方式。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
四 诊法与辨证的关系
强调中医的诊断思维方式 举例: 举例:风心病 – 中医:在喘证、血证、咳嗽等基础上辨治 中医:在喘证、血证、 – 西医:①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 西医: 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 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病解诊断) ②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病解诊断)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诊断) ③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诊断) 心房颤动(同上) ④心房颤动(同上)
五 中诊的沿革
(The Brief History of TCM Diagnostics)
难经》 《内经》、 《难经》 内经》 诊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脉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医家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温病学家 现代有关专著颇多 现代研究微观化
一 望神(Observing Vitality) Vitality)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 以脏腑及其所化生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以脏腑及其所化生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 衰则同衰)。 三者盛则同盛, 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 临床表现:两目、神情、气色、体态、 临床表现:两目、神情、气色、体态、 呼吸、语言、 呼吸、语言、舌脉 – 临床意义: ⑴脏腑精气的盛衰 临床意义: ⑵疾病的轻重 ⑶预后的吉凶
2 五色主病(主病、机理、临床特征及意义) 主病、机理、临床特征及意义)
(The Five Colors and Their Indicated Diseas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⑴赤色(Red):主热证 满面通红:外感; 满面通红:外感;脏腑阳热炽盛 – 两颧潮红:阴虚阳亢 两颧潮红: – 颧红如妆,游移不定:“戴阳”证 颧红如妆,游移不定: 戴阳”
第二章
诊 法
Chapter 2 Diagnostic Method (DM)
概念: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 概念: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 原理: 原理:司外揣内 原则: 原则:四诊合参
症状:疾病所反映的个别的现象, 症状:疾病所反映的个别的现象,它是判 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自觉症状: 自觉症状:包括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 表现。 表现。 体征:能被客观发现的异常表现。 体征:能被客观发现的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