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中古史》复习提纲
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过程及其特点。
西欧封建庄园、封建等级制度。
1、产生:两个转变:
第一、日尔曼人农村公社的自由土地逐渐转变为封建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
第二、广大的自由农转变为农奴
2、过程
第一阶段:日尔曼人马尔克公社(农村公社)的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广大自由民的出现6世纪~7世纪
第二阶段:封建地产的大量出现和自由农民的逐渐农奴化8世纪上半叶
第三阶段: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8世纪下半叶
3、封建化过程的特点:
(1)西欧日尔曼民族的社会进程是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由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
(2)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是日尔曼因素与罗马原始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欧封建庄园: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1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
一般而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
领主自营地主要是由庄园农民以服劳役的方式来耕种。
这些服役的庄园农民一般是严重依附于领主的封建农民,史称农奴。
封建领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作,并在庄园建有仓库、马厩、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自营地的收益全都归封建主所有。
而农奴则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生。
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其所有权仍归封建主。
若农奴后代继承份地使用权,必须交纳继承税。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feudal hierarchy)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
大多建立在君权神授思想的基础上,利用宗教建立等级关系,扩大控制范围,古代被许多国家的多数君主采用以管理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范围。
封建等级制度中等级最高的是帝王。
而帝王以下的,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受采邑(土地)等手段,两个封建主之间结成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
封臣对封君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从封君那里接受采邑。
封臣的义务主要是奉召为封君服军役(自备马匹、武器,每年服役期限一般为40天),出席封君法庭,提供意见并共同裁决某些案件,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封君被俘须赎身时)向封君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援。
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主要是授予采邑以维持其生活,并在封建无政府状态下对其提供保护。
9世纪以后,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各地逐渐形成。
2、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原因和作用。
试比较东西方封建城市的不同。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重要原因: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作用
(1)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使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复杂化;
(3)为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政治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4)为资产阶级的的文学、艺术、哲学的发展和宗教改革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西欧城市与东方城市的不同点:
⏹其一,城市的概念有所不同。
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
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
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
⏹其二,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封建城市
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
⏹其三,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
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
⏹其四,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
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
3、十字军东侵原因、性质和历史影响。
原因1、宗教方面
(1)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
(2)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3)1054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1)生存空间的需要。
(2)东方财富的向往(3)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4)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
3、外在条件(1)阿拉伯人的衰落。
(2)突厥人的分裂。
(3)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停止私战;拯救圣城
性质:
十字军东侵是西欧封建主集团披着宗教外衣,以强调解放圣地为借口,为缓和西欧社会阶级矛盾、掠夺土地及大量财富的掠夺性战争,是一次封建主对外发动的大规模的非正义战争。
消极影响:
(1)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2)加深了人民的灾难;
积极影响
(1)促进了东西方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东方金属加工技术、纺织技术、制糖技术传入西欧。
(2)提高了西欧经济文化水平A、贸易的扩大东方商品的流入,出现与西欧诸国的贸易逆差。
B、流通领域的活跃。
货币关系的扩大,窖藏贵金属的重见天日。
C、东方文明的传入
(3)加速了西欧封建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农奴制的解体
A、城市的繁荣
B、庄园的衰落。
地租的折算与劳役制的解体。
(4)天主教会势力威信的下降
4、分析封建社会中期英、法、德、意、西的封建社会发展的特点、政治走向,并分析其原因。
5、英法封建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及异同。
英国议会君主制-国会的建立(1265年)
1258年,英国卷入意大利战争,财政拮据,国王试图增加捐税,内战再起。
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军队于1264年打败国王。
1265年召开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全国性大会,是为英国议会的开端。
最初为监督《自由大宪章》和保障贵族、骑士、市民权益的政治机构,后权限逐渐扩大,1297年获得批准征税的权力,14世纪初获得颁布法律和审理政治案件的权力。
1343年,议会形成两院制,其中上院由贵族代表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
英国的国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的比较:相同点:A、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封建议会君主制的建立;B、从目的来看,都是为了解决征收赋税和司法问题,所以在开始对国王的权力没有真正起到限制的作用。
不同点:A、英国的国会的权力远远超过法国的三级会议;B、英国的国会等级没有法国那么森严
6、东罗马帝国奴隶制延续的原因及封建制形成的特点。
拜占庭帝国奴隶制得以延续的原因
(1)拜占庭帝国经济形式具有多样性,其奴隶制经济危机暴露得不象析罗马帝国那样充分;(2)拜占庭帝国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有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使之能够保持较强的国力,能够渡过奴隶制危机;(3)拜占庭帝国保持了古代的中央集权
拜占庭帝国封建制度形成的特点:A、是东罗马帝国的因素与斯拉夫人的因素相结合的产物;B、拜占庭帝国封建化是通过自上而下的逐步改革而实现的
拜占庭帝国封建制的特点
A、拜占庭封建帝国仍保留着旧的国家机器;
B、拜占庭帝国的奴隶、隶农、起义和外族的入侵,对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C、拜占庭帝国实行的政策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D、拜占庭帝国封建制度没有西欧封建制度发展充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占主导地位;
E、拜占庭帝国国内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奴隶制残余长期存在;
7、俄罗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索贡巡行。
索贡巡行
是指基辅(罗斯)公国早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以此占有斯拉夫人财富的一种方式。
大公把索取的贡物分给他的亲兵,以此来维系大公与其臣属的关系。
是一种原始的剥削方式。
8、伊斯兰教的形成(背景、思想渊源、创始人)及作用;阿拉伯帝国封建政治经济的特点;
(1)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A、中近东、地中海地区的奴隶制面临着总崩溃,造成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
B、东西方贸易中对商道的争夺,使阿拉伯半岛危机加深;
C、阿拉伯半岛内部社会分分,促使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激化;(2)伊斯兰教产生的思想来源:A、犹太教思想B、基督教思想C、阿拉伯各部落的崇拜的原始宗教;3)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作用:A、促进了中近东地区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B、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教合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
C、为国家对内加强统治,对外进行征服所利用;
D、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9、何谓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与地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不是简单地指阿拉伯半岛人民创造的文化。
它是指阿拉伯人在固有文化基础上,继承了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伊朗、中亚细亚等地区丰富的文化成果,并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以及中国的文化因素,加以融合渗透,推陈出新,在各民族的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出现的高度发展的文化。
成就(1)天文学和数学。
阿拉伯天文学人才倍出,花刺子密制定《天文表》,后来英国人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白塔尼在花刺子密的基础上改进了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更准确地制定了黄道,黄道斜度及回归年和四季之长;花刺子密同时也是最早编写算术和代数的人,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都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欧麦尔·海雅木提出了二次方程的几何解法以及各种方程分类法;艾卜·瓦法发明了正割和余割,他还用几何法解四次方程式,以圆锥曲线的交割解三次方程;阿拉伯数字介绍到了欧洲。
(2)医学。
拉齐斯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
其著作以《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最为著名。
前者是希腊、波斯、印度医学知识的总结,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后
者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内容极为丰富。
阿维森纳被誉为“医中之王”,他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
(3)文学和艺术。
查希慈的《动物书》以动物拟人,妙趣横生,;哈利利是文学名著《麦噶麻特》的作者,该书由韵文和曲调组成,生动的的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被誉为仅次于《古兰经》的著作;《天方夜谭》以波斯的《一千零一夜》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生动反映了阿帝国以及印度、中国等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鞭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阿拉伯的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并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
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物和动物。
所以艺术家们都利用阿拉伯数字和几何图形进行艺术创作,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是阿拉伯艺术的独特风格。
(4)历史和地理。
泰伯里的名著为《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和《古兰经》。
前者是一部世界编年通史,以“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为主,是阿拉伯史学上划时代的巨著,《古兰经注》被公认为《古兰经》注释的权威;马苏迪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名著《黄金草原》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俗、文物和典章制度等,实际上是一部史地百科全书;天文学家花刺子密编写的《地形学》是阿拉伯第一部地理学专著。
该书附有一幅关于天空和地球的地图,科学价值很高。
(5)哲学。
阿拉伯哲学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吸收东西方主要是希腊的某些哲学为主而形成的哲学体系。
早期的哲学家有:①金迪认为宇宙是真主创造的,精神是决定世界的根本,物质只是精神的流出形式②法拉比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特性,但他强调宇宙万物都导源于安拉,万物唯自安拉③阿维森那不仅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
他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宇宙万物不是安拉直接创造的,而是安拉流出的第一精神,宇宙万物由此精神开端。
之后,阿拉伯哲学家发展形成许多派别。
历史地位
(1)在欧洲古典文明和欧洲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徘徊时,穆斯林掀起了翻译欧洲古典文明成果的高潮---百年翻译运动(“百年翻译运动”是指自阿拔斯王朝初期以来,阿拉伯学者为吸收异质文化而展开的翻译包括古希腊、波斯与印度等许多地区的各种文化典籍的运动。
如: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科学与哲学著作、希波拉底的医学著作等。
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
12世纪后重新被翻译成欧洲文字的古典文明成果在欧洲社会的广为流传,对14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中介作用
阿拉伯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使它便于吸收和传播东西方各族文化,并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阿拉伯人对欧洲传播的不仅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0”的符号,也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些文化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10、中古朝鲜、印度封建制的形成及特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性质、意义。
1、大化改新的原因
(1)日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铁器工具(锄、镰、犁等)的广泛使用,生产技术的进步(牛耕),有利于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和耕地面积的扩大;生产领域的个体化劳动的趋势,逐渐取代了部民制的群体生产状态。
促进了氏族共同体的瓦解。
(2)奴隶、部民的起义斗争(3)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
天皇虽是各地豪族的共主,但没有绝对的权力。
天皇与地方豪族之间的矛盾尖锐。
527年爆发了九州北部地方豪族盘井叛乱;同时也出现物部氏与大伴氏的争斗;之后又出现苏我氏与物部氏的火拼,苏我氏消灭了物部氏,凌驾于大王之上。
(4)东亚大陆的政治变迁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的统一和新罗的崛起,深刻影响日本社会。
内容:A、国家土地所有制B、班田收授法:农民从国家领取口分田,6年一次,终生耕种,死后归还国家。
实行租庸调制:(租为田租,庸为徭役,调为贡品)C、改革官制。
实行中央集权君主制度:天皇至上,中央设太政官与神祗官,下辖八省;地方设国、郡、里,其中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废除私兵,实行国家征兵制。
D、701年《大宝律令》,最终确定大化改新的诸项举措。
性质: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既是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度。
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是日本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促进了日本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第三、使部民成为了国家的公民,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四、有利于推动日本进一步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11、日本封建制发展的特点。
武士道。
封建制发展的特点:1、班田制的破坏与庄园制的建立
班田制在八世纪普遍流行,每六年一班;以后渐改为二十年一班;后又改为五十年一班;十世纪中叶完全停止了;取而代之是庄园制的建立和流行
2、武士阶层的形成:武士道出现于镰仓幕府时期
武士:豪强地主阶级的私人武装,是由有血缘关系与主从关系相结合的人员组成的军事集团。
关东的源氏家族的关东集团与关西的平氏家族的关西集团。
武士道:规范日本武士的封建道德观念。
这种道德观念由日本武士的主从关系与儒教和佛教禅宗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是日本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1)强调家臣对主君的绝对效忠,对主君的无条件的盲目服从;主君对家臣握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任意打骂、惩罚,但也要庇护家臣;2)武士要崇尚武勇,熟悉弓马之道;(3)武士要重名轻死,勇于为主君卖命。
为了表现忠义,当要挽回战败之耻或要殉主君之死时,要勇于切腹自杀;(4)武士要佩带日本刀,以此显示其武勇;(5)武士要崇神敬佛、重视祭祀、保护寺塔、修缮神社,要像僧侣一样自我修养,要遵守各种清规戒律。
3、摄关政治和幕府政治的发展
12、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条件、途径、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条件
1、西欧封建社会后期生产技术的大大改进;动力技术有了很大的的进步。
如自然力即风力和水力取代理人力和畜力。
出现了风车与水车。
2、手工业分工的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活动逐渐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1、少数富裕行东掌握了生产资料,雇佣较多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变成资本家;
2、商人资本渗入到家庭手工业中来,逐步发展成为控制和支配家庭手工业的资本家;
方式:资本原始积累:
最基本的方式:对农民土地的剥夺;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典型形态。
马克思称“圈地运动”为“生产关系革命”。
它一方面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并把它们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使英国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无地自由农,从而为产业后备军准备了条件
B、对海外殖民地的血腥掠夺;
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用暴力掠夺亚洲、非洲、美洲各族人民,从那里获得了巨额财富
C、奴隶贩卖、商业战争、发行公债、现代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
其共同点是通过国家权力或暴力来实现资本转化的。
13、概述新航路开辟的情况。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及影响。
试结合史实对东方封建国家(主要以中国为主)作一反思。
开辟的情况:1、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自本土向南航行,于1415年占领休达;1486年迪亚士率领船队到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率领4艘航船到达印度;实现了欧洲人开辟东方新航路的夙愿。
2、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3、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新航路的开辟是在西欧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所导致的普遍的“黄金热”的情况下出现的;2、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同东方各国进行直接贸易的新航道的情况下进行的;3、民族君主国的建立也为新航路开辟活动创造了条件;4、科学技术的进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从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而言,世界从此由分散走向整体。
2、从世界文明的格局而言,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500年之前,是先进的东方,
落后的西方;1500年之后,是先进的西方,落后的东方。
世界文明的格局从此发生了戏剧性的颠倒,西方从此成为列强,并不断向外扩张;亚非拉文明进程不仅被打断,而且从此挨打受气,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3、从西方文明本身而言,地理大发现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对落后地区的反思
中国不缺城市,当马可波罗从西方先进的城市威尼斯到达中国后,对中华帝国都城及苏杭的繁华似锦的景象惊为天堂,觉得他的故乡太可怜了。
但中国的封建朝廷绝不可能向城市出卖特许状,由此建立城市自治共和国。
城市只能在经济上为朝廷效力,不可能在政治上自治发展。
中国不缺商贾富翁,但他们只能在夹缝中生存,难以形成一个有力量的阶层。
更让人惊奇的历史误会是,陈廉伯组织的商团竟在英国人的唆使下企图赶走孙中山。
中国不缺海外贸易,一些外国学者根据统计资料证明:在近代化黎明时期,世界贸易的中心地区在亚洲,而亚洲的核心地区在中国。
在西方与中国的贸易中,中国一直是顺差,西方是长期逆差。
中国不缺航海技术,1405到1433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活动,其规模之大是举世公认的。
郑和船队一般的船长是37丈,宽为15丈,而最大的船长是44丈,宽为18丈。
这与哥伦布的长12丈、宽两丈半的小旗舰相比,是名符其实的浮动宫殿。
而哥伦布的“圣马利亚号”旗舰又比另两艘船“平塔号”和“尼娜号”又大一倍。
郑和的船队不仅规模惊人,船上配置的东西也很齐全,有羊圈、猪圈以及大木桶上种的新鲜蔬菜。
同时,其航行成就也使人印象颇深,他们绕东亚和西亚航行到印度,有些船继续西航达亚丁和波斯湾口;而个别船则驶入非洲东岸一些港口。
此时的葡萄牙人只是刚刚开始沿非洲海岸探寻航路,直到1445年才抵达佛得角。
但郑和的远洋航行在1433年由于皇帝的圣旨突然停止,因而没有产生哥伦布那样的影响。
中国不缺黄金和白银,据《白银资本》作者贡德·弗兰克所引用的资料所知,当时全世界约有12万吨白银,
其中6万吨白银流入了中国。
但这些东西不仅没有转化成资本,而且成了奢侈和赔款的物品。
中国不缺资源,中国有的就是煤和铁。
中国不缺“自由的劳动者”,那些没地种、没饭吃,被迫铤而走险的农民的数量在李自成和洪秀全时期多得是。
中国不缺科学技术,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其作用经典作家都有高度的评价,称这些发明对西方文明进程起了关键作用。
但我们知道,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没有被中国的封建朝廷有效利用。
中国不缺有远见的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但他们的正确意见常常得不到采纳,尤其是他们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重则满门遭殃,轻则就像林则徐那样被发配到新疆。
中国不缺上层建筑方面的雄厚支柱——军队,也不缺爱国将领和士兵。
戚继光、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名将不胜枚举,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数不胜数。
但他们只能悲壮的含恨而死,他们无权力挽狂澜,使祖国免遭耻辱。
在西方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一种新教伦理精神,有人认为中国太强大,缺乏压力和竞争能力,并进一步论证中国后来落伍与政治制度无关系。
不过,政治制度至少应是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上层建筑有惊人的反作用,中国朝廷当时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起积极作用。
他们腐朽、昏庸,因而鸦片战争打不醒,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依然打不醒;他们固步自封、独断专行,恰恰有能力断送中国迎接近代化文明的前程。
14、中世纪西欧宗教文化形成的原因。
经院哲学。
中世纪西欧宗教文化形成的原因(1)与众不同的封建化道路是西欧宗教文化得以形成的内在的必然性要求;(2)万流归宗的宗教神权是西欧宗教文化得以产生的外在的强制性要求(3)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体制是西欧宗教文化能够扎根的土壤;2、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推行蒙昧主义:文化准则:知识服从信仰,启示高于理性;
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依附倾向与非自由性。
经院哲学因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而得名。
是指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而形成的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15、何谓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概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试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性质、进步性与局限性。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 ~17世纪初期之间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因为这次运动打着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进行的,所以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1)文艺复兴是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的产物;(2)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地位的加强;(3)城乡人民反天主教会、反封建的斗争,使天主教会、罗马教皇的威信大大下降;
(4)人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5)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文艺复兴的性质: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的进步性:(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类的大胆创新;(2)文艺复兴运动反对了整个天主教会的神学系统,促进了反封建斗争的开展;(3)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文化领域各门学科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局限性:(1)文艺复兴运动中出现资产阶级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和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的;(2)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虽然反对教会,但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们反对宗教并不彻底;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
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
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
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16、何谓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与德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作用;试分析评价马丁·路德、卡尔文等改革人物及其学说
所谓欧洲宗教改革,是指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陈旧的神学世界观的形式下要求改革天主教会,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即经济上要求通过宗教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政治上要求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会,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含义。
欧洲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要求;(2)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需要;(3)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制造舆论的需要;(4)天主教会、罗马教皇及其僧侣们的腐败引起欧洲宗教改革的呼声日益增强;(5)德国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策源地
性质:欧洲宗教改革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
作用:欧洲宗教改革全面冲击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A、宗教改革及其三大新教(路德教、卡尔文教和安立甘教)的创立,大大缩小了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B、宗教改革剥夺了教皇和教会贵族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体系;C、新教的教义不仅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符合资产阶级创造“自由”、“平等关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