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线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三线建设时期对内地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中国城市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场规模空前、持续日久的“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既较快地实现了新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和“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目标,又为内地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三线建设的强力推动下,三线迅速崛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体系,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备战导向下的三线建设及其空间布局

备战导向下的三线建设奋斗目标是“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由于是以备战为导向,所以需要保证三线建设的安全。中央提出了三线项目选址和布点的基本原则即“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国防工业要坚决执行“靠山、分散、隐蔽,有的国防尖端项目要进洞”的方针,其他项目要“大分散、小集中,不建集中的城市,多搞小城镇。”三线建设时期,基于政策及基本方针,三线地区成为了国内主要的经济建设重心。如图,1965-1980年间三线地区占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9.01%

正是因为国家对三线建设的重视,使得三线地区在这个时期加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湖北,该六省的相当一部分大

中型三线项目采取沿主要交通干道和依托一些大中小城市、城镇进行布局,特别是在成都——重庆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区、西安——宝鸡地区、兰州——天水地区、豫西、鄂西

北地区等处规划建成了若干个大中型骨干企业聚集的经济密集区或经济密集带。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三线工业基地又是经过联合选厂,从地域分工和生产协作的内在要求上进行相对集中的成组布局,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的城市和基础设施相协调力图建设成为不同类型的综合配套的工业区,或者与邻近的原有工业中心相结合以形成新工业区。而三线建设的总体方向是“靠近资源和原材料产地,大体沿着铁路两侧和江河两岸布点。”这使得每个地区又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点的工业区。

总体来看,为达到三线建设的既定目标,国家在三线建设年间对个11省区进行了高倾斜投资和高强度开发。三线地区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大新工业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工业区;以渡口、六盘水、贵阳、昆明为中心的川黔滇工业区;以西安、咸阳、宝鸡为中心的关中工业区;以兰州、天水、金昌为中心的兰州天水工业区;以武汉、大冶为中心的武汉一大冶工业区;以十堰、襄樊、宜昌、枝城为中心的鄂西工业区;以洛阳、平顶山、焦作为中心的豫西工业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湘中工业区。(林凌、李树桂主编:《中国三线生产布局问题研究》)而最终结果,直接进一步改变了新中国1964年近70%的工业、40.7%的城市和54.4%的城市人口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极度不平衡状况,从而强力拉动着三线地区工业和城市跃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进程。(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四十年》,北京: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三线建设驱动下内地多类型工业城市群体的兴起

在三线建设时期,围绕三线工业项目的选址及其附属工业、服务业需求,一方面在内地兴建了渡口、六盘水、十堰、金昌4个新城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内地9个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还兴建了70余个新兴城市。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为下一阶段全国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下图)

而在这个时期,各个城市也是按照其自有的工业特色而进行发展。三线建设在内地快速建成了一批核心工业城市和重要工业城市、城镇培育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工业城市群体,其类型不仅包括国防、煤矿、石油、冶金、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城市也包括纺织等轻工业城市还包括工业兼交通枢纽城市和综合性工业城市等。这些新兴工业城市的成批涌现进一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以重工业城市为主体的不同类型内地工业城市的兴起不仅代表着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更是此一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主体。

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内地城市在超常发展的基础上还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显著特点。内地迅速形成了三大新兴工业城市带:其一是

以沿宝成线、成昆线、贵昆线、川黔线、襄渝线、成渝线为发展轴,以成都、昆明、贵阳、重庆为中心,包括德阳、绵阳、广元、乐山、西昌、渡口、六盘水、遵义、自贡、泸州、内江、达县等数十个中小工业城市和三线建设与中国内地城市发展工业城镇组成的“四边形状”的西南工业城市聚集区;其二是以沿陇海线中西段为发展轴,以西安、兰州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汉中、略阳、渭南、临潼、兴平、天水、金昌等数个中小工业城市和工业城镇组成的呈“带状型”的西北工业城市聚集区;其三是以沿太焦线和焦柳线中北段为发展轴,以太原、洛阳、焦作、襄樊为中心,包括侯马、南阳、十堰、宜昌、怀化等中小工业城市和工业城镇组成的华北、华中西部“带状型”的工业城市聚集区。

总之,因三线建设而兴的新工业城市和新工业区,不仅为新中国迅速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中国内地建构了若干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增长极奠定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持续发展的新基础。

“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内地城市发展的作用分析

三线建设从根本上完成了中国内地工业体系和城市体系的重塑,既显著提升了新中国脆弱的国防能力,又迅速整合与优化了新中国工业和城市的结构及布局还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而这些受惠于三线建设而崛起的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的内地城市,对新中国现代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内地城市具有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作用

作为三线建设主要目的,内地城市承担了大部分国防及军备重任,成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后备军”,对国家的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内地城市成为国家推进工业化的新主体

国家工业化重心的西移,使内地城市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作用显著上升。而内地城市成为了我国工业进程发展的主要中心。这也使得部分城市的城市建设以工业为主体,围绕其进行发展。

三.内地城市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更新了中国城市体系

虽然三线建设时期是中国城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一个低度发展阶段,但三线建设却在客观上显著推动了一系列内地城市的发展。首先内地城市的兴起丰富了中国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其次,内地城市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城市体系地域结构的区域均衡;最后内地城市群体的兴起推进了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快速膨胀。这都拖动了中国城市体系的更新。

四.内地城市成为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三线建设时期,规模空前的工业项目在内地诸工业区的建设及其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扩展,迅速促进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城镇的兴起,而这些城市、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又依赖所在地区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服务业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适度发展以为支撑,因而内地三线工业、城市和所在地区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一定的相互伴生关系。

以上分析可见,从1964—1980年,长达近17年的以备战为目标、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三线建设,迅速在中国内地较成功地建成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和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作为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发展内地工业的重要基地的内地城市,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取得了相当程度的现代化成就。三线建设所形成的内地城市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体系中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性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地城市的崛起,一方面,完善和扩展了新中国甚为薄弱的城市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发挥出了巨大而又复杂的作用。

田博文

城规1203

1201203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