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另一方面是利益矛盾加剧。
收入差距过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大;地区差距过大;行业差
距过大;居民差距过大。从统计指标来看,主要有6个方面的指标 不正常:一是按照国际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过多,比例过大。根
据201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10年我国高度贫困人口2.1亿,占 总人口的16.6%;中度贫困人口5.9亿,占总人口的46.7%。二是 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偏大。目前全社会基尼系数为
中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其主要特征就是 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 乡村经济并存。在这种结构制度安排下,为了快速实 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家从政策、人力、物力、财 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而对广大的农村重视不 够和投入较少。造成了城乡之间从经济到社会、从收 入到消费、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等 方面出现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 素。
另一方面是就业总量不断增大,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虽然我国近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就业渠道在不断增 多,但巨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始终相对过剩, 特别是城市劳动力资源不断增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对社会形成了巨 大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歌
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 大,利益矛盾加剧
0.46,显著超过0.4的警戒线。三是工资占GDP的比例偏低。 2016年为12%,而发达国家在52%~60%之间。四是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过大。目前相对差距为3.2∶ 1,实际可比差距估计为5∶ 1甚 至6∶ 1。五是行业平均工资差距过大。2017年,主要行业之间平 均工资最大差距为4.6倍。六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在岗职工 平均工资最大差距 为11.9倍。
学有所教 老有所养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 论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 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 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 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要明确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 二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 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 量兴办教育; 五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传统产 业与现代新兴产业并存发展,在这种结构性调整中,对劳动 力供给和需求在学历、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 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现象。
(2)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有生产 力高度发展了,才能彻底解决好我 们所关心的民生问题。目前我国仍 然是一个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 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 最终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 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 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 题依然突出,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与民生 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平、促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等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社 会建设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处理 和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 生为重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 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 安定团结,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做到“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 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激发生活活力、 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第四,政策体制不完善。
首先是社会公共政策不完善。
如收入分配制度、教育、住房、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公共政策不完善造成的。
其次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这种 “分级财政吃饭”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为了做大地 方财政蛋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投入大部分公共资 源用于发展能带来财税效益的经济建设方面,而对发展 公共事业投入不够,加上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 也不愿发展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公共事业。
教育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治理制度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 系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具有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 创新等功能。
(2)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是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
第三,社会发展观念落后。
我国在长期的发展理念中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把 追求GDP的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在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往 往把增加积累放在第一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 系上,更加偏向经济建设,对社会建设往往有所忽视。 正是在这样一种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政府官员往往 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把主要资源和精力多用在了 经济建设方面,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 关注不够、投入不足。这是造成当前我国民生问题存在 的重要原因。
系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个体 自由保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 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 要作用。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 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我国基本医 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遵循公益性、 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 社会建设,必须提高保障和 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 社会治理。要让改革发展成 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不断迈进。
什么是民生?
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 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 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 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 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 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 准则。
2. 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民生主要指人民的基本生 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 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 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 涉及到劳动就业、社会福利、 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 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 容。
(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社会保障水 平总体不高,还 没有实现城乡完 全统一。
o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 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布局。
o 党的十八大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加 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 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o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 位,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 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 业的方针,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 强就业稳定性; 三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四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 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各级政府 高度重视 创新社会 治理工作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不断实现社会建设的改革创新,其根本点在 于社会建设的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因 此,改革和完善一系列社会建设范畴内的基 本制度和体制,既是社会建设发展的现实需 要,也是社会建设取得长期实效的根本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28字总要求: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十八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概述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通常是指与经 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 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是指以保障和改善民 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 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 进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创 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 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 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 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 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 会治理机制。
社科院近期发布的《社会蓝 皮书》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呈上升 趋势,其中,城镇职工人均养老 金水平已达2.09万元,新农保为 859.15元,两者相差24倍之多。
二是教育发展不平 衡,教育资源分配 不合理
首先是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其次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最后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深化过程
o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 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o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 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o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4)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
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 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 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体社会成 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 有重要作用。
(5)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制 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要建立健全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和 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形 成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合力。
城乡二元 结构矛盾 依然突出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
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阶层划分情况:一是工人阶层内部主要包括七大阶层: 典型的 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公务员、国有企业 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一般管理者。二是农民阶层内 部主要包括两大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亦工亦农人员)。三是资产 阶层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港澳台资本家、外企资本家、私营企业主(新生 资产阶级),个体工商户。四是变动中的独立阶层:失业、无业阶层。当 前,各个社会阶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发挥不同社会作 用,并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合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