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因素
摘要:近年来,韩剧流行随之带动的对于韩国明星、服饰、美食、旅游、文化等喜爱与推崇的“韩流”之风盛行中国。
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寻韩流存在的原因,以理性和轻松的心态看待韩剧,既要看到其存在的内在文化因素,又要研究其成功传播的模式策略,从而吸收经验为中国国内电视产业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韩剧;文化因素;文化传播
什么是韩剧?狭义的理解,韩剧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广义的延伸,实际上我们常说的韩剧有着的定势的文化内涵,是对外来韩国文化的别称。
因此,本文基调是,韩剧本身实际上不能简单地作为一般电影艺术形式来看待,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把它看做一种以连续的电视剧为载体的流行文化。
我们首先对韩剧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韩国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介绍
韩国电视剧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或杂剧。
家庭剧篇幅很长,100~200集不等,内容主要是以伦理亲情为主线,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维护。
情景喜剧也包括在内,以小人物的生活为背景,主题更为突出,针对现实矛盾,以探讨为主,演出形式主要是日日剧,每集20~30分左右,周一至周五播出。
青春偶像剧以爱情为主线,是“韩流”的中轴,青年人的最爱。
月火剧(周一周二播出)和水木剧(周三周四播出)是主要形式,每周更新,每集1小时左右,长度最短,以16集居多,20集左右的也不少。
历史剧则以历史上的宫廷生活、历史人物、歌妓、商人等为对象,意在对
韩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赞扬,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维护和民族精神的歌颂。
集数剧中,有长有短,30~50集不等。
韩国电视剧制作以国家广播公司KBS(国营)、文化广播公司MBC (民营)、首尔广播公司SBS(民营)为主,三大广播公司自己独立制作的电视剧占韩国总电视剧的65%。
另外,也与独立公司合作制作,近年来,独立制作公司的份额在逐步增加,从2000年开始,由独立公司制作的电视剧占韩国市场的1/5,并以上升势头发展[1]。
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韩国的PD(producer director)和编辑有着特殊的地位。
PD相当于中国的导演和制作人,一部电视剧,PD是核心。
他掌管故事大纲、演员选择、拍摄、费用开支、后期制作等所有过程,工资很高,但也最累。
编剧构思一部剧的轮廓,写上约1/5的内容就可开始拍摄,但是在拍摄过程中,编剧要不停进行构思创作和修改,由于韩剧采用边制边播的制作模式,在接下来的3个月的时间里(一部韩剧的一般的制作周期),编剧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从第一集电视剧开始到最后一集结束,编剧要不停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其工作量之大和PD不相上下。
韩剧的播出机制采取分级制和伸缩长短集数,以市场和收视率为导向,停播或延长集数主要在于观众的喜爱程度,竞争非常激烈。
二、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原因
韩剧最初是在学习借鉴日剧的制作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韩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总的来说,韩剧体现了以东方文化为底蕴,整合西方现代理念,融合民族特色的韩国文化,
融传统和现代为一体,非常受观众喜爱。
1.家庭剧对传统的继承
韩国的家庭伦理剧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与维护。
三世同堂,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婆媳融洽是彰显的主题。
传统伦理贯穿人物行为,尤其是剧中家长,刻意突出“家”的特色,在细节上不遗余力描绘。
通过家长里短的小事来反映现实生活。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如《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传说中的七公主》《不屈的儿媳》。
2.偶像剧的唯美和时尚主题
韩剧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非常纯净与梦幻,像梦一样美丽,同时又非常时尚。
不仅是演员本身,俊男美女,非常亮目,而且剧中演员的职业(医院、音乐厅、电台、T台、服装公司等)都与时尚有关,剧中人的生活方式都时尚化,包括穿衣打扮配饰、居住的房子家居布置、交通(名车)、出游(风景非常美)和说话风格等[2]。
如《星梦奇缘》《天桥风云》《我叫金三顺》《秘密花园》。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将古代和现代融合的倾向,虚构的历史爱情故事,有着古代的背景和现代的青春爱情。
颇为成功的如近期热播完毕的《拥抱太阳的月亮》。
3.历史剧的韩国文化特色
韩国历史剧处处体现着韩国的历史文化。
韩国宫廷生活,韩国的礼仪,古式的穿着打扮,美丽的韩服,精致的韩国美食,韩国传统的歌舞表演,韩国特有的说话、行走、行为方式等。
同时,韩国历史剧又体现着现代性,鲜明的人物性格让历史人物成为观众心中的人物。
如《大
长今》《黄真伊》《同伊》《李算》。
总之,韩剧以亲情、友情、爱情三大主题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健康向上、坚定执著的生活基调谱写人生真谛,用时尚元素和巧妙包装把传统美德与现代都市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出来[3]。
漂亮的演员,精湛的演技,细腻的情感,精美的画面,感人的音乐,精致的包装,使韩剧成为炙手可热的电视大餐。
韩流的受众主体是青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中国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文化的同步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相对滞后,文化生产力满足不了大众的文化需求。
尤其是青少年文化表现出巨大的空白,越来越缺乏原生性和创造性。
对于文化触角异常敏锐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得不到主流文化的重视,自然将视线转向外来文化。
而现代传播技术和强大财力将韩流引入中国社会。
韩剧顺势迎合了中国电视大众尤其青少年的审美观赏需求。
中国和韩国有着共同文化基础。
“小中华观念”:公元4-5世纪,儒家思想传入朝鲜半岛,逐渐成为韩民族的思想根基。
韩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典型、最完整的儒家文明继承者,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沦亡时,“小中华”是儒家文明正朔,值得骄傲[4]。
同受儒家文明的洗礼,韩国文化属于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为本质的汉字文化体系。
这样在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审美情调上中韩民众比较接近,二者的共同之处有利于缓解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力;同质性的文化也易使人产生心理认同,对韩国文化产生亲近感。
所有的一切使得韩剧相
比美剧更能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与喜爱。
从历史上看,日剧先于韩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在中国广泛流行。
如我们熟知的《东京爱情故事》。
但是,自从中韩建交后,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韩剧,20世纪末尤其21世纪初期,不是“日风”而是“韩流”席卷中国。
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韩剧主题是喜剧性的,而日剧主题是悲剧性的,虽然悲剧的艺术形式要高于喜剧,但是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喜剧性的电视剧更受欢迎。
这或许是韩剧超越日剧,比日剧在中国更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悲剧性结尾固然可以造就观众心中永恒的“经典”,但是这种持久的痛楚却是本质上人们不愿意面对的。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商业性的韩剧是否毫无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
韩剧文化是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它的感性指向是娱乐性。
但是在时尚光鲜的明星背后,还有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平凡的小人物也可以创造奇迹。
韩剧中同样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是艰难困苦之后见彩虹的喜悦与希望不仅让剧中人实现人生理想,同时也让剧外的观众感到生活的意义与希望。
如果奋斗也不见光明,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抗争过命运的无情,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生活之外的电视乌托邦世界对于人们的意义又在何方呢?电视剧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其存在的价值不就是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需要,给人以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日剧以感情细腻著称,通过细节的渲染和深入思索来考虑人生。
日剧
的节奏较韩剧要慢,电视环境显得更为安静。
剧中人物有不少奔跑的动作,要在身体和心理上体味心灵深处的震动。
每一句台词都值得思考与回味,这反映了编剧对人生,对特殊问题的深刻反思。
但正因为如此,日剧给人的感觉很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多体会沉重与压抑,迫使观众去反思。
这虽然利于让人清醒,但是同时又让人喘不过气来。
近年来日剧更加的偏向都市化的倾向,编剧更关注极端社会现象诸如世界毁灭、畸形恋爱(师生恋、同性恋、少女妈妈)等边缘社会问题,离普通人的生活日渐遥远。
这难免让普通大众产生疏远感。
三、结语
商业化的韩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对正义、个人奋斗和抗争的强调使偶像剧能够励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生活不是只由沉重和意义构制而成,有时肤浅也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简单和单纯并不完全是错。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情越来越淡薄的现实世界里,在越来越图像化、零碎化的文化空间里,偶像剧对青春、美丽的张扬,对爱情、友情等人间至情至性的关注和爱护,对人间正义、好人一生平安、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的美好愿望,一直在感动、温暖着大家,一直在守护着人类的梦幻乐土[5]。
韩国文化产业有着完整的结构与体系,电视剧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从电视剧的热播,引来的随后的“溢出周边效应”才是巨大的能量。
一部电视剧带来剧中明星的迅速蹿红;剧中人的穿着打扮成为观众热衷追逐的潮流,带来服装业、化妆品业的大卖业绩;剧中的景点成为海外游客猎奇观赏之地,带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韩国的美食、文化、
风景变得备受喜爱,韩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得到提升。
中国国产剧的商业化模式发展,也应建成体系,寻求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汶竺.韩国电视剧制作与播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季泓一.论韩国电视剧的三大特征[D].上海戏剧学院,2005.
[3]郑小红.“韩流”成因及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4]陈一鸣.半岛性格儒家文明[N].南方周末,2005-04-14.
[5]刘俐莉.论偶像剧存在的合理性[J].中州学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