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Cellular Factors)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合成和分泌,可以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APSC多能细胞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以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以下是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1.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增殖。常见的白细胞介素有IL-1、IL-2、IL-4、IL-6、IL-12、IL-17等。

2. 干扰素(Interferons, 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常见的干扰素有IFN-α、IFN-β、IFN-γ等。

3.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 TNF):是一类具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TNF-α、TNF-β、LT-α、LT-β等。

4.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CSFs):是一类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包括G-CSF、M-CSF、GM-CSF 等。

5. 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一类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定位,包括CCL、CXC、CX3C 等。

6.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 GFs):是一类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包括EGF、IGF、FGF、VEGF等。

7. 其他细胞因子: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胞因子,如IL-1、IL-12、IL-23、TGF-β等,它们也在免疫调节和细胞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简答题 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1.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见概念。 (2)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1.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又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组成成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词解释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一. 基本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

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激活剂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4章补体系统 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 2、补体系统的组成 ①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 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 MBL途径:MBL、MASP 共同成分:C3、C5-9 ②调节分子 ③受体成分CR 3、补体的理化性质 ①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②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③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④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补体需要-20℃保存。 4、补体活化的途径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1) ⏹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 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 ⏹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 ⏹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 经典激活途径(2) Ag-Ab 复合物→C1q 活化→C1r 活化→C1s 活化 *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 •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 •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 经典激活途径(3) C2b 旁路激活途径(1)

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旁路激活途径(2) 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 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 ⏹膜攻击复合体 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C5b6789n,C5b-9n ⏹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 细胞导致细胞崩解。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 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学效应(简称补体)。(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⑴C1(C1q、C1r、C1s)、C2~C9; ⑵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 ⑶B因子、D因子(factor B, factor D)。 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如:备解素、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I因子等等。 3. 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包括:CR1~CR5、C3aR、C5aR、C1qR等(二)补体组分的命名 ①以“complement”的首字母结合发现顺序命名,如C1 ~C9; ②以英文大写字母命名为“因子”,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 子; ③补体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 C4b; ④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则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 C3bBb; ⑤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 白(C4bp)、衰变加速因子(DAF);(三)补体的生物合成 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以外的细胞合

成, 例如:C1由肠上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织产生。 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IL-6等)可刺激补体基因转录和表达。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第二节补体激活 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其通过级联酶促反应而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已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径、MB途径 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细胞溶解效应。 补体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 1. 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 2. 激活物: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也可作为激活物。3.活化过程(1) C1q与2个以上Fc段结合可发生构型改变,使与C1q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C1r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 C1s的第一个底物是C4:在Mg2+存在下,使C4裂解为C4a 和C4b . (3) C1s 的第二个底物是C2分子:在Mg2+存在下,C2与C4b形成复合物,被C1s裂解而产生C2a和C2b;C2a可与C4b结合成复合物即C3转化酶; (4) C3转化酶使C3裂解为C3a和C3b,新生的C3b可与C4b2b 中C4b结合,形成C5转化酶,进入终末途径.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经典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 经典途径——C5转化酶的形成 (二)旁路激活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种系发生上,旁路途径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乃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 1.激活物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Cellular Factors)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合成和分泌,可以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APSC多能细胞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以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以下是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1.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增殖。常见的白细胞介素有IL-1、IL-2、IL-4、IL-6、IL-12、IL-17等。 2. 干扰素(Interferons, 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常见的干扰素有IFN-α、IFN-β、IFN-γ等。 3.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 TNF):是一类具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TNF-α、TNF-β、LT-α、LT-β等。 4.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CSFs):是一类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包括G-CSF、M-CSF、GM-CSF 等。 5. 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一类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定位,包括CCL、CXC、CX3C 等。

6.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 GFs):是一类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包括EGF、IGF、FGF、VEGF等。 7. 其他细胞因子: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胞因子,如IL-1、IL-12、IL-23、TGF-β等,它们也在免疫调节和细胞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要点总结

细胞因子要点总结 细胞因子 是有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多为小分子多肽 ②在较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 ③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④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⑤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 IL-2通过自分泌作用促进TC;IL-4为Th2型细胞因子;IL-6促炎因子;IL-12促进体细胞增殖分化 2.干扰素家族 最早发现,因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得名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淋巴毒素 4.集落刺激因子 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有:GM-CSF,M-CSF,G-CSF,EPO,SCF,TPO

5.趋化因子家族 6.其他细胞因子 如TGF-β,VEGF,EGF,FGF 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一、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⒈B细胞 IL4,5,6,1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BAFF等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 ⒉T细胞 IL-2,7,18等活化T细胞促进其增殖Th1→IL12,IFN-γ;Th2→IL-4 三、刺激造血 骨髓和胸腺造血微环境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尤其是集落刺激因子对调控血细胞增殖分化有重要作用 四、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 TNF-α,LT-α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活化T细胞表达的Fas 配体结合靶细胞的Fas,诱导其凋亡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 TGF-β,VEGF,FGF,EGF 第四节细胞因子受体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调节和协调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等重要生理过程。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本文将综述常见的细胞因子,并对其功能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可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应答。根据功能和结构特点,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个亚型。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已广泛用于临床医学,包括治疗肿瘤、病毒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等。 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根据功能和受体的不同,白细胞介素可分为多个亚型,如IL-1、IL-2、IL-6等。它们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号,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对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它们参与免疫调节、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TNF-α是最具代表性的肿瘤坏死因子,它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过度活化的TNF-α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它们参与胚胎发育、伤口修复和组织再生等过程。常见的生长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研究发现,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五、趋化因子(Chemokine) 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吸引和导向免疫细胞迁移的细胞因子。它们通过与特定的 受体结合,引导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或病灶集聚,发挥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作用。趋化因子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免疫细胞迁移的机制有重要意义,也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细胞因子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并对其功能和作用机制 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胞因子的研究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细胞因子的应用前景广阔,研究者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挖掘细胞因子的潜力,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起来,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参与调节免疫、炎症和细胞功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是细胞因子的主要类别。它们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途径和策略。

免疫活性物质知识点总结

免疫活性物质知识点总结 一、免疫活性物质的分类 免疫活性物质根据其来源、结构和功能可以分为几类,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细胞调节因子、趋化因子、炎症介质等。 1.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包括淋巴细胞因子、单核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细胞因子等。它们可以促进或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通过细 胞间相互作用来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 2. 细胞调节因子 细胞调节因子主要是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包括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T 细胞辅助因子(T细胞协同因子)、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T细胞生长因子、调节 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抑制因子等。 3.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趋化作用的蛋白质,主要包括促进炎性细胞趋化和定向迁移的趋化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它们在炎症和感染时 能够吸引炎性细胞向受损组织迁移,参与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4. 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是一类在炎症反应中产生并参与调节炎症过程的生物活性分子,包括炎症介质因子、补体蛋白、凝血因子等。它们能够介导炎症细胞的活化、炎症病理过程的发生,并参 与调节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发展。 二、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 免疫活性物质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以及通过细胞因子网络相互作用来调节和协 调免疫应答,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 1. 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发展 免疫活性物质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调节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以及增 强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从而参与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发展。 2. 调节免疫平衡 免疫活性物质能够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分化、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调节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活化,以及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免疫学细胞因子总结

免疫学细胞因子总结 细胞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信号分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免疫学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调节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对免疫学细胞因子进行总结和概述。 免疫学细胞因子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细胞因子家族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干扰素(IFN)家族、白细胞介素(IL)家族、趋化因子家族等。这些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如介导细胞间的信号传导、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炎症反应等。 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是免疫学细胞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其中,TNF-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它在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TNF-α的过度表达与多种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干扰素(IFN)家族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学细胞因子家族。IFN-α和IFN-β是免疫应答中最早被发现的干扰素,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IFN-γ,它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IL)家族是免疫学细胞因子家族中最为复杂的家族。

IL-2是最早被发现的成员,它在调节T细胞增殖和活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还有IL-4、IL-6、IL-10、IL-17等,它们在调节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趋化因子家族是一类能够诱导免疫细胞迁移的细胞因子。它们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诱导免疫细胞朝着趋化因子的梯度方向迁移。这对于免疫细胞在炎症部位的定向迁移和趋化性免疫应答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几类免疫学细胞因子家族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细胞因子也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一类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此外,还有凋亡相关配体(FasL)、免疫球蛋白(Ig)超家族成员等,它们在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学细胞因子在维持免疫平衡和调节免疫应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免疫系统中,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解析,并参与抗体产生和细胞毒性免疫应答等过程。 总结起来,免疫学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它们在调节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同类型的免疫学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它们共同协同工作,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研究免疫学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6项临床意义

6 项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 检测靶标 促炎因子: IL-6、IL-17、IFN-γ、TNF-α、 抑炎因子:IL-4、IL-10、 本项目涵盖由Th1、TH2、Th17、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更全面的反映疾病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的改变。 重症疾病 细胞因子水平是早期预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SIRS)的灵敏指标,SIRS 发生时IL-6、IFN-γ、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大幅升高,是反映SIRS 的关键细胞因子。对于临床重症患者,如脓毒症、不明原因发热、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炎、围手术期等患者,若发生SIRS 不能及时治疗,则易引发ARDS 和MODS,死亡率高达40-60%,因此,越完善的因子种类更有利于反映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进而警醒临床医生及时干预。 IL-4 是机体Th2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是机体Th1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临床中多用IFN-γ/IL-4 来反映机体Th1/Th2 漂移水平,Th1/Th2 漂移是评估肿瘤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自身免疫性疾病 IL-17 几乎参与所有自身免疫疾病的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损伤 评估的主要指标 感染/炎症相关疾病 IL-6、IFN-γ、TNF-α是感染患者主要升高的促炎因子,IL-4、IL-10 是机体最主要的抗炎因子,检测促炎/抗炎因子变化情况可评估感染病情进展及预后疗效。 细胞因子谱鉴别脓毒症和噬血细胞综合征(HLH) 脓毒症:IL-6 显著升高,IL-10 升高较明显 噬血细胞综合征:IFN-γ和 IL-10 显著升高

革兰氏阴阳性菌细胞因子谱 G-BIRCP:我们将 IL-6、 IL-10 同时高度增高>10 倍( X+S),定义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 G-BIRCP)G+BIRCP:将 IL-6 为轻度增高>2 倍甚至>10 倍( X+S),但 IL-10 正常或增高值<10 倍( X+S)者,定义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关细 胞因子谱( G+BIRCP)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细胞因子谱 IFN-γ>100pg/mL, ,IL-10>60pg/mL ,且 IFN-γ水平高于 IL-10 水平。该标准对于 HLH 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88.0%和 98.7%,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达到了 93.6%和97.5%。 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结果解读 1、常见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相关细胞因子 2、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归纳总结

免疫细胞归纳总结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类型,它们通过与外界的病原体或异常细胞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来实现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的重要功能。本文将对免疫细胞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进行归纳总结。 I.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主要分为辅助性T细胞(Th 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1.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 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来协调和促进免疫反应的进行。此外,辅助性T细胞还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如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等,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分泌的细胞因子。 2. 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是一类能够识别并消灭受感染或异常细胞的效应细胞。它们通过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与靶细胞上的肽-MHC复合物结合,释放毒素,如穿孔素和颗粒酶等,导致靶细胞的凋亡。 II.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另一类重要细胞,主要分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1. 浆细胞 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抗体。 当B细胞受体(BCR)与抗原结合时,激活的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后者能够扩增并大量分泌特异性抗体,以中和病原体或抑制异常细胞。 2.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是一种长寿细胞,其存在于免疫应答的后期。记忆B细胞在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能够快速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更多、更 强效的抗体,从而提供更加迅速和有效的免疫保护。 III.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淋巴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杀伤异 常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与T细胞和B细胞相比,NK 细胞能够更快速地杀伤靶细胞,并且无需预先的免疫记忆。 IV. 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两类粒细胞,它们具有富含细胞内 颗粒的特点。 1.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抗寄生虫和过敏反应。它们通过释 放在颗粒中储存的细胞因子、酶和抗菌蛋白等,来破坏寄生虫和调节 炎症反应。 2.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区别

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区别英文回答: Lymphocyte Subsets and Cytokines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immune system that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body's defense mechanisms. Lymphocyte Subsets: Lymphocytes are a type of white blood cells that are crucial for immune responses. 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ubsets: B cells and T cells. B cells: B cells are responsible for producing antibodies, which are proteins that can recognize and bind to specific antigens. When an antigen enters the body, B cells are activated and differentiate into plasma cells, which secrete large amounts of antibodies. B cells are mainly involved in the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which targets extracellular pathogens.

T cells: T cells are involved in cell-mediated immunity, which targets infected cells. There are several subtypes of T cells, including helper T cells (CD4+), cytotoxic T cells (CD8+), and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Helper T cells: Helper T cel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oordinating immune responses. They help activate B cells, cytotoxic T cells, and macrophages, and also secrete cytokines to regulate the immune response. Cytotoxic T cells: Cytotoxic T cells are responsible for killing infected cells. They recognize and bind to antigens presented on the surface of infected cells, and release cytotoxic molecules to induce cell death. Regulatory T cells: Regulatory T cells are involved in suppressing immune responses to prevent excessive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e reactions. Cellular Subsets:

细胞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类发病率低,但致残和致死率均较高的严重肺血管疾病。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重塑是其主要的两个病理生理改变,多种细胞因子异常且相互作用可以使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不可逆性肺血管的重构和肺血管阻力增高,成为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关键因素[1]。现就近几年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的细胞因子及其作用综述如下。 一、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 低氧诱导因子-1属于bHLH—PAS(basic Helix—Loop—Helix—Per/ARNT/AhR/Sim)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具有诱导细胞迁移和增殖、调节血管生成等功能,由HIF-1α和HIF-1β两个亚基组成,其中HIF-1α是一种氧依赖的核转录因子,也是缺氧诱导基因转录和信息传递的共同途径中的关键因子,其蛋白的稳定性决定了HIF -1 的生物活性。低氧状态下HIF-1α蛋白自身稳定性增强,HIF-1活性随之增强,由此引起肺血管内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同时胞质内积聚的HIF-1α发生核移位与核内HIF-1β结合,HIF-1α磷酸化,大量激活下游包括内皮素-1( ET-1) 、诱导型NO合酶( inducible NOS,iNOS)等在内的目的基因。HIF 与分布在气道上皮、血管平滑肌和炎症细胞上的iNOS 基因位点特异性结合,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O);到中晚期大量NO抑制HIF 的转录活性反之减少HIF 蛋白的生成[2]。Pisarcik等[3]发现ET-1作为HIF-1α的靶基因,低氧早期首先出现HIF-1αmRNA水平升高,ET-1随之分泌增多,调节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继之ET-1反馈性抑制HIF-α水平。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观察到HIF-1α不论基因还是蛋白,在PAH肺血管重塑阶段均呈持续高水平表达,并且随着低氧时间延长表达增多[4],它的异常升高使HIF-1活性增强就会打破其调控因子之间的平衡,产生血管舒缩、细胞增殖、血管活性物质分泌与灭活等功能紊乱,诱发肺血管痉挛、重塑等变化,是肺动脉高压的产生的病理基础。 二、血管内皮素-1(Vascular endothelin -1,ET-1) ET-1是内皮细胞过度激活或损伤时产生的肽类激素,具有很强的收缩血管及促血管重塑作用,肺组织分布有ET-A和ET-B两种受体,其中ET-A受体主要分布于近端大肺动脉的中层平滑肌细胞,对血管收缩和细胞肥大产生作用;而ET-B受体主要分布在远端肺小动脉的内皮细胞,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也有少数表达,主要产生NO和前列环素等物质,对血管舒张、组织细胞增殖、凋亡和血小板聚集等产生影响[5]。研究发现在PAH常见病理学改变的丛样病变部位ET-1分布增加,ET-1与不同种受体结合后将产生如下效应: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ET-A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转导系统,抑制电压门控钾离子(Kv)通道,Ca2+通道开放内流增加,血管收缩增强,与G蛋白途径相偶联,开放MAPK通路并激活下游c-fos、c-jun目的基因,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与ET-B受体结合后,生成大量氧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造成对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害,形成恶性循环;此外,ET-1还能激活磷脂酶A,生成前列腺素E和血栓烷素A等缩血管物质,血管收缩进一步增强,更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的程度[6]。临床研究者在使用罗格列酮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病变的研究中也证了PPARγ配体对ET-1水平的影响,是通过抑制ET-1RNA的表达进而阻断ET-1引起的血管异常收缩、血管壁的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的[7]。 三、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ming growth factor,TGF)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4及TGF-β5几种类型,其中活化的TGF-β1的过度表达在致纤维化、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重构方面作用显著,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因子,也是成肌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引起血管重构作用的关键因素[8]。研究者[9]发现合并PAH患者血浆TGF‐β1浓度水平高于无PAH组,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mPAP的增高其浓度水平逐渐上升,提示肺组织

医院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总结

XXXX医院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总结 一、检测方法 二、检测的细胞因子 三、临床应用 1.感染性疾病 2.自身免疫性疾病 3.生殖疾病及妊娠不良结局 4.恶性血液病 5.肿瘤 6.代谢性疾病 7.移植排斥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等多种功能。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其中一种,可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主要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辅助抗体生成。机体正常时,Th1细胞和Th2细胞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一、检测方法 “细胞因子检测”采用流式荧光法,所需标本量少,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能同时测定单一标本的多种细胞因子。

二、检测的细胞因子 1.IL-2活化T细胞,促细胞因子生成;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 细胞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等 2.IL-4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IgG1和IgE产生;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等 3.IL-6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参与炎症反应;刺激T细胞增殖及CTL活化等 4.IL-10抑制前炎症因子产生;抑制Th1细胞合成IL-2、INF-γ;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等 5.TNF-α诱导炎症反应;增强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杀伤肿瘤细胞;协同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抑制造血肝细胞的分裂;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等 三、临床应用 1.感染性疾病 细胞因子可用于急性感染早期诊断、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 (1)在炎症和感染的早期(1-2h),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观测到IL-6水平升高,IL-6和IL-8灵敏度高,排阴性效果好,联合多种指标(如CRP、PCT),可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 (2)抗生素治疗48小时后,IL-6/8水平显著下降,PCT水平没有显著变化,CRP出现升高,可帮助临床获取治疗进展,降低抗生素治疗强度; (3)肿瘤患者手术后第一天IL-6水平可预测术后脓毒血症的危险

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 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 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 (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 【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 (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 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 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 (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 (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 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