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及答案
推荐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课外阅读题热度:高考语文阅读散文热度:高三语文阅读练习题:愁乡石热度:高考语文阅读传记题热度: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高分技巧及养成语文的几个好习惯热度:
高考语文考试中,一定会有阅读题。
那么对于小说类型的阅读题,你知道怎么做吗90%?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一)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
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
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
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
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
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
”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
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
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起来了。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
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
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
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
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
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
儿子说:“看到了。
”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
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
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
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
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
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
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
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
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一个老人说:“你也能。
”
老人说:“我也能?”
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
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
老人点点头。
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
再后,老人也能跑了。
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
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
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一天,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
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
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
老人说着,笑了。
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8日第13版)
9.“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0.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5分)
11.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6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9.(4分)要点:①鹰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小说始终,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②“鹰”的有或无影响着老人身心的状态,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1分);③鹰(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象征着老人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2分)。
10.①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悉的生活的普通人(2分)
②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1分),
③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失落,他们深深地眷恋着乡村的
生活,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追求着他们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
11.(1)小说的开头,描写了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
(3分)
(2)写作意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的普通人的人文关怀(2分)。
作者描写这一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1分)。
(意思对即可)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二)
牛筋老汉对春草说:妮,我说,你写。
写得漂亮些。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
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但是春妮不在。
春妮不在,村里就没有识字的人了。
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
你二叔、三叔、田哥,还有强子,也都打工去了。
大虎,村子里只剩下了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人啦……大虎,听爹一句话,如果城里不好混,你就回来。
我和你娘侍弄二十多亩地,老胳膊老腿的,老是顾不过来。
你娘身体还不好,这几年,风湿病好像严重了。
去年我和你娘又承包了十二亩果园,新栽的果树,疯长。
明年就能挂果,如果年头好,应该能收入不少……大虎,本来我和你娘希望你能留在城里,可是前年你回来过年,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
大虎,你到底图城里什么呢?咱村里人到底图城里什么呢?住的不如咱农村的狗窝,吃的不如咱农村的狗食,空气比咱农村的茅坑都难闻,又像狗一样遭城里人的白眼,图什么呢?咱农村虽然还不富,但总还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再肯出把力气的话,很快就能在村里起几间大瓦房……大虎,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咱村都快成空村啦。
地没有人种,房子没有人住,满山的野菜和蘑菇没人采,看着心痛啊!……大虎,你也不小了,不能再耽误了。
如果你回来,老老实实守着家,守着我和你妈,娶个媳妇,生个娃,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挺好?春草娘前几天给春草介绍了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虽然一般,可是有力气,能干活,家里五间大瓦房,早起了。
你说,如果你回来,咱也起五间大瓦房,谁还敢小看咱?……大虎,爹的话,你考虑考虑,如果想回来,就提前回个信……大虎,信
是我让春草写的,她向我保证,我怎么说,她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大虎,要麦收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
春草对牛筋老汉说:伯,我在写呢。
你怎么说,我怎么写。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
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可是你爹不告诉我地址。
干你们那一行,风吹日晒,工作地点隔几个月一变,想给你写封信,也那么难。
你走以后,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
大虎,村子里只剩下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有人啦……大虎,我不想呆在村子里,我也想跟你去打工。
前几年,我爹身体不好,我得侍候他,走不开。
去年,爹走了。
爹走了,娘开始给我张罗对象。
娘看上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又矮又丑。
不过他有力气,能干活,家里起了五间大瓦房。
娘就是看上了大瓦房,才让别人给我张罗的。
可是大虎,大瓦房有什么稀罕?我不喜欢他,更不想嫁给他……大虎,我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可是没关系,你带上我,我可以帮你。
帮你做饭,洗衣服,咱两个人,生活肯定会好得多。
大虎,能和你在一起,哪怕住比狗窝还差的房子,吃比狗食还差的饭,哪怕遭城里人再多白眼,我也愿意……大虎,我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
每天一睁眼,干不完的农活。
喂猪、放羊、拔草、浇水、打柴……大虎,城里多好啊!马路那么宽,楼房那么高,街道那么干净,就算到了晚上,外面也那么亮堂。
……
大虎,你爹不让我知道你的地址,信写完了,他用浆糊封好,去邮局,让邮局里的人替他写信封。
你爹不想让我缠着你,你爹一心一意,想让你回来。
可是大虎,听我的,千万别回来,否则,一辈子困在穷山沟,咱俩都完了。
大虎,你两年多不回来,肯定在城里过得不如意,没关系,咱俩还年轻,我不怕吃苦……大虎,如果你还在乎我,就给我回封信,把你的地址告诉我,我去找你。
我一个人去找你,谁也不告诉……大虎,信是你爹让我写给你的,我向他保证,他怎么说,我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
我骗了他,我没有办法……大虎,要收麦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
(选自《天池》2013年第6期)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
全篇以“一封信”为依托,通过父亲对儿子的再三嘱咐、殷殷召唤,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与深情,情节看似平淡,却又耐人寻味。
B. 牛筋老汉人如其名,有牛筋的韧性,相信在农村也能勤劳致富。
他对儿子在城里打工不理解,心疼农村地荒无人种,期望儿子能回乡安安稳稳过日子。
C. 尽管牛筋老汉瞧不起城里人的生活,认为城里的空气比农村的茅坑里都难闻,春草却觉得“城里多好啊!……汽车喷出的烟,真香”,这表现出春草单纯幼稚,并不了解城里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对城市生活有着不切实际的美化与幻想。
D. “信写完了,他用浆糊封好,让邮局里的人替他写信封”既反映了牛筋老汉对春草与儿子的感情持反对态度,也从侧面写出了老汉的牛脾气。
E.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17.试分析春草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4分)
18.小说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分)
19.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作多种解读,请结合文本,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不少于两种)。
(8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16.B.D.
解说:A.一封信不仅承载着牛筋老汉的亲情,也承载着春草的爱情。
C.“单纯幼稚、不切实际的美化、幻想”错。
E.无神态描写。
17.①孝敬、懂事。
之所以没进城打工,是为了侍候生病的爹。
②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幸福。
(或痴情执著)。
不顾长辈的反对以及母亲对她婚事的安排,不贪慕物质条件,对大虎一往情深。
③不甘心命运安排,敢于抗争。
她不甘心一辈子呆在农村,也不赞成大虎回乡,愿意
同大虎一道在城市打拼。
④机敏、聪明、狡黠。
虽保证“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写”,却借代笔写信之机倾吐内心,显出了小姑娘的聪明与狡黠。
18.①语言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
②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彰显人物性格。
③看似重复啰嗦,实则对比强烈。
④采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读来具有亲切感(结合具体语句举例分析略。
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
19.①亲情、爱情的交响曲。
既表现了牛筋老汉对儿子的亲情,也展现了春草对大虎的爱情。
“前年你过年回来,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 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想念。
“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则表明了春草炽热的爱。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三)
自从退下来以后,老李处处感到不适应。
一下子失去了那种位高权重、前呼后拥的感觉,老李觉得似乎好像做了一场梦,他无法适应退休生活,便时不时地发一些无名火气,弄得周围人也不自在。
特别是老伴,见他无端地摔这打那,可不像儿子媳妇那般迁就他,就和他别着干,这样让他尤其窝火,以前他在位子上的时候,老伴可是没见这样。
他当然忘了以前他也不是这样啊。
面对种种的不适应,老李当然不会检讨自己。
他当了大半辈子领导,虽然每年单位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他都会带头作检讨,但那都是秘书写好稿子,内容主要还是讲成绩的。
真正说到自身缺点的时候,也无外乎是重视学习不够,调查研究不够,批评人不讲方式,工作有时有急躁情绪等;至于讲到廉洁问题时,无外乎是有公车私用现象,超标准接待现象,有时有请吃和吃请现象等;都是些大家心照不宣,似乎约定俗成的东西,真正的问题哪里会去触及呢。
老李既然不会拿自己说事,就拿周围的人说事。
他挑老伴的错,挑儿子的错,挑儿媳的错,当然不能再挑下属的错。
因为他不上班了,也没有下属让他来挑错了。
他整日里闷闷不乐,错误的把这一切都归
为世态炎凉,人走茶凉的缘故。
老李虽然在位时架子大,脾气大,但是为人处世还比较讲原则,能够守住底线,这也算他难能可贵的地方。
所以能够平安降落,安然退休。
可老李终归还是有点心理不平衡。
特别是想到市委周书记经常人前背后炫耀他那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而且还给儿子买了一套大房子的时候,就联想起自己竟然没能给儿子找到一份好工作,让儿子大学毕业后只能进入一家私企,而且在儿子想在省城买套房子时,自己竟然拿不出多少钱的事,这种不平衡感就更加强烈。
他甚至有点后悔没有在位时捞上一把,心里隐隐生出一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懊恼。
久而久之老李便被憋出病来。
老李住进了老干部病房。
老干部病房是整个市中心医院条件最好的地方,这里的医生护士知道他是以前市里鼎鼎有名的李副市长,对他的态度都很客气,每次为他诊疗的时候都还“李市长,李市长”的叫着,这让他心里多少有点安慰。
可自从对门来了一位特殊的病号后,他的心理平衡又很快被打破了。
对面住进的是市委周书记,因为他早就风闻这位周书记贪财好色,官声很坏;所以尽管比着他有时心里不太平衡,但在位时还是刻意回避着和这位同事打交道。
老李自认为还算是一位清官,做人也比较刚正,和周书记不是一路人。
自然,对面的周书记对他也不感冒。
果然不出老李所料,自从周书记住进老干部病房后,整个老干部病房都热闹起来,市直单位和县里的头头脑脑们络绎不绝的前来看望周书记,闹得老李不得安宁,又怕别人走错门,最后吓得连门都不敢打开了。
这些人来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稍作停留就离去,但老李知道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空手的。
老李在竭力躲避这一切,没事的时候就看电视,他依然习惯看新闻联播。
也许是他平常没太注意的原因,近段却隔三差五地看到电视报导,某某省部级领导因严重违纪被中央纪委查处。
屈指算来,自从党的召开以后,已经先后有李春城,郭永祥,蒋洁敏,李铁男,李东生等十六七位省部级领导被查处了,他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不祥的念头。
这个念头一出现,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对面的病房里,依然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老李的心里却不再像往常那样烦躁,倒有了一种安静的感觉。
对面的周书记住了半个月便出院了,老干部病房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又过了一段日子,老李突然在本市新闻中看到了一条爆炸性信息,市委、政法委书记周某某,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纪检部门立案查处。
看了这条新闻,老李一点也没有意外的感觉,相反积压在他心头日久的可怕的念头倒一下子放下了。
老李关掉电视,长出了一口气,他起身打开病房的窗户,一阵冷风吹进来,让他感觉到格外的清醒,他看着窗外,严寒之下的大院里,那些杨树都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而那一棵棵塔松却还依然常青,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老李突然觉得自己内心很满足,自己到了晚年,有个头疼发烧的,能待在老干部病房里安心养病,这是何等幸福的事情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标题是“老干部病房”,但小说前七段内容均与老干部病房无关,这几段内容有点游离标题,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B.老李退休后失去了那种位高权重、前呼后拥的感觉,看什么都不顺眼,周围的人也越发不能容忍他,老伴儿总爱和他对着干。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叙事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眼前。
D.老李虽然在位时架子和脾气都大,但是为人处世很讲原则,守道德,并常做自我批评,所以他能够安然退休。
E.小说故事情节较简单,但布局精巧,耐人寻味,作者通过写老李在干部病房的见闻感受,寄寓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小说中老李的心理变化极为复杂,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老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3)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老干部病房”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
造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1)CE(答C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
)
(2)①老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感到不适应,整日里闷闷不乐;②虽然是安然退休,却生出一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懊恼;③住进老干部病房,医生护士的客气态度和热情称呼,让他心里有点安慰;④市委周书记住进干部病房后,他的心理平衡被打破;⑤看新闻联播心里产生一个不祥的念头后,有一种安静的感觉;⑥听到市委周书记被纪检部门立案查处的消息时,为自己老年能安心养病而满足。
(每点1分,共6分)
(3)①从情节上看,这段景物描写促使了老李心理的改变。
一阵冷风使老李清醒,落尽了叶子的杨树和严冬里依然长青的塔松给了他人生的启迪,他的心理由此发生了转变,心情释然,内心满足,感觉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
杨树落尽了叶子,象征着周书记的落马。
塔松依然长青,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了老李能守住原则的品质。
③从主题表达看,这段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小说主题。
落尽了叶子的杨树与依然“长青”的塔松形成了对比,暗示了小说主题,提醒官员们要坚守原则,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每点2分)
(4)答案示例: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情节是围绕“老干部病房”展开的,“老干部病房” 是人物活动的环境。
小说写退休后的老李因心理不平衡而生病住进“老干部病房”,在“老干部病房”,老李才遇见了周书记,在医院目睹了周书记的风光而心理又不平衡,直至周书记被立案查处,老李才感到自己生活的满足,这些情节都与“老干部病房”有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
作者通过写老李在“老干部病房”的经历和见闻,展现了老李由“安慰”“不平静”到“安静”“满足”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了老李复杂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通过老李在“老干部病房”的见闻表现了周书记的腐败。
③从主题思想上看,作者借“老干部病房”反映了社会现实,揭
示了小说主题。
小说中老李与周书记形成对比,通过写这两个人物住进“老干部病房”的情况,讽刺批评那些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官员以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提醒官员们要坚守原则,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