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完美主义效应及其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_杨宏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被试有单独的实验室 , 主试讲完实验要求后离开 归类)的反应时较短 , 把自我词和不完美词归为一类
房间 , 被试按照屏幕显示的指导语独立完成测试 。
(不相容归类)的反应时较长 。分别对两个内隐完美
3 结果与分析
3 .1 实验结果初步统计 按 Greenw ald 等(2003)[ 9] 的建议对 IAT 测验结果
设计开 放式问卷 , 题目 是“请根 据你 自己的 理 解 , 尽可能多的写出能够表达完美的词汇” 。 利用晚 自修时间 , 在浙江 大学随机选择 教室发放问卷 300 份 , 收回有效问卷 279 份 , 有效率 93 %。然后对所写 的词汇进行整理 , 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和词义 进行 选择 , 选出 32 个表示完美的词汇 , 再用这些词 汇组 成“完美主义词汇判断问卷” , 在浙江大学随机选择 教室发放问卷 100 份 , 收回有效问卷 100 份 , 有效率 100 %。问卷分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完美词汇判断 : “1”代表完全不能描述 , “2”代表不能描述 , “3” 代表 无法确定 ;“4”代表能描述 , “5”代表完全能描述 。 第 二部分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这 32 词汇的 反义词 。 根据第一部分得分高低排列 , 选前面 20 个 作为完美词 , 用其反义词中频率最高的词作为 不完 美词 。再将这些词组随机分成两组 , 作为内隐 完美 主义测验的属性词 。(见表 1) 两组完美主义测验所采用的目标词是相同的 , 自我 词为“ 我 、我的 、我 们 、本人 、自 己” , 非 我词 为 “他 、他们 、别人 、她 、她们” 。 2 .3 .2 内隐完美主义测验过程
刺例证明
A 完美;5 残缺 A 自己;5 别人 A 出众, 我 ;5 平庸 , 他 A 出众, 我 ;5 平庸 , 他 A 她们;5 我们 A 高目标 , 她们 ;5 不幸 , 我们 A 高目标 , 她们 ;5 不幸 , 我们
注 :*联合任务 1 可以是兼容或是不兼容实验(随机安排);**联合任务 2 的兼容和不兼容实验安排与联合任务 2 相反 。
记为 1 -5 分 。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α系数为 0 .74 。 2 .2 .2 自编大学生特殊完美主义量表[ 8] 该量表共 20 个题项 , 计分方法同上 , 包括外表 、个性 、学业 、社 交 、爱情五个一阶因子 , 二阶因子有两个 :外表 完美 主义属于消极因子 , 其余属于积极因子 。本研 究中 量表的 α系数为 0 .77 。 2 .3 内隐完美主义测验 2 .3 .1 刺激词的确定
做如下处理 :删除没有完成全部实验和平均准确率低
主义实验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做配对
t 检验 , 结果表明两个实验中的差异都非常显著 , 但 两个实验结果中的性别差异都不显著(t =0 .44 , t2 =.74 , 均 p >0 .05)。 IAT 数值越大表示内隐完美 主义效应越明显 。
2 实验方法
2 .1 被试 : 通过校园网 广告方式招募被试 , 共有 120 人参
加实验 , 有效 被试 116 人 , 男生 56 人 , 女 生 61 人 。 年龄 18 -24 岁(21 ±1 岁)。 所有被试能熟练使用计 算机 。 2 .2 外显完美主义测验 2 .2 .1 自编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 6] 该量表共 有 14 个题项 , 包括“追求高标准”和“在乎错误”2 个 因子 , 前者为积极完美主义 , 后者为消极完美主义 。 题项均用正向描述 , 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
摘 要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完美主义进行了测验研究 , 同 时用结构 方程模型 对内隐完 美主义与 外显完美 主义的关 系进行了探讨 , 结果表明 :(1)内隐完美主义效应是存在的 , 个体无意识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倾向 ;(2)内隐完美 主义测验的内部 一致性比较高 ;(3)内隐完美主义和外显完美主义是相对独立的结构 。 关键词 内隐完美主义 外显完美主义 内隐联想测验
表 2 测验内隐完美主义的 IAT 样例
测验顺序
1 2 3 3 5 6 7
任务描述
联想属性词辨别 初始靶词辨别 联合任务 1 *(练习任务) 联合任务 1(关键任务) 相反靶词辨别 联合任务 2 **(练习任务) 联合任务 2(关键任务)
概念词
A 完美 ;5 不完美 A 我 ;5 非我 A 完美 , 我 ;5 不完美 , 非我 A 完美 , 我 ;5 不完美 , 非我 A 非我 ;5 我 A 完美 , 非我 ;5 不完美 , 我 A 完美 , 非我 ;5 不完美 , 我
1 引言
在心理健康领域 , 完美主义一直是被关注的问 题 。A dler (1925)[ 1] 认为 , 追求完美是人生不可或缺 的内在动力 ;Horney (1950)[ 2] 认为完美主义是神经 症者的一个亚型 ;Ellis(1956)[ 3] 把完美 主义视为一 种不合理的信念 。上世纪 80 年代后 , 完美主义的实 证研究发展很快 , 更多的学者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 多维度的现象 。 如 Hew itt(1989)[ 4] 认为完美主义可 以分为三个维度 , F rost(1990)[ 5] 认为完美主义由六 个维度组成 , 等等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 完美主 义有积极的成分 , 也有消极的成分[ 6] 。 但不管如何 界定完美主义 , 其核心都是对完美无缺的追求 , 表现 为对待自我或人 、事的完美要求或态度 。 对于这种 态度的测量 , 迄今为止主要用自陈方式 。 自陈测量 只能反映意识中追求完美的倾向 , 对无意识中追求 完美的倾向(即内隐完美主义)则需要用内隐测量方 式加以研究 。本研究试图用新近出现的内隐联想测 验(implicit associatio n test , IA T)[ 7] 技术对内隐完美 主义进行探讨 , 并结合自陈完美主义量表 , 运用结构 方程模型对内隐完美主义和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进 行研究 。
部分 。相容任务出现在不相容任务之前和之后的概 D1 , 将第七步的反应时减去第四步的反应时并除以关
率各半 , 随机决定先进行何种任务 。 计算机会自动 键任务的标准差 , 得 D2 。取 D1 、D2 的平均值得到 D 。
Baidu Nhomakorabea
记录被试每次做出判断所需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准确 D 值越大 , 表明被试的内隐完美主义倾向越强 。内部
不相容 1074 .23 ±253 .86 1061 .54 ±283 .87
T 8 .58 *** 7 .39 ***
IA T 原始值 247 .75 ±193 .29 240 .04 ±255 .16
D 0 .98 ±0 .77 0 .87 ±0 .93
α 0 .83 0 .79
d 1 .13 0 .97
其中 , 第一 、二 、五为练习 , 出现错误时 , 给予被 人 , 女生 56 人 。分别求得两个练习任务(第三 、六步)
试信息反馈(错误的反应词用红色呈现)。 三 、六为 和两个关键任务的总的标准差 , 再将第六步的反应时
练习任务 , 四 、七为关键任务 , 分别为相容和不相容 减去第三步的反应时并除以练习任务的标准差 , 得到
键 ;第三步 , 要求被试进行联合辨别 , 如把自我词和 按 “A”键 , 出现自我词时按 “5”键 ;第六步是第三步 完美词归为一类并按“A” , 把非我词 和不完美词归 的反转 , 即要求被试把非我词和完美词归为一类 , 并 为一类并按 “5” 键 ;第四步 的任务与 第三步一 样 。 按 “A” 键 , 把自 我词和非我词 归为一类 , 并按 “5” 第五步是第二步的反转 , 即要求被试出现非我词时 键 , 第七步与第六步相同 。
率 。 在各部分之间会呈现被试反应准确率和平均反 一致性的计算方法为 :删除头两次练习的 IAT 值和头
应时 。所有刺激词汇均呈现在屏幕中间 , 屏幕左上 角以及右上角呈现提示语 。实验中被试双眼距离屏
两次关键任务的 IAT 值 , 以余下 56 次的 IAT 值为基 础计算 α系数 。IAT 效应值 d 依据 Cohen(1988)[ 10] 提
于 0 .8 的被试 ;删除 10 %以上的反应时小于 300ms 的 被试 ;将大于 10000ms 的反应时删除 , 将错误反应的 反应时记为该部分反应时的平均值加 600ms 。经过 上述处理后 , 得到有效的被 试 109 人 , 其中男 生 53
3 .3 内隐完美主义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 表 4 和是外显完美主义与经过 D 分数转换后的
残缺
漏洞百出 残缺不全
平庸 低目标 恶评如潮
痛苦 不幸 满目疮痍 平凡
完美词
精益求精
完善 美满 高标准 出色 严要求 全力以赴 成功 样样第一 无与伦比
第二组
得分
3 .99
3 .79 3 .75 3 .72 3 .67 3 .61 3 .58 3 .51 3 .52 3 .41
不完美词
得过且过
缺陷 缺憾 低标准 一般 低要求 敷衍了事 失败 样样落后 普普通通
28 4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 cience 2009, 32(2):284 -287
内隐完美主义效应及其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
杨宏飞 1 赵 燕2 沈模卫1 吴明证1
(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 杭州 , 310028)(2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院 , 南京 , 211171)
杨宏飞等 :内隐完美主义效应及其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
2 85
表 1 完美词和不完美词得分
完美词
完美
尽善尽美 完美无缺 出类拔萃
高目标 一致好评
快乐 幸福 毫无瑕疵 出众
第一组
得分
4 .04
3 .91 3 .79 3 .7 3 .72 3 .58 3 .65 3 .55 3 .49 3 .37
不完美词
幕约 65 厘米 。
出的方法计算 。
2 .3 .3 内隐完美主义测验程序
3 .2 内隐完美主义效应
内隐联结测验在计算机上进行 , 程序由美国 IN-
相容和 不相容任务的反 应时以及相应 的 IAT
QUISIT 专业心理软件公司提供 , 经过汉化和修改 。 值见表 3 。 可见 , 把自我词和完美词归为一类(相容
概念 、自我概念 与特征概念的 联系是协 调一致的 。 如一个人把“我”与 许多积极的特 征概念联系的 同 时 , 不可 能把“我”与消极 的概念特征联系 , 当承 认 “我”有缺点时 , 实际上把“我” 这个大概念分成了两 个子概念 , 一个子概念是“我”的积极面 , 一个子概念 是“我”的消极面 。据此 , 我们以为 , 自我与完美 ——— 不完美对立价值之间的联系差异可以解释为 , 无意
*** p <0 .001
美主 义之 间 相 关不 显 著 或呈 低 相 关 。 运 用 L ISREL 8 .80 以极大似然法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检 验了 2 个模型 , 模型 1 为所有的测验都纳入同一结 构 , 模型 2 把完美主义分为外显完美主义与内隐完 美主义(见图 1)。从表 5 可见 , 模型 1 的拟合指数不 符合要求 , 模型 2 的拟合指数符合要求 。 说明外显 完美注意与内隐完美主义是不同的结构 , 两者相对
两个内隐联结测验均由七个基本步骤组成(见 表 2)。 第一步要求被试用快速按键对属性概念词进 行分类 , 如 出现完 美词按“A” 键 , 出现 不完 美词 按 “5”键 ;第二步要求被试用快速按键对目标概念词进 行分类 , 如出现自我词按 “A”键 , 出现非我词按“5”
通讯作者 :杨宏飞 。 E-mail :Hongf eiy2004 @126 .com
独立 。
识中的自我具有“趋” 完美“避”不完美的倾向 , 或人
IAT 的相关 , 其中外显完美主义之间 、内隐完美主义 测验之间相关非常显著 , 但外显完美主义和内隐完
28 6
心 理 科 学
表 3 相容和不相容分类任务的反应时和相应的 IAT 值(n =116, M ±SD)
IAT1 IAT2
相容 826 .48 ±179.38 821 .50 ±204.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