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对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对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对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过程。

但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力图能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整堂课就在“对不对”“是不是”诸如此类的无意义的一问一答中过去了,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详尽的说明者。而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即使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难有释放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形成不了真正的课堂对话。

真正的“有效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情境中借助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新的理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可以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引领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对话呢?

一,要努力营建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形成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对话应该建立在师生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想方设法引导进行有效对话,努力构建有效对话的情境。在对话过程中,要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

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体验真情,畅所欲言,发挥思维潜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话。

二、教师要努力培养良好的自身素质

1、要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对话,需要教师营造出对话的氛围,这就对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和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言能力高超的老师,能将数学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而语言能力匮乏的老师,却易让原本可以精彩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奇。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下苦功学习、锤炼、积累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准确、形象、生动,那么一定能在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乐学、爱学。

2、要善于倾听。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孩子们乐于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小团队探究,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直面场景,精心调控、点拨。

3、要学会引领。在课堂教学的对话中,教师要做引领者,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多地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全过程

1、要研读教材文本,针对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开展“有效对话”

数学课堂教学中必然包含许多对话的过程,但并不是说要使课堂中的师生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同等的“有效”程度。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情况千差万别、瞬息万变,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文本,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课堂教学的关键点设计和开展“有效对话”。即针对知识间的链接点、针对学习过程中疑难之

处、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等展开对话,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正是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点,如果无法在这些方面展开“有效对话”,将会对学生的知识构建产生阻碍。

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白兔有6只,黑兔有8只。黑兔比白兔多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再和同桌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讨论后学生都争着回答。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6只,我就摆上6根小棒,黑兔有8只,我就摆上8根小棒,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我发现黑兔多2根,所以我知道黑兔比白兔多2只,。

生2:我是这样想的,黑兔有8只,白兔有6只,我知道黑兔多,白兔少,用多的减少的,就是黑兔比多白兔多的只数,用减法来计算,8-6=2,黑兔比白兔多2只。

生3:我用画图的方法来算,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6只白兔,然后再画一条表示黑兔,因为黑兔比白兔多,所以我画得比白兔这段长,所以我用减法计算,8-6=2,黑兔比多白兔多2只。……

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这样教学,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怎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问题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得到解决。

由此可见,小学生受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制约,对差异性愈小的相关概念容易混淆,教师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与学生展开对话,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3、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创造中对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顺利开展师生之间的和谐对话,我们需要进行精心地课前设计,而且要把精心设计好的教学语言熟记于心,形成“腹稿”。但在课堂上对话时却带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特征,教师应注重临场的发挥,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按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的思路,不断促进学生富有积极意义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猴妈妈采了3筐香蕉,每筐12个香蕉,猴宝宝采了6个香蕉,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香蕉?”这道题时,我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通过放手让学生利用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法,探索发现了解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既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就在我准备结束本环节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一只小手怯生生的举起来。我想,可能他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师:(亲切地)你还有哪儿不懂?

生1:(吞吞吐吐)我已经懂了,我还有一种方法……

师:(对全班)我们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但知道他在动脑筋,老师最喜欢动脑筋的孩子。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声音变大)我先把猴宝宝的6个香蕉和猴妈妈采的1筐12个香蕉加起来得18个香蕉,再把猴妈妈剩下的2筐算出来,2乘12得24个,18加上24等于42个香蕉。(虽然说得不太流畅,但意思说得很明白)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2:对是对,就是烦了点。

生3:我觉得他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就很了不起。老师不是经常要求我们解决问题时想法要与别人不一样吗?

(我不禁点头称许。这一鼓励不要紧,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

生4:老师,我也有不同的方法!

生4:猴宝宝的小筐里有6个香蕉,猴妈妈每大筐12个香蕉,可以分成2小筐,3大筐就变成了6小筐,再加上猴宝宝的1小筐,一共7小筐,就是6×7=42(个)。

(多精彩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它应当是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对话的设计,更要关注课堂生成,善于倾听,积极回应,引发交流,使对话及其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