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化学实验课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化学实验课同行摘要化学实验是挖掘学生智慧潜能的良好途径,化学教师可牢牢抓住实验这一学科优势,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手动脑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特性,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诱导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可以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比如在讲浓硫酸的特性时,我补充了一个演示试验,在小烧杯中装入10克蔗糖,和少量水,再注入4-5毫升浓硫酸,奇趣发生了,蔗糖由白变黑,体积由小变大,白色的蔗糖变成了“黑雪”。面对此事此景,学生们先是惊奇兴奋,后是探究思索,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
拨,学生对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的认识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一般较为明显,但有些实验如溶解放热、吸附作用等,教师演示时学生较难感知现象,如果教师能将静止的实验让它动态化,可明显改善实验效果。例如:演示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时,可将试管注入2-3毫升水,加热至沸腾,离开火焰2-3分钟,再向试管里的水中投入1-3粒氢氧化钠固体,结果止沸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样学生对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就有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
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出现的现象比较鲜明,能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对实验分析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的提出某些设想,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探索新知。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理解学生、尊敬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以赞许和肯定激励学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例如: co还原cuo实验探讨,co还原cuo的实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h2、c还原cuo的实验原理的实验装置之后进行的。可在实际操作中都因为装置复杂、co用量大、尾气的处理不方便而不尽人意。为此,我发动学生设计更加合理的实验装置。
首先归纳出此实验所需要的条件及改进后的装置需达到的目
的:(1)cuo需与co接触;(2)cuo必须被加热;(3)生成的co2容易被检验;(4)尽量减少co的用量;(5)尾气易于处理;(6)尽量简化实验装置(用到的仪器越少越好)。
经过几天的小组蕴酿,合作探究,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在出口处接一根长约25cm的橡皮管,再在橡皮管上连一个尖嘴玻璃管,先检查co的纯度后点燃,用它加热cuo,1分钟后即可得到明显现象。别小看这一改进!它既消除了污染又节约了燃料,学生的设计思路正体现了现代“绿色化学”中“循环利用”的思想,多么富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提问,还要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如:在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当实验结束后,发现钟罩内液面并未上升到其容积的1/5,问: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再问,若上升超过了1/5,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呢?紧接着再问,既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改进这套实验装置呢?这一类似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引导探究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将某些常规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为什么有些物质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燃烧没有火焰?”这个问题是学生在观察了酒精、蜡烛、碳、硫、铁、氢气、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燃烧后提出来的。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做如下实验:
点燃一支蜡烛,当它燃烧得正旺时,吹灭它,再用火柴点燃,但不准用火柴接触灯芯!一开始,学生觉得这个实验太简单,没什么意思,但当他们动手一试,却把他们难住了!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有人成功地不接触蜡烛的灯芯重新点燃了蜡烛。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原来这个学生在多次尝试失败后,通过仔细地观察,发现在吹灭蜡烛的瞬间,灯芯处飘出一股淡淡的轻烟,他便用火柴去点这股轻烟,这股轻烟竟然被点燃,而且引燃了蜡烛!此时,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空前的活跃,自然就会想这股淡淡的轻烟究竟是什么?不可能是灯芯!只可能是已经被气化了的石蜡!再重新观察整个点燃蜡烛的过程,即可发现点燃蜡烛的过程是:先点燃灯芯,产生的热量,使部分石蜡熔化后再气化,气态的石蜡燃烧即产生了火焰。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探究铁、木炭点燃时不产生火焰,而硫产生火焰,氢气、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原因。
探究实验既可以让学生练习操作、掌握技巧,又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并对新知识形成较强的感性认识。因此,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挖掘学生智慧潜能的良好途径,化学教师可
牢牢抓住实验这一学科优势,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刘克文主编.北京:开明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化学教育.朱文祥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