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模式科学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德育模式的科学创新

摘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问题,高校德育需要迫切转变观念,加强工作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德育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快速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对原有的德育内容、方法、手段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已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必须转变观念,实现工作模式的创新,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及方法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建立多样化、综合化的德育工作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德育改革和学生成长服务。

1、德育理念创新:“自主化”

高校应充分发挥德育的“自主化”理念,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标和“慎独”的道德境界。德育要确立“自主化”的理念,就要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通过建立公寓学生自律管理组织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把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引导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思想的升华。当然,对开放环境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德育工作者必须加以教育引导、规范约束,这样才能使大众化背景下的德育更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总之,“自主化”理念可以让德

育者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背景下学生人数激增等新情况,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更多地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尤其是可以促进德育由“外加”向“内需”转变,由专门化向全面化、系统化、普遍化转变,由“教会学生顺从”向“教会学生选择”转变。

2、德育内容创新:“生活化”

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学生公寓、社区公共场所的德育工作,应该根据新情况在学生公寓、社区构建德育平台,积极探索德育进公寓的新方法、新途径。“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三大著名命题之一。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感悟到人生的乐趣、意义和价值;同时,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它是学生形成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德育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逐步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换言之,德育要增强实效,必须回归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的德育,才能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3、德育载体创新:“网络化”

第一,拓宽德育的信息传输渠道,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或网页。通过网络上“论坛”、“电子信箱”、“热线服务”

等形式拓宽师生互动交流的领域,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二,建立掌握互联网技术的教育队伍,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组织力量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以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第三,加强网络内在约束机制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识别和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4、德育方法创新:“咨询化”

大众化阶段德育需要“咨询化”,这里的“咨询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德育应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咨询不应纯粹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手段和内容,其更高的目标应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将德育与心理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德育要借鉴心理咨询的观念和方法,采用“咨询型”的工作方式。由于心理咨询的观念、方式(如平等、尊重、共情、保密、协商等),比较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特点,德育如能借鉴心理咨询的观念和方式,必将有效地改变其引导现实苍白无力的局面。

5、德育形式创新:“环境化”

“环境化”主要是指从方法论的角度,强调以环境为载体,以环

境教育为手段,充分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渗透功能,关注点应当是德育与环境的统一性。具体地说:

一是要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心理环境的营造与运用,通过引导学生去体验、感知和反思,使德育成为一个双向交流、心理相融的过程,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与教育。

二是要美化校园的物质生态环境。通过将校园打造为和谐、优美、洁净、绿色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空间,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空间。三是要培育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德育方法的实施必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更多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寓教于环境熏陶中。德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文化、思想、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教育功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化,保持德育目标的方向性。防止在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可能存在的功利性、垄断性与冲突性的误区。

四是发挥立体环境的教育合力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当与家庭、社区、社会团体交互贯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实现德育的“全校化”,即强调全校教职工都以不同的途径参与德育过程,从教学、管理、服务等多层次中渗透思想教育。德育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着开展,是德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并且,在大众化时代德育全方位和多角度渗透的特点将越

来越强。

在大众化时代,德育决不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体”,而必须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式体系,本文提出的五个创新点,是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们可以创新之处,且这五个创新点在事实上是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实施新办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j],青年研究,2002,(1)

[3]黄建榕,刘社欣,冯小宁,德育新模式:德育环境化[j],教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