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赵清良

教育学术月刊2010.7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摘要: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缺失是一个重要论题。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子主要有政府、学校、企业与社会

舆论。在观念上、政治上、经济上与办学机制上进行宏观的调节与微观的操作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要策略。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民生

作者简介:赵清良,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近十几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虽整体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隐忧。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会提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个话题?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受到了冷落,即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广大学生(员)、家长、企业、政府、学校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或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矮”了一截。二是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在现代工农业日益发展、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职业教育理应得到更多的投入与关注,而事实上却没有多大变化。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即职业教育本身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潜力还有待大幅度地挖掘。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子

何为吸引力?是指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边来的力量。

[1]

具体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则是指职业教育能够把政府、学校、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或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以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政府

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上,政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理论上,政府不仅应在政策扶持、宏观指导、质量监督上对职业教育进行引导,而且应在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与集体主义精神。实践上,政府在资金投入、宏观指导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唯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强大的物质基础。如果各级各类政府对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上力度不大,只是希望学校与企业等社会力量筹办建设资金,甚或加之监督不力或把职业教育当作难缠的包袱,结果只能使得学生(员)支付高额的学杂费———学校以此作为办学资本的主

渠道之一。这样,学生(员)的负担必然加重,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而致使学校基本的实训及实习设备或场所短缺。最后的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跟不上,影响学生(员)就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在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的构成要素上,政府的作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学校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大量的投资的落脚点主要在于职业学校。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力量、日常管理等方面负有全责。如果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或定位不准,必然影响整个教育教学一盘棋;如果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与普通教育没有什么两样,且实习实训场地、设备不全,必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缺少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与实践历练的老师,必然使得实践性较强的职业教育沦为“纸上谈兵”的学术教育、理论教育、口头训练;如果日常管理死板,缺少年轻人喜爱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教学就必然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力量与日常管理等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系统考量、科学安排,方能行之有效。如果漫不经心,疏于管理,甚至只是一味地讲究“办学效益”,以赚钱为目的,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然低下,进而自毁声誉、自砸牌子,更主要的是伤害了广大学生(员)的切身利益,也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职业教育自身的生命力与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

3.企业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企业与学校瓜葛不大。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等,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考虑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就必然与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学校打交道。无论是自办学校,还是与其他职业学校“联姻”或与

85

教育学术月刊2010.7

教育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企业都离不开职业教育或教育科研部门。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企业着眼于长远,就必然对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进行投资,以再生产劳动力与科学技术,进而使得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除了资金投入外,企业也可向职教部门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师资力量等,以强化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更好地服务于自身和社会。如果缺少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在资金来源、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其吸引力也会随之弱化;反过来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及效益。如果企业放眼长远,充分考虑到自身发展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就必然关注职业教育或相关培训的重要性,并乐意佑助、扶持后者。

4.社会舆论

如果说上述3类影响因子是“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力量,社会舆论则可看作是影响职业教育的“软件”,无形而有力。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舆论主要有两类:一是传统观念,二是当下的择业取向。前者不外乎“学而优则仕”、职业有贵贱之类的一以贯之的职业观念的影响。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职业教育自然比不上传统的学术教育、升学教育——

—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这就必然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及生源质量。后者主要是指公务员、教师、医生、工程师、科研人员等在社会地位与薪酬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社会舆论也随之把这些行业或职业看作是体面的工作;相应地就会把学术教育、学科教育、升学教育看得高人一等。相形之下,技术工人、技术人员自然矮人一等,而与其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也随之矮人三分。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等具体的社会载体,社会舆论弥散其中,无形而有力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策略

1.在观念上,提高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其一,我们一定要破除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错误观念,确立劳动光荣,职业平等、职业无贵贱的思想认识。进而,在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上,我们不能人为地拔高前者、矮化后者。其二,我们一定要确立多元智力发展观,即智力的种类虽多种多样,但各类智力平等,智力无高下。就是说,学术教育、升学教育偏重的是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而职业教育偏重的是其他智力类型,诸如自然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等。一旦确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念与多元发展的智力理论,我们就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理性决策,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相应的职业教育观。

2.在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平等地对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在宏观指导、教育决策、评估监督上,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须“等量齐观”,冷落或歧视职业教育是没有道理的,甚至是违法的。同时,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官员要身体力行,在工资、待遇等方面不能人为地制造事业与企业、干部与职工之间的不平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在解决民生问题与国际竞争力方面越来越显示其独特的政治功能。在教育规划与发展蓝图中,我们须切实制定有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方略并加以切实践履,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以增强其吸引力。

3.在经济上,加大对职业院校投入的力度

即使是私立职业教育院校,政府也应加大扶持力度;或者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院校加强联系——

—既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又可填补职业教育院校资金缺口,获得“双赢”。在财政拨款上,不可人为地青睐普通教育而冷落或歧视职业教育,如我国高职院校获得的投入与普通高校获得的经费还有一定的差距。[2]否则,必将有意无意地误导人们在教育选择上偏向前者而疏远后者。同时,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不可倾向性地偏向“学生”,加重学生及其家长的经济负担。

4.在办学机制上,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

在运行机制、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方面,我们须要立足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系统的考量与周密的部署,不可照抄照搬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其一,在运行机制上,通过立法规范,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3]应突出校企合作的核心地位,使学生获取工作经验、态度、岗位技能等。[4]其二,在课时安排上,要兼容理论课的实效性与实践课的可操作性,跳出学术性课程“不切实际”的窠臼。其三,在师资力量上,要兼容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必要时可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其四,在课程开发上,要重视市场行情的调查与企业的建议及其他社会实践人士的看法,不断进行自主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吸引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上述4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既有宏观的调节又有微观的操作,既有外在的物质资助又有内在的精神支持,都是指向一个目标: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其中,政治应起主导作用。固然扩大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范围,增加教育投入,整合社会职教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教质量评价体系等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径。[5]但是,在当下的中国,这些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掌控和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343.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7.

[3]朱璋龙.高职教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08,(10).

[4]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6.

[5]李杰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探析[J].河南教育,2009,(12).

责任编辑:肖洪寿

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