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03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
“萌芽期”
30年代以来的
“探索期”
1 95 4 年以 歌剧 《 白 毛女》为标志的 “发展期”
一.萌芽期的歌剧创作
我国的歌剧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西学东渐”和“五四运动” 的影响下,诞生了对当时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中国歌剧的雏形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其他作品还有:沈秉廉的《名利网》、陈天鹤 的《皇帝的新衣服》等儿童歌剧,但这些作品在继承民族音乐以及社会影 响方面,都不如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的方式
继承戏曲传统 代表剧目有:《小二黑结 婚》、《红霞》、窦娥冤》 等。 P A R T 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 结构模式 以传统的借鉴西洋 大歌剧为参照系 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 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 系,创作新型歌舞剧
代表剧目有:《刘三姐》。
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
的《星光啊星光》(傅庚 辰、扈邑作曲);
中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主讲人:16音乐教育2班王君骋
CONTENTS





01 02
中国歌剧产生的背景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03
目 录
PART
01
歌剧的释义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 等。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为一体的、独具一 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
二.探索期的歌剧创作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 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PART
体裁方面: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 剧、正歌剧等。 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 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 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 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西方歌剧
产生于贵族阶层 中,迎合的是贵 族的欣赏口味。
使用大量的写实 性装置道具和布 景, 追求舞台效 果的豪华、绚丽 和逼真。
演员的演唱、乐 队的演奏和舞蹈 演员的伴舞三者 结合
包含重唱、合唱、 宣叙调、咏叹调 及交响乐队等
PART
02
中国歌剧产生的背景
中国歌剧的产生背景是以1919年“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新 音乐运动为歌剧在中国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因此中国歌剧始于“五四” 以后,随着“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国歌剧史第一个高潮——《白毛女》
1915年,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白毛女》诞生。 《白毛女》的创作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广泛的吸 收中国多种戏曲的音乐素材,比如甩腔、悲腔的运用, 戏曲板腔体的运用,更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大大
PART
的丰富了音乐织体,促进矛盾的激发,使音乐更具有表
现力。《白毛女》诞生对中国歌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中国歌剧的道路开创了新格局,使中国民族歌剧进入
代表作有《王贵与来自百度文库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 歌》(罗宗贤作曲)、《望
以《白毛女》创作 经验为参照系 代表作有《洪湖赤卫队》 和《江姐》。
夫云》(郑律成作曲)。
结语
从黎锦晖创作的首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中国先辈音乐家用 几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洋歌剧几百年的历程,这 是一个伟大的创举。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多 元化的发展模式,极大推进了歌剧事业的发展。 中国歌剧的创作精神及歌剧《白毛女》的成功 经验表明,只要坚持“立足根本、开拓创新” 的基本原则,中国歌剧事业大有可为。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点
题 材 内 容
选择适合少儿理解的题材, 贴近儿童生活又富有童趣。
音乐风格
创作技法
运用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S O
W T
采用民间风味的音乐素材,口语 化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活 泼生动的舞姿。
歌舞音乐
用音乐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并赋予音乐一定的戏剧性.
“探索期”
30年代前后,一些作曲家又开始对成人歌舞剧 及舞台剧、活报剧等小型歌剧创作进行探索。 他们主要将音乐创作与简单的戏剧情节加以结 合。如由田汉编剧、聂耳作曲的反映上海码头
工人抗日斗争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这种
“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 的歌剧形式。
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随着我国专业音乐创 作队伍的不断发展,一些作曲家进一步对创作 歌剧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一是基本按照西方大歌 剧的模式来创作,如1938年洗星海创作的歌剧 《军民进行曲》,1942年陈定编剧、黄源洛作 曲的《秋子》等。二是以中国传统戏曲为基础、 吸收西洋作曲技术并采取中西混合乐队作为伴 奏的实验性作品。
中国歌剧的一些片段
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京剧《智取威虎山》
中国秧歌剧《兄妹开荒》
浅析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不同
产生社会阶层 舞台艺术表现 虚拟为核心,写意 性极强, 舞台上 只需要极其少量 的道具。 表演特征 演唱形式
中国京剧
产生于民间,具 有浓郁的民间文 化的特色
行腔韵味和氛围 的烘托,具有约 “唱念做打”四 定俗成的套路、 个组成部分 表现手段,情节 处理也比较程式 化、系统化。
谢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INVESTMENT RETURN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 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 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 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 「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 中较成功的实践。 1925年,侨居中国的俄国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曾 根据中国广为流传的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和民间戏曲音调 创作了歌剧《观音》。这部歌剧的音乐和唱腔是按照西 洋歌剧的形式进行结构的,而演员的服装则是中国的传 统戏装,此剧在北京上演后,他又将其带到美国波特兰 演出,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此剧较多地借鉴了西洋歌剧 的创作模式,可以说,它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 的最早探索。
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发展期的歌剧创作
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蓝花花》、 《刘胡兰》、《赤叶河》等大型歌剧作品。 它们注重了中国语言的特色,并吸收了戏曲 的念白的长处,写出了民族特色的宣叙调。 这个时期的歌剧特点和演唱主要致力于学习 传统戏曲来创作和演唱新歌剧。这些新歌剧 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歌剧事业 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 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