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要:教育政策评估与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政策执行构成完整的教育政策过程。教育政策评估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有助于推动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我国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构建起既符合国际通行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
教育政策评估是教育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估活动,人们能够判断某一教育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政策的延续、革新或终结;同时,还能够对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为以后的政策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因而,教育政策评估也是促进教育政策科学化的关键一环。由于教育政策研究在我国刚刚兴起,教育政策评估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改进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
一、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
教育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政策问题专家彼得森(P.Z.Peterson)认为教育政策研究与其他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相比并不需要特殊的概念或特殊的方法。因而,我们对于教育政策评估内涵的理解可以建立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之上。
所谓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作如下界定:所谓教育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教育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
一种政治行为,通过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为政策的转变、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它是一种对教育政策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的社会科学活动。
为了便于研究,结合教育政策运行过程的程序,我们可以将教育政策评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预评估、执行评估、后果评估。预评估是指政策执行之前的方案评估,旨在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后果预测分析;执行评估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估,旨在检视执行过程是否按原定政策方案进行,如果继续执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后果评估则是对政策执行后的产出和影响进行的评估,包括政策效益评估、效率评估和影响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政策评估中,教育政策评估涉及到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是否正确,政策目标是否恰当,政策方案是否可行,政策方案是否不折不扣地得到实施,政策执行资源是否充足,政策执行机构是否健全,政策效果是否明显,政策效益和效率是否达到满意程度,政策影响是否较好等方面,因而教育政策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受到教育内部和外部诸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教育政策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应该与考察教育政策的全过程结合起来。
二、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以色列学者内伏认为,一次完整的评估应包含下面10个方面的内容:评估的定义,评估的功能,评估的对象,应该调查的变量,应该使用的准则,评估的听取人,评估的过程,调查的方法,评估者的特征,判断评估的价值和优缺点的标准。以此为线索,在上述教育政策评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将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在教育政策问题认定和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教育政策的目标由模糊逐渐清晰,教育政策的预评估中就包括对教育政策目标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审查。然而,教育政策的问题认定和制定本身就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教育本身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教育政策目标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难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完全明确。随着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演进,政策目标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
整。此外,一般而言,教育政策涉及面广,要使一项政策获得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加以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要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因而,政策目标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散、不明确的情况。教育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给政策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受到质疑,教育政策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难以得到保证。
2.政策评估的方法亟待改进
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前后对比法、对象评定法、专家判断法和自我评定法。前后对比法为评估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对象评定法扩大了政策评估的范围,专家判断法提高了评估活动的客观性,自我评定法使得政策评估活动经常化。然而,各种评估方法也各有不足。在我国,有些地区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把评估作为炫耀工作绩效的手段,无论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政策评估的结果总是“成果辉煌,政绩卓著”。对象评定法由于参与评估的政策对象可能不完全了解政策对自己的影响,而从当下获得的积极利益或自我利益受损来判断政策的好坏,使政策评估与客观实际之间产生一定的分离。专家判断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中国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特点对专家判断法的客观性、准确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自评法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政策执行人员参与政策过程,政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声誉和工作,因而不免会出现文过饰非、隐恶扬善的情况。这些问题有些是评估方法本身的问题,有些则是带有本土色彩的问题,总之,评估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3.政策行动和环境改变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我们在评估一项教育政策时,总希望能在政策行动与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间建立一种因果关系,即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会受到政策行动的影响。但是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往往受到教育政策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某种情况下更多地受制于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而非教育政策,在实际的政策运行过程中,教育政策往往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4.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教育政策行动的效果往往是多重的,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