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剂量学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组织的受照容积超过 10%即可产生明显的肺损 伤。 常规分割 2Gy/次时, 肺在受照射体积为 1/3、2/3、 3/3 时的 TD5分别为 45Gy、30Gy 和 17.5Gy 照射野≥180cm2, 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 15.3%, 照射 野<180cm2时为 5.7%。
总剂量低于 20Gy 很少发生 RIP, 而 60Gy 几乎均有 不同程度的 RIP 出现。
放射性肺炎限制了临床使用更高、更 有效的照射剂量以及联用其他方法治 疗肿瘤,并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生存期,严重的放射性肺炎甚 至可危及生命。
如何尽量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是目 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
放射性肺炎发生机制
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一般认为与活性氧自由 基和体内细胞因子的产生、表达及信号传导有关。 尚没有被完全认识, 目前大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两 种学说: ①经典传统的组织学改变学说—肺泡上皮、血管 内皮损伤学说 ②分子生物学机制。
其他因素
年老体迈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 肿、心脏病患者、既往化疗者、既往放疗 史,同步放化疗者增加了肺放射性损伤的 危险性。
女性 RIP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认为女性肺体积相对较小, 同样的照射野更 容易发生 RIP。
既往化疗者、同步放化疗者发生放射性肺 炎的风险分别提高2.9倍及2.7倍。 而既往曾行放疗治疗的再次行胸部放疗后 发生放射 性肺炎,其风险是既往未行放疗 患者的6.9倍。
临床表现
早期有气促、干咳、咯痰、发热和胸部不 适,以后可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和干咳加重,或 合并感染及心功能不全出现肺心病的症状 和体征。
放射性肺纤维化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呼 吸困难,通常在1~2年时达到稳定。
诊断标准
按美国放射肿瘤学协作组RTOG放射性肺损伤 标准评价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其影像学诊断标准包括: 1、有胸部放疗病史;
两次照射间隔时间
两次照射间隔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肺的放 射性损伤。 间隔时间太短, 第一次照射产生的肺组织修 复不完善, 则肺放射性损伤加重。 肺的半修复时间 T1/2为 30分钟至数小时。 COX 等观察到肺癌超分割放疗中,两次照射 时间应根据 T1/2尽可能延长, 其正常组织 SLD 的修复时间大于 6 小时。而只要总照 射剂量和分割剂量不变, 总疗程延长或缩短 并不影响放射性肺损伤。
临床上NSCLC 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 中, 常采用V20作为评价治疗计划的参 数: V20<25%时, 一般认为治疗计划可以接 受; V20为 25%~35%时, 需要对治疗计划进 行修改使 V20降低; V20>35%, 则应放弃所设 计的治疗计划。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V20≤30%作为 治疗计划的评价标准。
肺平均受量>8.5 Gy患 者 发 生 放 射 性 肺 炎 风 险 是≤8.5G y患者的约3.8倍。
研究显示:
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平均 V20, V30, 和 V40 分别为42.0%、38.0%、31.0%(n=2); 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平均 V20、V30、 V40值分别为 23.5%、21.0%、17.2%
目前V20评价治疗计划、预测 RIP发生率已 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研究表明当 V20 分别为<22%、22%~30%、 31%~40%及>40%时, 2 年 RIP 发生率分别 为 0、7%、13%及 36%。
因放射性肺炎死亡的患者 V20均≥35%, 发生 3级以上放射性肺炎的患者 V20均≥32% 学者推荐为避免发生重度放射性肺炎, V20 应<25%
预防与治疗
目前认为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最常用而有效的方 法主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 辅以吸氧、 平喘、止咳等对症治疗。症状明显者需要配合大 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激 素剂量宜大, 时间宜长。 应该指出的是, 放射性肺炎是一种淋巴细胞性肺泡 炎, 其病因不是细菌感染, 在没有感染时抗生素仅 仅是预防用药, 合并感染时应依药敏结果选择抗生 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并抗生素虽可暂时缓解症状, 部分抑制肺损伤的发展, 但其副作用较大, 易致二 重感染、菌群失调、免疫抑制等, 不宜作预防给药 或长期使用。
2、在X线片或CT上出现与放射野基本一致的 肺部病变,可见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的模糊阴 影,CT片可见磨玻璃状或云雾状阴影,典型者 呈“直的边缘效应”或“十字征”,可伴有胸膜 反应或少量胸腔积液; 3、肺部病变在抗生素治疗1周后不消失或将永 久性存在。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照射面(体)积、总剂量
肺是“并联器官”, 由许多相互平行的功能 单位组成。如果其中一部分功能单位遭到 破坏, 其它功能单位不受影响。放射性肺损 伤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超过肺放射性耐受量 (阈值)的肺体积大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全肺照射时, 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阈值很低, 约为 6~8Gy, 但部分肺组织受到照射时, 放 射性肺损伤的阈值一般为 20~30Gy。
使用放射防护剂
研究表明, 氨磷汀对肺的放射性损伤有保护 作用。 它可使照射后血浆 TG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β水平显著降低。
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评估需接受胸部放疗 患者所具有的相关高危因素,预测可能发 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 对于必须接受胸部放疗的患者,需要严谨 的制定放疗计划,严格控制危及器官放射 剂量,尽量减少放射性肺炎尤其是严重的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放射性肺炎研究 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蔡园园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 疗或同步放化疗后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 毒性之一,其发生率国内外文献报道不 一,14.6%~37.2%, 放射学 改变的发生率则高达 15%~100%。 多发生在放疗结束后6个月之内,其对 肺实质的损伤较为严重, 最终发展为放射 性肺纤维化。
2、分子生物学机制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TGF-B与放射性肺纤 维化发生和形成关系最密切,可以作为放射 性肺损伤的危险预测因子,被普遍认为是放 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 照射后肺 TGF-β的表达明显增强, 发生 RIP 的患者血浆TGF-β含量在放疗结束时持续升 高。 放射治疗期间血浆中 TGF-β水平的高低反 映了放射性肺损伤发生风险的高低。
合并化疗的 RIP 发生率为 10%~20%
主要的药物有博莱霉素、吉西他滨、紫杉 醇等。
预防与治疗
由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疗效也不甚理想, 重在预防。 主要措施是减少对正常肺组织的放射剂量; 尽可能缩小照射面( 体) 积; 避免放、化疗同 时进行; 治疗慢性疾患。对临床无症状的轻 症 RIP 患者, 可不予以特殊的处理。
研究表明当肺V30为17. 7%时,放射性肺炎的 发生率为6%,当肺V30为17. 8% -24. 5%时,其 发生率则高达24%, 故肺V30应控制在18%以 下。
全肺平均剂量(MLD) 与放射性肺炎呈显著 正相关。 Hernando研究MLD 在<10Gy、10Gy~20Gy、 20Gy~30Gy 及>30Gy 时, RIP 发生率分别为 10%、16%、27%及 44%。 Graham MLD 在<10Gy、10~20Gy、 21Gy~30Gy及>30Gy 时, RIP (≥2 级) 的发生 率分别为 0、9%、24%及 25%。
2、分子生物学机制
细胞因子媒介的多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始 并维持放射性肺损伤的过程。 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细 胞因子,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调 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转化生长因子-B(TGFB)、介导炎性反应为主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A)、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小板源性 生长因子(PDGF)等。
分次剂量大小
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小剂量照射两者的 放射生物效应是不同的, 后者的放射耐受 性明显高于前者。 如全肺单次照射, 安全剂量为 7Gy, TD5是 8.2Gy, TD50为 9.3Gy, 而在分割剂量为 1.5Gy~2.0Gy的全肺照射时, 其 TD5为 26.5Gy, TD50为 30.5Gy
照射部位
肺底部放射性损伤比肺上部更常见, 肺下部
平均受量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高于肺上 部平均受量的价值。
肺门、纵隔区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概率大, 有报道肺门合并纵隔照射, 约 15%的病例出 现放射性肺炎症状, 这可能由于放疗使肺门、 纵隔内淋巴管狭窄或闭塞, 引起肺部淋巴循 环障碍所致。
多个剂量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危 险性增加相关,包括肺平均受量及接受一定 剂量的体积的百分比。
肺平均受量>8.5Gy者或增加1Gy 时,V20每增加1%时、V30每增加 1%时或V40每增加1%时均是放射性 肺炎发生率显著升高的相关因素。
肺平均受量每增加1Gy,则放射性 肺炎发生的风险增加16.2%。
分次剂量大小
国内蒋国梁曾报道当照射剂量 59.4Gy, 每次 1.8Gy, 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 17%, 后期放 射性肺纤维化为 0, 而当照射剂量 60Gy, 每 次 2.0Gy, 分割剂量仅提高了0.2Gy, 上述损伤 分别升至 34%和 9%。
可见每次分割照射剂量越小, 肺的损害越少, 耐受量越高。
肺的 NTCP 和放射性肺炎
NTCP 是在放疗剂量- 反应关系基础上 设定的剂量学参数, 是指正常组织接受 一定体积- 剂量照射后发生并发症的概 率。
在 NSCLC 3- DCRT 计划中, 根据 DVH 计算 出的肺 NTCP 值, 从生物效应分布的角度进 行 NSCLC 放疗方案的评估和比较, 不仅能 预测正常肺组织的放射生物效应, 也可以在 给予相同处方剂量的前提下比较不同放疗 计划的优劣。 将双肺作为一个器官时, NTCP值≥12.0%组 放射性肺炎发生 率 为 29.0%, NTCP值 <12.0%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 0。
1、肺泡上皮、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RIP 主要的靶细胞为肺泡Ⅱ型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后会最早发生生物 学特性的改变, 从而影响对Ⅰ 型肺泡上皮细 胞的修复, 导致不可逆肺纤维化。 放射性肺炎以及由炎症因子介导的急性自 发性免疫样反应, 是一种淋巴细胞性肺泡炎。 这就是为何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 而 用 糖皮质激素 治疗有的原因。
V20的大小不仅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低 相关,而且与放射性肺炎的严重程度明显相 关。V20<20%时,无放射性肺炎发;22%~31% 时,8%的患者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无3级以上 的放射性肺炎; ﹥32%时发生3级以上的放射 性肺炎;>40%时23%出现3~5级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肺V30的关系:
而放疗靶区以肺野为主的患者其放射性 肺炎发生风险是靶区以纵隔为主患者的 3倍。 肺癌与食管癌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 概率分别为26.9%与13.2% ,肺癌患者风险明显更高
放疗技术
平行野照射较切线野照射或成角野照射, 连 续放疗较分段治疗更易于产生 RIP。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胸部放疗中的应用, 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 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 发生。 于金明等报道使用大分割立体三维适形放 疗治疗局部晚期 NSCLC,显示大分割较常规 分割放疗肺后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