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象数易学研究_第一辑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三十二期)读《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
胡自逢
一、前 言
拜读《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后,不禁油然兴感。

值此季世,邪说暴行交炽助长,正统学术式微,引致人心陷溺,世风日下之时,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诸先进在刘大钧教授倡导之下,研精覃思,昌明易学,盖深知《周易》为领导一切知识、学问之学术。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我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数千年兴亡丧乱而能巍然卓立者在此。

诸先进群策协力,宣导《易》学,一本士君子立己、立人之学术良知,孜孜不息以达致“淑世明道”之宗旨,个人实衷心钦服之至。

近阅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诺钦斯基(波兰人)新著《失控二十一世纪前夜的全球骚动》一书,他呼吁人们在冷战结束后保持冷静,指出本世纪核武器正在全球扩散,各种宗教、种族和文明之间的传统仇恨正在蔓延,穷国富国之间的鸿沟在加深,而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快速的工业化,正在种下新的冲突的种子,比将要结束的悲剧世纪中的一切战争和罪恶更为血腥。

他在此书中对德国、日本和中国多所描述,并相信这三个国家将来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的有力对手。

布氏关怀世局、人类,直是恫 在躬,悲悯情怀溢于言表,因之我们如何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如何令我们这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培育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特别是易学界同仁责无旁贷的任务,此亦是对易学未来的应有关怀。

我常想,综核人类思想文化尚未有某一学术于宇宙人生含无既善意之关注者,而《周易》则实有之以能开发中华民族刚健中正之精神,兼孕含弘载物之器量,完成士人继往开来扶植社会之使命。

常念一切学问基于人道而产生,亦缘人道而发展,此所以易学安居中华文化主导地位,有导正人类思想行为向正途发展之取向,永为人类开拓悠久无疆之休,舍易学其孰能与于此!
二、释象数
(一)象
《周易系辞上》第六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上,十二章语同)
是“象”者,以之形容天下隐微难见之理,各如其物宜以告知人也,用卦爻以表示象。

《系·下》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

按上段言卦所以表示象,卦爻辞则因卦象而系属,观象之“观”与《观卦·彖传》“中正以观天下”句之“观”同,有表示之义,而吉凶悔吝以表失得、忧虞之象、刚柔(阴阳)即见昼夜之象,均有卦爻得知,即是说吾人观卦可以知象,玩辞可以明吉凶祸福,又知“象”即在卦爻之中。

《系传下》第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以象告(下·九)。

作《易》者,立象以尽意,《系传上》十二: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由上知“象”可以尽意,辞又足以尽言,乾坤成列而易道易理即在其中。

特举乾坤者,以乾坤为《易》之门户(《系·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万物之大父母,乾坤二卦立,而易道由此而衍进无穷,因为乾坤易简之理至大。

《系·下》第一: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 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象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圣人之情见乎辞。

上明言爻效乾坤易简之德,“象”象乾坤易简之理,故《上系》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万物资始),坤作成物(万物资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韩注:成位,况立象也)乎其中矣。


上段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象足以表明天下之理,故曰成位乎其中,是“象”籍卦符以呈显天下事物之理,所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其用可谓大矣。

至于人事之取象《礼记·乡饮酒义》云:
宾主,象天地也,介 ,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至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由上知人事之兴作,皆有所取象,《周易》卦爻之取象于万有,自亦宜然,六十四卦之大象传,皆上句取象于天道,下句配之以人事是也。

同篇又曰:
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 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按易准天地而作,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故能范围天地之化,曲成万物之象。

(二)数
《说文三下· 餐部》:
数,计也,夕餐娄声。

计算事物多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自然之序数,故《汉书律历志第一》曰: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上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数,通常用以数事物,曰“顺性命之理”,则通乎《易》数矣。

《周易》言数有三目:
1.天地之数
《系传上》第十: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大衍之数
《上系》第八: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3.九六之数
按大衍之数,所以揲蓍布卦,九六之数,为阴阳爻分别之名称,而天地之数,所以行变化而行鬼神,直涉及宇宙创化之功能,宜予深玩。

三、象数合一
象数一词之来源。

《左僖十五年传》:
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
杜注:
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

《正义》:
卜之用龟,灼以出兆,是龟以金,木、水、火、土之象而告人,筮之用蓍,揲以为卦,是蓍以阴阳蓍策之数而告人也。

案左氏“物生而后有象”所谓“见乃谓之象”(上传第十)也,象而后有滋(益多),滋而后有数,则是象先数后矣,象与数之关系重为密切。

《礼记·乐记》:
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郑注:生气,阴阳气也……百度得数而有常……
按礼乐之作,取象天地。

《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又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天有五行,四时、十二月(《礼运篇》),为自然之度数,于人事,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
尺,士三尺”此所谓度数也,本此,则尊卑上下,各有等差,以定其秩,而安其分,使上不自懈,下不逾节,此数之所以维系礼制也,故记曰:“百度得数而有常”,然则“数”亦为治之具,与礼乐刑政相辅而行者也。

亦可知象中有数,数中有象,二者密不可分。

故王夫之曰:“天下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数,既有象,则得一之,二之而数(上声)之矣,既有数,则得以奇之偶之而像之矣,是故象数相倚,象生数,数亦生象,象生数,有象而数(上声)之以为“数”,数生象,有数者,遂成乎其为象矣”(见《尚书引义·洪范一》),夫之明象数相生,其言甚辨,而象数合一之义,尤为明晰。

四、象、数、理一体
《系上传》第十一: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表现于外者曰“象”,太极可证之于数字者,曰“数”,但象数均包含于理中,明其理,则象数自解,由象数可以证之《易》理,故理。

象数是一个(整体),兹就太极与阴阳之理而言,太极为宇宙之绝对本体,宇宙万有,均为此一本体之作用,两仪者一阴一阳之谓,阴止承顺,阳主创造,二者密不可分,共同作用于时空,相反相成,是生万有,太极实为每一事物之最高理则,用以释形而上下之关系,或一与多之关系,太极为实理,统万物而为一,同时一物各具一太极,即各具天地赋于的生生之理。

因之《周易》内容,象数理三者并重,象是现象,数是数学,义是义理,宇宙间有象即有数,有象有数即有理,三者相因相互为用,为一整体,足以概括《周易》之全部。

象以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代表宇宙万象,万数生存、发展、变化之历程及其原理,宇宙间事物。

浑溶于象数理三者之中,相因相及如日月星辰,象也(在天成象)。

一星,五星,七星,多星,数也。

语其理,则星体之组合,大小、距离、速度各异,而卫星、行星、恒星相与运行不息之天体系统,相互关连运转,由向心力与离心力,维持其循轨之律动,调整恰当,相互影响,相与依存而秩序井然,以维持宇宙永恒之大生命及其与人类之直接关系,推而至于无穷之事理,诚巧历所不及知,固不可穷诘,知象数理三者之为一整体,不可或诬。

五、象数创生万有
《易》由卦爻、系辞、十翼三者组合而成,《易》之基本为卦爻(符记)即是“象”,其所取象者,广大悉备,万有之本原,物理、人事之律则,寓其中,故八卦、六十四卦以体现宇宙人生,而后万有之实,有象可循,有则可法,有理可述,将天下一切人物及其动静行止,纳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而条理井然,所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者在此,恒、咸、萃三卦《彖传》皆有“而天地万物之情(实际状况)可见矣”,一句可证。

《易》象足以概括万有之情而毫无遗义,《易》象之用诚大矣!至于“数”,宇宙创化之原理,悉在乎“数”。

《上系》第八“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两句指明“数”为宇宙创化之原理及其功能。

“成变化,行鬼神”。

鬼神者,造化之迹(《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句,朱注: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易》言“阴阳消息”,实即宇宙运动变化之学术,
《易传》于此揭示“数”之大用,与西方哲人以“数”开辟宇宙之论,不谋而合,兹引述希腊毕达哥拉学派宇宙开辟论之大略如次:
在希腊早期哲学史中有所谓毕达哥拉学派(Pythago rean s)以数之理倡导于世,其创始元祖曰毕达哥拉士(Pythago ras),简称毕达哥拉,西元前世纪人(582~500BC),毕氏生于爱琴海之萨摩士岛(Sam o s),博学多能,自号为爱智者(Ph ilo sop ho s)。

毕达哥拉学派网罗当时学术,若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医学诸科,
思精研,考校所及,殆偏于人类学术知识之全部,顾其旨趣所归,终在于“数”的理论(N um ber-theo ry)。

盖其 思天人之故,洞瞩两间之秘,以谓形式及关系,实为构成宇宙万物之基因,于其中见度量焉,秩序焉,比例焉,遇合同异焉,咸皆可以数目(N um ber)说明之者也,使宇宙间无数目之一物,则所云关系,同异秩序,律法诸事,无自而生,易言之,即天地万物无自而生,故“数”为宇宙万物成立之大本。

……而毕达哥拉学派玄学思想则植根于数学,一言以蔽之,则构成宇宙万物基本之各种数理关系,在其形学(几何)也,如其在天文学、音乐学也,凡诸律法所陈,皆本于“数”(N um ber),故“数”为宇宙之大原,万物则“数”之有形表现。

一物即一数也,学术之最终鹄的在求得与所代表之事物价值相等之数也,故无穷之数序也,其本皆出于单一(U n ity)。

若“数”为万物之原,则单一乃宇宙之原也,毕氏学派立说,析单一为二,一曰单一(U n ity),为两间,一切数目系(即一切物理系)之所从出,凡诸数目表象,物类实体,无不含包于是。

言单一而天地立,万物见,众象万汇在其中矣,是为“绝对的单一”。

不受限制,乃诸原体之原体(he m onas m onad of m onads)众神之主(God of Gods),而宇宙万物之大本也;二曰元一。

one(un),谓数目系之元始与二也,三也,以至于无穷之多数也。

p hetho s为对待,其结果则蒙二若三,若其他多数之制限,此为相对之单一,被创立之原体也。

(《希腊毕达哥拉学派之数理哲学》吴康著。

)
读上段,令人大为惊讶,该学派明白指出:第一,“数”为宇宙之大原,万物则数之有形表现。

第二,无穷之数序其本皆出于单一(相类于《易》之太极)。

第三,若数为万物之原,则单一乃宇宙之原也,该学派所云之单一,即《易》之太极也,此则与我《系传》所云“成变化,行鬼神”之“数”,其功化价值,先后同揆,中外一致,是中圣、西圣其心同,其理同,此外吾华载籍言数者尚有:
1.《史记·天官书》第五: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索隐》谓三辰五星),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案《汉书天文志第六》言天运与《史记》同)
又曰:
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

……此五者,天之感动(按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之类,实即天人之感应),为天数者必通三五,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

按天地运行(今指天体群星之运转)有其大数,攸关天人之际,又曰为国者当知“天数”以其可察时变也。

2.《国语·越语下》:
范蠡曰: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注:无过天道之所至,穷其数而止也),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注:皇皇,明也,常象也)。

按上段盖谓天道有“数”,用兵当以数定行止,又言日月为象,日有食晦,月有盈亏之象也。

3.《东坡志林》卷十:
至和二年,成都人有费孝先者,始来眉山(东坡原籍)云,近往都城山访老人村,坏其一竹床,孝先谢不敏,且欲偿其直,老人笑曰:子视其下字云:此床以某年月日造,至某年月日为费孝先所坏,成坏自有“数”。

子何以偿为?孝先知其异,乃留师事之,老人授以易轨革卦影之数,前此未有人知此学者。

……聊复托之,使后人知卦影之所自也。

又《东坡志林》卷一东坡曰:
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田以足 粥耳,而所至访问,终不可得,岂吾道方艰难,无适而可耶(言命蹇)?抑人生自有定分(定数)虽一饱,亦如功名富贵,不可轻得也。

按《志林》前段指出“成坏有数”,由卦影得之。

后段东坡则云:“人生自有定分”(数),如功名富贵,以至一饱皆是,后段本为前段之注释,编者分类,置于卷一耳,东坡所言之“数”有“定数”之义,《史》、《汉》所指之数名“天数”、“大数”,此“数”或相关或同义,暂不分疏,检《周书·洪范篇》曰:“上天阴贜下民”。

孔传:“贜,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

此云默冥中似有安排,是即“定数”,今亦不可遂指为迷信、或诬妄,儒家至重视“命”字,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篇》)又曰:“君子居易以俟命”。

(《礼记·中庸》)又曰:“君子行法以俟命”。

(《孟子·尽心篇》)此二句,为儒学较重要立身之守则,《易传》则曰:“乐天知命故不忧”,《上传》第四)数处之“命”,似皆与《易》数之“数”有关也。

六、结 语
《易》中自有象数,一奇二偶演为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即象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六十四卦,人文演进之历程已寓乎其中。

《周礼春官疏》:“卦之言挂也,挂万象于上”,六十四卦将宇宙发展过程中所有之现象归纳为六十四类,并据以确立六十四种最高法则(理),张尔歧曰:
天下之理,一而已矣,而致用则万,于是乎卦以象之,爻以效之,统于六十四,析之为三百八十四爻,天下之人皆在其中,天下之物皆在其中,天下人物之成败盈亏以至于一动一息,其数不可胜举矣,而举不出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者。

谓其已具天下人物一切动静之影似也。

(《周易说略序》)
是则理象数三者,不可任缺其一,王辅嗣易注名为廓清象数,然于《复卦·彖传》“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二句下注曰“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正义》指出王注“亦用《易纬》六日七分,同康成之说,但于文省略不复具言。

”直谓辅嗣此二句下仍用象数以解《易》,明象数之不可一时或无也,故孙盛斥王曰:
《易》之为书,穷神知化,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世之注解,殆皆妄也!况弼以附会之辞,而欲笼玄旨者乎?故其叙浮义,则丽辞溢目,造阴阳则妙赜无间,至于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五气相推,弼皆摒落,多所不关,虽有可观者焉,恐将泥
乎大道。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八《钟会传》末注引》)
按孙氏直斥王注扫除象数之非,以其“泥夫大道(易理)。

”二千年来治《易》名家莫不循象数、义理、图书三途径,义理自象数中出,由象数而生,《汉书·天文志》第六曰: 斗为帝居,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史记·天官书》同)。

按斗为北斗,亦曰“北辰”,《论语·为政》“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止此七句,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其原理法则莫不备具,然而北斗,象也,阴阳四时、五行含理至富,义理固在象数之中,信然,至于图书,为象数之大宗。

象数、义理、图书,虽治《易》之三要,而象数固为其主流,不可或疑,然以象数说《易》必本于卦爻,《易》在卦爻之中,舍卦爻不足以言象,两汉以下,每于象外生象,以意钩取,穿凿入微,妄生枝叶,则固吾人所不取。

《易》固有象数非此等妄说捏造之比。

本文直抒浅见,其有疏略谬误,幸大雅宏达有以教正。

作者: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林忠军
永康市周易文化研究会成立
浙江省永康市周易文化研究会于1997年3月10日召开
成立大会。

该会是经永康市民政局注册登记、隶属市文联的
群众团体,来自外地的一批易学专家和本市易学爱好者参加
了成立大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振挺担任该会名誉会长,
费国 任会长。

该会成立后将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易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致力于周易的普及和提高,使之为永
康市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毕群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