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
【篇一: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留学热潮】
中国近代早期的留学运动
郑师渠总主编,史革新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晴卷),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p416-418:
洋务运动期间,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官僚除了开办一批洋务
学堂外,还办理留学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中国近代的留学
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这项建议的是容闳。
容闳曾于1846年赴美读书,。
1854年,他成为第一个取得优异的
成绩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学者。
回国以后,容闳产生了选派留美
学生的教育计划和愿望。
1862年,他由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
这时,容闳和上海道丁日昌相契,并于丁日昌商议“教育计划”,后因故搁置。
1870年6月“天津教案”发生,容闳协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教案,并向曾国藩呈报“教育计划”。
1871年9月曾
国藩、李鸿章等在容闳所拟“教育计划”的基础上奏《选派幼童赴美
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12款,规定
在“上海设局经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洋等事”,选送幼童,每年30名,
4年计120名,15年后每年回国30名。
经清政府批准,命候补知府刘翰清总理上海局(又称上海西学局,即幼童留美预备学校)事宜,并在沿海各地挑选聪颖幼童。
从1872年起的四年内,容闳等先后率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81年,清政府担心留学生西化,遂改革留学政策。
在美国的120
名留学幼童,处早已撤回、病故,以及不愿回国的26人外,其余的94人分三批撤召回国。
留学幼童的学业半途而废,原尚可观的留学
教育就此夭折,。
这件事,确实是对腐败清王朝的一种嘲弄。
这批学业未竟的留学生在美国期间,接触、学习了许多西方文化,
对推动中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并涌现出像詹天佑、唐绍仪、
梁敦彦等杰出人物。
初步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后来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
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外交
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
中海军将领14人。
(李喜所:《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
《南开史学》,1984年第1期。
)总之,除少数早亡,埋没故里者
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洋务派官僚在派遣留美
幼童之后,还奏请留学英、法、德等欧洲诸国的留学生。
从1877年
至1897年的20年间,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奏请下,福建船政学
堂先后选派出四批学生赴欧留学。
洋务派官僚派遣的留欧学生,在1879年以后陆续学成回国,对近代中国社会起了重大的影响。
其中,有的成了中国海军的主要骨干,有的致力于海军教育事业,有的成
了近代中国的实业人才。
其代表人物为刘步蟾、萨镇冰、邓世昌、
严复、马建忠、魏瀚等。
(李喜所:《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
)
总之,洋务派兴办留学教育,从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出洋留学,这
是一种明智而有远见的举动。
其留学教育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大
多数留学生也是不负众望的,学成归国后,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和
造船工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在20世纪初出现的留学热潮
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掀起的。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的腐败、落后,这些留欧学生未能充分地
施展其才
能,还有一部分留欧学生“皆散处无事”,“或被外国聘往办事”,在
各国领事馆以及洋行充当翻译,出现了“我才弃为彼用,我用转需彼才”的怪现象。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留学大潮
作者/李喜所
我国比较正规意义上的留学教育仅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
却涌现了三次颇有影响的留学大潮。
第一次留学潮出现于20世纪初年,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直接为辛亥革
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舆论的保证。
第二次留学潮涌现在五四运动之后,是中华民族又一次民族觉醒推动的结果,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
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第三次留学潮则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
出现,是改革开放即中华民族第三次民族觉醒的产物,也是改革开
放的硕果,为中国人真正走向世界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思想
的保证,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战略之所以大踏步迈进,留学生是
重要支柱之一。
三次留学潮伴随着三次民族觉醒和三次大的社会变革,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历史伟人。
其中孙中山、邓小平本身就是留学生。
三次留学潮几乎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相始终,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伴随。
如果将三次留学潮加以比较,有
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第三次留学潮规模空前,影响巨大,史无前例,非前两次留学潮所能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众所周知,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是容闳博士。
1847年,19岁
的容闳经过98天的海上颠簸来到了纽约,后往耶鲁大学留学。
1854
年毕业后,为了说服清政府向美国派留学生,他放弃在美国可以从
事优越工作的机会,返回中国。
经过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帮助下,于1872年到1875年率领120名10~15岁的幼
童到美国留学。
按照容闳的设想,中国如果每年都向国外派遣数量可观的留学生,
坚持100年,则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就可以解决,
古老的旧中国就可以慢慢变为美国那样强盛的新中国。
但是,坚持
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对待人才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利其统治。
当留美
幼童开始出现“西化”倾向的时候,就不计成本毫不犹豫地于1881年
将幼童中途撤回,不但容闳百年派遣留学生的远大理想化作泡影,
连最初确定的幼童留美15年的计划也未能实现。
这些幼童归国后几乎被看作“政治犯”,不予重用。
詹天佑等留美幼
童后来
的辉煌成果完全是他们自我奋斗的结果。
可见,洋务运动时期虽然
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清政府在派留美幼童的同时,还往欧洲派
遣了80多名留学生,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在
广大民众乃至知识界,留学生也不被看重。
留美幼童在招生时就曾
遇到极大的困难,人们宁愿让孩子读八股、考科举,也拒绝送子女
到美国读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战败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渴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热情空前高涨。
于是出现了争先恐后往日本留学,借以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热
烈场面。
甚至有父子、母女、爷孙乃至全家留学日本的感人情景。
日本友人为了给中国留学生补习日语和其他基础知识,开办了20多
所新学校。
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
万多人。
整个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有2万多人。
这在当时是一个
很惊人的数字。
在“留日热”的推进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
出国留学
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的一条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重要通道。
这种
思想观念的转变无疑改变着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内涵以
及与世界的联系。
而“留日热”最显著的政治功效就是为孙中山创立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大业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抹上了亮丽的一笔。
当然,这股“留日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1、政府主导地位缺失,具有一定的自发性;2、出国没有严格的考试,无法保证留学的质量;3、学习科目过于宽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4、留学管理无力,问题时常发生;5、数量可观,成才较少。
总之,带有起步阶段的许多不成熟。
二
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
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从总体上观察,这期间北洋政府对出国留学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这给企图“放洋”的青年以一定的自由度;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又迫使许多有头脑的学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出国留学自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高扬了科学、民主的大旗,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更新观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是多数年轻留学者的追求;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竞争意识大大增强,这也促使一部分青年去经风雨,观“洋潮”;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突起,为献身革命而出国探求新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股热潮。
这些因素的交织回应,为第二次留学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促使留美、留法、留苏不断升温。
五四时期的留学潮持续时间长,平衡而有序。
1908年,美国决定退回部分“庚款”以资助中国派留学生,之后于1911年即设立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于是以“庚款”留学生为中坚,加上众多的自费留美生和各个部、企业、学校等派出的留美青年,使美国各大学“布满了中国留学生”。
1925年,美国的外来留学生约7500多人,中国留学生则多达2500多人,占了1/3。
这些中国留学生素质高,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自治能力强,成立有各种社团,举办许多颇有意义的活动。
现存的《留美学生年报》、《留美生月报》及《科学》等
杂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留美青年高昂的学习情趣和美好的追求。
他们是用科学精神浇铸的一代让中华民族骄傲的有为青年。
如果说留美生的追逐目标主要是科学文化,那么留法勤工俭学生则侧重于政治方面了。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所以兴起,一是
在工读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劳工神圣”式的
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蓝图,而勤工俭学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
好尝试;二是许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梦想到法
兰西去体验一下;三是一批有影响的人物如蔡元培、李石曾的全力
推进。
至1921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已达1600多人,
他们一边做工,一边上学,辛苦异常。
在这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间,不仅涌现了许多有为的职业革命家,而且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宣传家,社会主义能植根中国,其功甚伟。
“留苏热”的出现主要是政治革命的推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效法苏俄,急切派革命青年赴俄学习;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的成功,孙中山“以俄为师”口号的提出,又将派青年去苏联学习视为培
养革命人才的主要途径。
为此,苏联政府在莫斯科专门创立了一所
孙逸仙中国劳动大学,大批接收中国留学生。
1926年前后,在苏联
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
他们基本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梁之才。
这批人也确实对中国革命有深
远的影响,最著名的如刘少奇和蒋经国等。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加剧以及苏联特
殊的对华政策的实施,主要由共产党向苏联派一些留学生,但数量
有限。
国民党政府则主张向美国派留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
有很多青年赴美留学,人数达5000左右,但对整个社会牵动较小,
还不能说是又一次留学潮,只能讲是第二次留学潮的余波。
三
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第三次留学潮的序幕。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
的数量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
要越走越宽。
” 邓小平的指示吹响了青年学生走向世界的号角,迎来
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
经过30年的曲折发展,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
留学
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连接世界的生机勃勃的方面军。
如
果从中国留学史的视角去观察,这次留学潮不仅大大超越了前两次
留学热潮,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其一、拓宽留学渠道,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发展留学教育,最重
要的是财力支持和人力保证。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
的开放姿态,利用各种财源筹集留学经费,同时制定多种政策法规,激发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积极性,为留学教育的持续高涨打下良好
的根基。
在国家公派留学为主导的前提下,各部、各省、各个基金会、民间社团、大专院校以及国外的留学基金等都加以利用,采取
一切办法,广派留学生。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允许自费出国
留学,大
大激发了全社会支持留学教育的积极性,使留学由单纯的教育行为
转化成一种社会行为。
随着1990年前后自费留学教育的不断成熟和
规范,自费留学大军直线上升,成为30年留学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家长节衣缩食、东借西凑,千方百计送子女出国留学,这在客
观上弥补了国家扩大留学教育经费的不足。
在晚清和民国,也有一
些自费留学生,但和改革开放后的自费留学生相比,只不过是九牛
一毛。
其二、留学牵动千家万户,国人的留学意识空前提高。
在改革开放
之前,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讲,出国留学是不可思议和十分遥远的事情,更谈不上对国家留学政策的关心。
但近30年,谈论留学,想办
法让子女到国外留学,则变为街谈巷议,成为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一
个重要话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是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
和留学意识高涨的显著标志。
从考托福(toefl)和“gre”那长长的队
伍里可以感受到出国留学的火热。
自从美国1981年在中国举办托福
考试,参考的人数直线上升。
以北京为例,1981年首次考试为285人,1985年即上升为8000人,1986年达18000人。
1989年全国
的考生有4万多人。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报名,常常要通宵
排队,但仍有未如愿者。
其三、全方位的社会影响。
30年的留学潮由于时间长,人数多,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既重大而又持久。
众多的留学生走向世界,无形中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
泛而深入。
而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也自然将世界文化介绍
到国内,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和
准确。
留学生真正成了中国和世界连接的纽带。
大批留学生的学成
回国,迅速成为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生力军,在各行各业散发出勃
勃生机。
活跃在各地的留学生创业园,集先进的技术、管理、资金、产品、物流于一体,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化的建设。
北京中关村的高
科技园区,归国留学生是核心。
各大专院校的归国留学生,则是难
得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一些新兴学科和先进的实验室,多数由留学
生主持,而长江学者和特聘教授当中,归国留学生占八九成。
科技
战线归国留学生几乎起主导作用。
以国家重要的“863计划”为例,首席科学家和主要的领导者有七成为留学生。
1996年在“863”十周年
成果汇报会上,信息技术领域的主题专家组组长周炳琨明确指出:“光电子主题组前后参加者700多人,分布全国各地,大多数课题负
责人或骨干是留学归国人员。
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如dfb激光器、
量子阱激光器等,其主要完成者几乎全是留学回国人员。
” 在近些年
两院院士的增选中,有留学经历者高达90%以上。
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波及到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经济、
法律、金融、通讯、交通、社会等许多领域,可以说是全方位和划
时代的。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该校中
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
【篇二: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
赣南师范大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bstract
in 1847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through hardships, in the three stages 授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
摘要
1847年出现的国内近代留学教育历经艰辛,在经历了晚清时期、民
国时期和新中
国时期三个阶段后,取得丰硕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时代进程中,
借由留学教育,我国出现了大量高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
对
于当时的中国发展时期而言,留学教育不仅逐渐承担起改革开放国
策的组成部分角色,更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观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现状可以发现,留学国家的选择存在普遍性,大部分集中于美国、日本、苏联三地。
近代留学教育行为伴随着著
名人物的产生,他们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文化创新等方
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起源入手,
对其发展历程及所带来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对近代留学教育人才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帮助人们回顾
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对近代留学教育发
展进程的研究,将有益于推动有关留学教育未来发展的相关研究,
进而实现调动国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来推动国内现代化经济发展。
关键词:近代留学教育;历史发展;影响;走向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new period china,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nearly half a century in the process of time, by studying abroad, china has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 level and all-round talents. for the period of chinas development, study abroad education not only gradually assume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als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crucial impact.
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abroad in modern china can be found, the choice of studying abroad is universal, most of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pla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behavior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times is accompanied by the generation of famous peopl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ines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alysis, related to elaborate on the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talents china modern history, helping people to revie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will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research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education, and mobilize overseas talent to return hom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modern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1
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源
1.1晚清时期初见端倪
1.1.1具有历史环境特点的起始阶段
我国最早一批留学教育学生为1847年赴美学习的包含容闳在内的
三位留学生。
受到当时著名的洋务运动的影响,急需一批擅长外交
与技术的人才,通过曾国藩与李鸿章的联名上奏,最初的赴美留学
之举诞生。
但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留学生主要跟随外国的传教士
来到国外,并会得到来源于教会组织的资助或推荐,对于国外的这
些教会而言,中国的留学生具备成为他们进行中国传教、宣道的媒
介的优势,而这些早期中国留学生大部分会坚持学成报国的初衷。
不难看出,当时的留学生所处的环境为人才的回流创造了条件,换
言之,外国教会与传教士成为了中国近代留学生回国推动国家建设
提供了帮助。
1.1.2曲折的公派留学阶段
留学教育工作出现转折点需要归宿于连续两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
的失利,通过经验总结,清政府真正意识到留学教育模式存在的必
要性与紧迫性,至1889年,清政府以每批30人的规模先后派出4
批赴美留学生。
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干扰,在还未达到学习期限之前,这批留学生被全部撤回。
此后由政府主导,派出110名左右留学生
去往欧洲学习。
当时,陆续出现了包括孙中山、伍廷芳等人在内的
一部分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
从起始阶段发展至公派留学阶段的留
学教育尚属萌芽状态,在留学政策方面由于存在选派机构不一致、
留学资格限制不足、留学教育费用不足等原因,存在相对较大的疏漏。
此外,在留学生选派方向方面也必将模糊,影响了留学教育工
作的连续性。
前两个阶段的留学生大部分为官费生,即公派学生,
这部分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由清政府任用或给予奖励,一定程度上
激励了留学教育。
詹天佑、严复、刘步蟾等著名人物便诞生于这一
时期的留学教育,他们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开端,在海关、铁路以
及矿业等领域发
挥了重要作用。
1.1.3初具规模的晚清留学潮
此时由于受到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清政府教育结构出现了重大变革,赴日留学人数不断增加。
1890年至1911年,由于国内的科举
制度被废除,国内的教育价值标准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少学生将目
光投放至出国留学,吸取国外相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包
含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招生策略。
从起始阶段的萌芽状态发展至此,我国近代留学教育工作已然向正
规化转型,历史上第一次留学热潮出现了,在原有清政府出资公派
出国的留学生赴日学习外,出现了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学习的留学生。
这场留学热潮持续了整整16年,留学生人数达到四万五千人。
清政府趁热打铁,制定了留学欧洲的长期计划,留学方向不断延伸、
扩展,并有针对性的扩大留学国家的选择范围。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
进程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留学教育对于后来我国社会的影响是积
极的,且重要的,包括鲁迅、秋瑾、陈独秀、蔡元培、宋庆龄、胡
适等人在内的先进分子对我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2、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及意义
2.1中华民国时期高潮迭起 2.1.1热度高涨的留学教育
1912年至1927年这16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的肆意侵略,令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广大的青年学子对于吸
取西方技术来强健国家建设的需求高涨,特别在著名的五四运动阶段,数千计的爱国青年学子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作
为奋斗目标,纷纷前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实地考察、学
习知识。
1920年,马克思主义经由留学生的作用传到中国,以孙中
山为代表,开展了新一轮的留学苏俄热潮。
2
2.1.2频繁战乱打乱留学教育工作进程
1966-1976年间,由于受到文革运动的影响,留学教育完全停止,
这种局面到1972年后开始出现缓和,少数留学生被外派出国学习语言,这一时期为我国留学教育带来的断层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发展
造成了严重影响。
1977年至1997年,随着改革开放,留学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在1978年作出了赞成留学教育工作力度加强的
重要指示,新中国的留学工作,自此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
发展效果最好的时代。
这一阶段国家的配套扶持政策先后出台,本
着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标,教育部先后指定了
多部策略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
2.1.4 绵延长久的历史意义
经历了种种波折,我国的留学教育工作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相比于
前期而言,这一阶段开始的留学生活更加正规、稳定,同时也不乏
创新策略的出现。
结合历史因素回顾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
产生了不可缺失的影响,积极作用于我国各行各业前沿发展的高端
人才大部分诞生于近代开始的留学教育工作。
结论
我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出现原因,在于政府目光的延展性作用,国内
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引起了当时执政政府的重视,出国留学以学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