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呼唤创新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态势。

江泽民主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未来社会对人的创造力的要求,无论在内涵的深度,还是在外延的宽度上都比过去任何时候高得多。

因此,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时代呼唤创新,呼唤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而,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从强化思维训练的途径方法这一角度去认识语文教学,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发潜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求知中创新。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

一、营造和谐气氛,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不过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

创新意识是驱使学生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表现于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动机。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我们许多教师习惯于权威式教育,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沉闷,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下,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死按教参传授新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静听,依赖于标准答案,
不会也不敢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老师说的就是“真理”,学生成了教师和知识的奴隶,还谈何创新思维呢?因此,教师要舍得放下架子,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宽容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多肯定,少批评;多欣赏,少苛求;多笑容,少冷面;多探讨,少武断。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

从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胆量,树立自信心,从想说到敢说,从敢说到爱说,从爱说到会说,从怕想到敢想,从敢想到会想,从会想到创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这样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二、构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构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要通过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让学生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让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学会负责;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学会生存。

课堂的组织既要生动活泼,又要讲究学科的学习气氛,活而有度,活而有目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有浓厚的学科色彩,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时代性,还要风趣幽默,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提问,应抓住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知识的关键点、阻碍点,设问的深度和难度要适宜,以调动学生成功感,开启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交流式的探讨,评价要有发展性和鼓励性。

学生们的各抒己见十分可贵,创
造、创新的火花可能从中闪现,教师要在这方面及时引导放大,以体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思维、学法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的辩论、论证、阐述、答问等应当多角度、多侧面的挖掘可点拨之处,给予充分肯定,让每个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掘教材潜质、促进学生思维深化
有些课文内容虽然易懂,但如果善于挖掘其客观存在的,能引起学生深层次思维的材料,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要求熟读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表演,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有的学生说:“范进真可笑,中举后却发疯了。

”有的学生说:“范进其实并不可笑,从中可以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其中的‘笑’是含泪的笑,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稍加点拨课堂气氛进入高潮,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

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教材的通常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我们能否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掌握内情且知自己的底细,而贾雨村充发门子是门子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只说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是不是有失偏颇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富有灵活性、独特性、开拓了思维空间,逐步形成创新的思维品质。

四、利用变式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阅读教学中,就一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就三个事例进行发散思维,问“三个事例典型性表现字哪里?”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明确,其典型性表现在多角度反映事物上:从时间上看,分别写作战时、行军时、休息时;从地点上看,分别写战场上、老乡家里、坑道里;从表现思想感情上看,依次是对敌恨、对友爱、对人民忠诚;从表现精神品质上看,依次是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

由于从不同侧面挖掘材料内涵,因此,能使之形成多重意义的辐
射,深化了主题。

学生既训练了思维的广度,有学到了作者选材的方法。

再如探讨《故乡》一文的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少年闰土——活泼开朗,聪明能干中年闰土——迟钝麻木,像木偶人
(2)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3)现在:宏儿(廿年前的“我”)与水生(廿年前的“闰土”)亲密无间
二十年后:宏儿与水生?
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前后变化,人物关系等角度全方位探讨,学生总结出这篇小说的主题:(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不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五、加强综合开发,训练学生思维强度
语文教学往往不是单纯进行某方面的训练,而是同时开发多种智力,这样,学生思维力度就可以得到加强。

如宁鸿彬老师教《七根火柴》时,他先虚拟一个红军博物馆,引导学生介绍七根火柴的来历,然后给课文另拟小标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点评后说:“你们拟得不错,但作者为什么要用‘七根火柴’为题呢?”学生思考后认为,“七根火柴”是文章的线索,故事紧紧围绕着“七根火柴”来展开。

纵观教学全过程,既有阅读品析,又不乏听说训练,既有感知活动,又不乏情感体验。

六、创设思考情境,训练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见活力的思维,它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可见想象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者在构思情节,塑造人物,创设情境等都离不开想象。

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体会作品内容、语言、分析形象等,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人物、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还要引导学生对展现的人物、情境等重新组织,安排和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探讨主题时,学生很容易从菲利浦夫妇身上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骨肉也要用金钱衡量,一切都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一点学生无异议,接着我又引导:想象菲利浦认下于勒,情况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认下于勒,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将陡然变坏,雪上加霜,来之不易的姐姐的婚姻将付诸东流。

从分析讨论中学生也自然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辛酸。

想象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产生出新的认识和见解。

改写和续写,也是发展学生想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如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散文,让学生交流,并朗读改写较好的文段,学生很自然想象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游子的思乡之苦。

教学《陌上桑》一文,让学生续写结局,经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写成:使君被拒绝后,尴尬万分,觉得无地自容而溜走了。

也有学生写到:使君惭愧不已,赶紧上前致歉,而后找个借口溜走。

更有学生异峰突起,独树一帜,写到:使君听完罗敷的拒绝,羞愧归家,一看,惊呆了,原来罗敷正是自己的妻子。

五年前,使君告别新婚五天的妻子到外地赴任,期满归家竟不认识妻子。

罗敷因其夫变心,含恨投河而死。

妙!好一出悲剧!教室里掌声阵阵。

通过这些想象创作,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空间,充分展示学生再创造能力。

经常性地开展联想想象的作文片段训练,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1)用“横冲直撞”、“车水马龙”、“声泪俱下”、“温文尔雅”等互不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在十分钟之内写一段话,学生会不断变换词语的排列组合顺序,以想象力为媒介,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思索,描绘出
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2)以《说“小”》为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小”微不足道:小数言其小,小学言其低,小坐言其短。

但“小”不能小瞧:“小不忍则乱大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小”要多角度考察:小心眼不好,小心谨慎必要。

(3)让学生推测、想象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冲破时空的限制,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构思。

如《30年后再回母校》《假如我是县长》等假设命题的训练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引导正反剖析,训练学生辨证思维
初中生思考问题往往是片面的,常常认为好坏、难易、深浅是绝对的。

教学时可就某一事物引导他们正反剖析,以训练他们的辨证思维。

如《为学》的观点是“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正反剖析,明确作者是强调主观因素的作用,并非任何事情都是“为之”就能成功的。

上述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既有从广度上考虑,又有从力度上着手,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起来运用的。

陶行之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时代的呼唤,是语文教学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这将有利于打破学生拘泥于教材,教师局限于教参的局限,为学生自主、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相信,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就一定会造就出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