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历史原因、能源分布、地源优势等一系列原因所造成的。我国宏观区域经济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及城乡经济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降低,限制资本流通,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采取有效对策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任重道远。【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均衡;影响;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复杂而多样,随着时间推移,存在纵向的不均衡,即考察各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差异,这是一种动态的方法,动态的不均衡在改革开放前后大不相同。而从地域来看,存在横向的不均衡,这是一种静态的考察方法,包括区域间的不均衡和区域内的不均衡。这里我们主要针对静态的不均衡进行分析。
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国家政策以及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等原因。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突出,且三大地带内部各自的发展呈相对收敛态势,这更加剧了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区域差异。此外,区域内局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1]。长期存在的这种不均衡呈现反复扩大趋势,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影响,改善这一现状任重而道远[2]。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分析
1. 降低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降低整个国家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方面会导致经济落后地区优质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消弱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制约了落后地区
人力资本的形成。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的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性不足,进而制约了经济领先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的劳动力供给总量相对过剩。一方面,劳动力总量的相对过剩会导致该地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各个层面;而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过度集中,高质量劳动力面临的竞争压力过大,可能引发职业心理、精神紧张、心理压力、亚健康、工作相关疾病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高质量劳动力的水平,进而对经济产生各种影响。
2.不利于社会稳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距逐步扩大,经济资源极不平衡。按照正义原则理论,除非为了提高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使每个人受益或者无人受损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可能带来不平等分配才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为了提高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损,这些措施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分配则是不可接受的。然而伴随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原有的为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的均衡性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倾斜,使得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自然资源流失严重,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平,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倘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稳定的社会和民族问题[4]。
3. 限制资本的流通: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本从经济落后地区持续的流出,同时还会阻碍资本流入经济落后地区。而经济领先区域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及相对良好的投资环境所带来的较高的正外部效应会使得资本更多的滞留在经济领先区域,从而对资本的回流产生阻碍。其次,使得经济领先区域的信用有过度膨胀的可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资
本不断的从经济落后区域流入到经济领先区域,同时还阻碍了资本的回流,由此不但会导致经济落后区域资本的相对匮乏,亦会对经济领先区域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金融的相关理论表明,金融体系内部是不稳定的,而金融主体的行为也是不理性的,经济区域性的快速发展会使得投资者对未来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进而导致信用的过度膨胀。
4.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生活水平低下,为了摆脱经济落后局面,对当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当地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落后。并且,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制约,西部地区的企业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伴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纷纷内迁到西部落后地区,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破坏,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5]。
二、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对策
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种客观现象,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我国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策略,从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体现了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思路,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由东部带动中西部,局部带动全局,从而逐渐实现各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深化改革时期,我们要继续实施有效措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当下我们主要是通过阻止地区经济差距的继续扩大和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中央向地方政府进行分
权,但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系统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既要保证区域经济的自主性和活力,又要防止经济失控,实行统一调控、分区管理。合理组织国民经济的空间体系和空间结构,实行统一生产力布局,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是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
2.加强落后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应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一般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收到效益,难以吸引到大量的资金,因此主要靠政府行为,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使落后地区的市场主体同发达地区的市场主体大致处于相同的起跑线,才能使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可能。另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落后地区开发成功的根本,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3.积极开拓落后地区的市场:扩大区域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力的作用,而且会使得区域的输出基础相应增强,带动区域内生活自给型产业的发展;输出产业的正常运行会带动与之有生产性联系的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广泛推进东部与中西部区域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加大发达区域对中西部区域的支援力度。一方面,要重视基础,借助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在质量、成本、价格上占据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