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新闻学一班屈桢又学号:2010074137
指导老师:梁华荣
摘要
如题,本论文主要研究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众所周知,灾难分为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如何报道,对于起到一个什么性质和程度的作用至关重要。
回到事物的本质上,说白了,灾难就是问题,灾难新闻的报道就是媒体如何向大众揭露和在书面上,精神上引导社会解决问题,最终落脚于实践。
不得不说,这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至始至终,潜在的主角就是“情绪”。
在媒体的报道中,只要注重时效性,真实客观性,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主体性这几个重要的原则,报道就不会出错。
关键的关键,还是看记者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媒体的素质和能力。
这需要时间锻炼,也会遇到人为的和其他不可抗拒的阻力,但灾难新闻的报道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和真理博弈,和邪恶博弈,同时也和自己博弈!相信胜利近在有心人的咫尺。
Such as topic,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principl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disaster could divided into natural and social, how to report, to play the role of a nature and degree of what is important. Back to the way things are, to put it bluntly, disaster is the problem,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is how to reveal to the public and media on the written, spiritual guide society to solve the problem, finally locate in practice. Have to say that this is a complex art, throughout, the leading role of potential is the "mood". In media reports, as long as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liness, objectivity, instructive, balance, constructive, and several important principles which subjectivity, report will not go wrong. The key to the key, or go to a reporter in practice operation,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he media. It takes time to exercise, also can meet the artificial
页
and other irresistible resistance, but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itself is a long game, and the truth of the game, and evil game, at the same time also and his game! Believe that nearly in the near of the victory.
关键词:时效性真实客观性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主体性
正文
前言
灾难新闻,从披露消息到连续深刻的报道,都关乎一个“情”字。
这个情如何表达,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对受众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应该在什么样的标准或体系下情理相容,总结成原则,说的书面一点,就是情要有时效性,要真实客观,要具有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和主体性。
人都是感情动物,无论台上还是台下,办好事就得有良情在胸。
有情的同时晓之以理,事物就会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新闻报道如是。
灾难新闻定义
所谓灾难即由自然界或者人为的祸害所引起的苦难。
比如台风,地震。
又比如恐怖袭击等。
此类新闻具有事发突然,社会影响巨大,民众关注度高等特点。
一, 灾难新闻的原则
1,时效性
任何新闻,如果不论新闻的时效性那再大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付诸东流。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既快速又明确高效的新闻往往社会影响更大,也许最没有生命的新闻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特别是在节奏快,信息量大,新闻更新快的今天,时效性俨然成为衡量一则新闻的黄金标准之一。
回过头来谈灾难新闻,其无法预
页
知的突发性,超强的传播性,非常高的关注度及社会影响使其更加需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媒体应在第一时间奔赴事发现场,记录和报道所见所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既是对受灾后人们对信息的巨大需求,也是对混乱心理的有效安抚。
在美国9.11事件中,在恐怖分子用第一架飞机撞毁世贸大厦后,正好途经的一名记者马上用500美元买下了身旁一名游客的相机拍摄事故现场,同时也获得了第二架飞机撞向大厦的第一手新闻资料,从而提供了及时且极具价值的新闻报道,填补了未知大众心中的空白。
2,真实客观性
首先,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该依据事实来写稿,在新闻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守这一原则。
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更加体现为写作者的思想态度等是否求真求实,而非制造感情上的噱头,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而胡编乱造,虽然新闻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但那是建立在深刻而宽泛的实际认知上的,即记者的调查,了解。
灾难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具体体现在行文措辞的干净,少议论,多例子上等等。
李希光曾经说过:“好新闻首先要准确,所有的新闻都要核实。
”特别是灾难新闻,更应该由政府部门提供权威信息,如实反映新闻现场。
但是,如果有些官员在灾难发生后妄图封锁消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编造虚假信息,欺骗领导和群众,欺骗受害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是一颗定时炸弹,往往东窗事发后会造成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
3,引导性
提到灾难新闻的引导性,不得不先说对新闻政治思想性的要求。
(1)
记者报道灾难新闻要对党和国家的相应政策有所了解,在选择事实,确定主题的时候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大局出发点,注意政策的变化,以及拥有法律意识。
记者在具体报道中,首先应该思考一下会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页
观和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考虑完备。
媒体是政府和大众沟通的桥梁。
受众对信息的依赖不仅依靠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决定,还依赖媒体是党和政府的代表这一深层涵义,所以,在灾难新闻报道时,媒体要有一个政府代言人的引导意识。
决定舆论导向的是新闻稿件本身。
记者在提炼主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拥护,什么应该反对,立场鲜明,让受众有所遵循和依据。
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尤为重要。
记者要在保证新闻的及时和真实的前提下,客观的将新闻反映给政府和群众。
以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媒体在持续报道灾情现场和抗灾救灾的同时,也不忘进行防灾教育,在时隔6年的今天,媒体人也不忘后续发声,如记者曹均武的《向新闻的本源求助》(2),阐述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媒体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便是回到事实本身,用客观的,带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现灾区发展,揭露灾区问题,引导受众关注并伸以援手。
同样的报道还有记者喻尘的《选择与困境》(3),记者钱刚的《让人字隐约成型》(4)等。
纵观南方周末的所有报道,陈述灾难事实和救援行动依旧是报道的主角。
没有悲情式报道,没有歌功颂德,没有拖延,没有让记者成为主角,而且和主流媒体口径一致。
但也有缺点,在关于马航的系列报道中,南方周末没有足够的人文关怀,没有真实客观的体现遇难者家属们的需求和不满,也没有建设性的报道。
最后,希望媒体引起重视,对灾难报道的平衡性越做越好。
4,平衡性
灾难新闻报道的平衡性涉及政府,媒体,受众三方。
政府要放宽对媒体的行政干预,做到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媒体是把握并运用这一原则的主体和重点。
在报道灾难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口径一致。
因为现在信息传播的方式很多,速度也很快。
在灾难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中,一定会有各种声音冒出来,这时候,就需要主流媒体及政府做出最及时最真实同时具有一致性的发声。
保持冷静,认真分析和核实信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记者要把握好报道灾难
页
时的情绪。
记者不能成为灾难报道的主角。
在灾难面前,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对群众负责,为群众效力,就是对自己和国家负责。
拒绝作秀,拒绝矫情,拒绝打着人文关怀的幌子用悲伤的文字吸引眼球。
这都是对遇难者的不敬。
在报道灾难的时候,不要把目光聚集在某一点或某一个地区。
不要随大流,跟风采访,扎堆报道。
要本着探索发现,求真务实的精神,避免错过“灯火阑珊处”的有价信息。
这是对灾区人民负责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时要特别注重公众的知情权和被采访者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这涉及到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具体的度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才能掌握,记者对此要做到绝不蓄意地进行悲情式报道。
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记者在报到前应当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如果当事人觉得不影响,那就可以披露相应的事实。
同时,记者要自身素质过硬,分析综合报道事实的利弊,因为有时候真相的力量是很大的,说不定可以因祸得福,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还有一点,报道灾难新闻时不要只聚焦于政府或社会如何救援,出了什么英雄,煽动国民的爱国情绪…我们记者要把目光适当的放回到群众最关心的当事群体身上,专业的,多角度的,客观真实的报道,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
致于那种对领导歌功颂德,隐瞒并修饰灾情的新闻则应该完全杜绝。
在有些灾难报道中,政府和媒体本来是向稳定社会情绪,所以对灾情选择拖延报道,但适得其反,新闻丧失了时效性不说,还耽误了救援。
这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学会审时度势,积极应战。
在报道灾难新闻的时候,媒体还要注意进行建设性的报道。
关于这点,其本身符合灾难新闻平衡性的范畴,但我已把它独立出来,请见后文详述。
同时,灾难报道要注重关注灾后的动态。
受灾地区或当事人群生活如何,精神状态怎样,具体到住房,交通,医疗,饮食,理赔,安全,就业等等问题上。
面对大灾,我们不应遗忘。
随着灾难的发生,灾区的社会秩序必然混乱,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降低,容易引发群体事件,这些都是媒体应该去关心的事。
在报道的时候,还应关注到灾区的困难和灾民的不满,避免大量的正面报道掩盖了灾区真实的声音。
再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的时候,尽量得法,专业,严谨。
最后,对于受众而言,多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就是最大的帮助。
不要助长谣言,
页
更不要制造混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贡献。
5,建设性
首先,所谓建设性即促成事物积极向上的发展。
灾难发生后,来自各种媒介的各种信息鱼贯而入,真假难辨,极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首先要避免的一点就是媒体自身过分的悲情式报道,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责任更大,因为在这个时候需要主流媒体和政府共同努力,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传递真实信息的同时,把注意力聚集在正面的救援和对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上,随着灾难本身而来的各种负面新闻当然要有选择的报道,但最终的方向是带领群众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战胜困难,让群众看到希望,努力和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预防灾难的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在媒体自身的言论上积极表态,消除部分负面影响。
从灾难新闻的本质说起,它具有“舆论的现实警示性”(5)。
由于大家害怕灾难同样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大家便会对灾难新闻特别关心,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逃生或预防。
因此,媒体便要抓住机遇,向受众进行建设性的知识普及和态度引导,整个过程要贯穿灾难发生的前前后后,让人们对灾难的起因,经过,结果,防御,教训等有所知晓,以减少无法应对的情况。
如记者王振瑶史艳菊的《反思是最好的怀念----纽约时报卡丽娜飓风灾难周年报道分析》便借他人前车之鉴,详细分析并强调:报道基调应以反思为主;要用专业的方法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新闻理念等。
无不积极的起到了建设作用。
建设性的报道可以帮助社会减少损失,理清思路,及时致力于救援工作,同时提升政府在情绪波动较大的群众面前的威信。
有时候,政府的救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着力于重灾区,这时,媒体注重自身报道的挖掘和平衡,把更多的,有用的,不为人知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政府,这也是建设性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同时要承担起减少谣言传播的责任。
同时,媒体要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辅助作用,发动社会组织和团体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提供帮助,以自己的信息优势和人力支援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与帮助。
页
报导要有建设性,有时候会一个巴掌拍不响。
媒体这时候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的智慧,并让群众参与监督,用这种开明的方法制造出更多的具有建设性的实际行动。
让政府,媒体,群众之间良性互动起来。
其实要灾难新闻的报道具有建设性,很大一部分工作要花在灾难发生后的重建或“恢复”工作上。
比如灾后的理赔问题,三孤问题,灾后特定环境的违法问题,受灾个体的心理问题,城市或地区的管理问题,救助体系等等。
要有建设性,就要建设到点子上。
其实大部分问题都是民生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希望媒体做足功课,坚持为群众的利益奔波呐喊。
关于建设性报道里的正能量,我不必多说。
因为这是肯定会有且显而易见的。
具体到报道时的细节:我们可以挑选一些真实的救援故事和感人细节;可以着重报道各个组织的合作和救援的成效;可以从简单的现象引透到本质,让群众惊醒并做好预防。
如“北京丁志健溺亡事件”,看似一件小事,在媒体的挖掘下,让人们对城市内涝,下水道建设,丁志健家属的安慰工作以及自救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学习。
这就是建设性报道的意义所在。
最后,还要注意对受灾群众的隐私权进行保护,媒体提供的信息要全面及时且真实客观,以人为本,发动舆论的力量,坚决避免夸张和渲染。
以“北京丁志健溺亡事件”为例,用凤凰网的“自由谈”作为结尾------“反思需要进入政府议程,却也不应该缺位于民间。
换言之,在城市的排水设施完善之前,民间社会需要意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一套自救、互救的网络、经验,以及如何才能切实推动政府政策的变革。
对于民间而言,这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危机面前,如果民间社会能够尽可能由自己克服,或者能够通过将问题细化,以科学、详细的论证推动相应的政策,那么城市的主体就有了真正的回归。
”(6)
6,主体性
灾难发生后,社会关注的主体一定是受灾的群众,不是媒体自身,更不是政府。
讲到主体性,有两点。
一是人文关怀,二是主体的相对性。
(1)人文关怀
从哲学层面讲,人文关怀指的是指对人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关注,
页
探索和解答。
主要针对人的价值,个性,尊严,地位,发展,自由等方面。
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要从主题和立意上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
如成都女子被海啸卷走这则新闻,成都一家报纸便用《成都爱人,你在哪里?》为题,展开了连续跟踪的报道。
除此之外,媒体还要慎重严谨的选择事实来体现人文关怀。
新华社记者朱玉,张旭东,王金涛写的关于12.23开县井喷特大事故的报道《灾难能让我们心痛多久?》对事实的选择是:政府为减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灾区人民的受灾情况的需求,真实而感人的发生在灾民身上的细节等等。
充满了人文关怀。
最后,媒体还要在语言上下足功夫,体现人文关怀。
语言的选择要注意分寸和场合,不要让当事人受到二次伤害。
报道语言要软硬兼施,绝不能重点错位,用词轻薄,显得没有道德责任感,为追求轰动而低俗,夸张,大肆进行悲情渲染,血腥渲染等各种出位,各种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性的举动。
具体到语言应用,可以选择多引述当事人或负责人的话,多选取祈使句等方法加以警示。
媒体的人文关怀,存在于灾难发生后的所有环节,记者的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媒体在写作的时候要多从关怀的角度出发,不要雪上加霜,更不要盲目的指责。
(2)主体的相对性
前文说到,绝对的主体是当事人,因为唯有把目光聚集在他们身上才能更全面的体现人文关怀,获得群众最关心的消息,引导舆论,对救灾起到更大的帮助。
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相对主角是指贯穿在灾难发生前后,在媒体的一系列报道主体中的人,事,物。
这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媒体对相对主体的选择和报道,直接影响舆论和灾难新闻的所有性质。
所以,相对主角的选择要符合前面所讲的“时效性真实客观性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
那一个阶段报道哪些内容,这是一个不难,但很重要的步骤。
因此,要在质和量上保证绝对主体的核心地位,舆论引导力。
也要处理好相对主角的报道尺度和事实选择。
不能让慷慨捐赠,英雄行为,领导的指挥等周边信息盖过了受苦受难的灾区当事人。
我最想强调的是,把问责行为放到救灾以后进行,因为及时救援远比马上找到一个指责对象,然后才实施救援来的理智,有
页
效。
在主体的相对性上,确保大原则下的灵活,便能做到合理的报道,尽到记者的责任。
以汶川地震为例,报道要真实且有建设意义,该反映灾区情况就反映灾区情况,紧要关头,不要再让一些明星诈捐的八卦新闻在这个时候占据头条,对于此类案件,媒体可以“秋后算账”,当务之急是处理好灾区和救灾行动的报道,为人民服务。
二, 相关原则的对应案例和再谈解决办法
1,时效性
说到时效性,其关键还是取决于记者本身,记者自己有没有较高的新闻素质,有没有新闻敏感性,知不知道如何在赶赴现场后第一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对设备的使用技术如何,如果由于政治原因而不能及时发表完全应该及时向受众传达的新闻,作为记者,又该如何抉择?不是没有惨痛的教训,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广东的相关媒体就早于发现了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和快速传播,但广州政府却为了社会稳定和自己的面子,业绩,而禁止了相关新闻的流通,甚至还发表申明称:河源市没有发现病毒,请市民不要听信谣言。
然而,随着感染遇难者越来越多,各种小道消息四处蔓延,犹如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得不偿失。
如果当时广州媒体不保持沉默,而是通过权威媒体来向市民进行及时,真实,细致的报道,那防治措施也必将会更早的施行,社会也将更加稳定。
可惜,我没有看到一个记者能够顶住压力站出来,消息流通的渠道这么多,在重大灾难前媒体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责任,却顶不过一句有昧良心的政府禁令和保住自己的饭碗的想法。
再看一则新闻。
新华社北京2013年12月13日电据美联社报道,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科学家们正想法设法避免这场灾难。
据悉,若该小行星撞击地球,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破坏力的770万倍,地球上一半的人口将遭劫难。
消息一出,举世瞩目,网络上随处可见“世界末日论”,人们表示,看完这则新闻后,没有心思工作了,甚至有的人将银行卡里的钱全部取
页
出并大量购买物品……不过谣言止于智者,中国的一帮天文学家通过新华社及时向恐慌的民众指出: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几率为零,它已于今年早些时候远离地球而去。
由于新华社的及时辟谣,此则虚惊一场的灾难新闻才得以风平浪静。
如果不及时,不知会引起多少无谓的恐慌甚至社会动乱,诈骗,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灾难新闻的特殊性,其受众面相当普遍,例如一些发生在大中城市的交通,天气灾难,如果及时播报,将提供预警的同时避免大量的损失。
对于不同内容的灾难新闻,比如政治类,如水门事件。
经济类,如经济危机。
气象灾害,社会灾害等等,无不要求突出新闻的时效性,由此可见,时效性既是处理灾难新闻的重要原则,也是灾难新闻价值的发酵剂。
2,真实客观性
2007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发生“一.二五”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这场事故共造成105人遇难,财产损失上千万。
究其原因,主要是非法矿主越层盗采,引发煤尘爆炸。
据悉,该矿主非法经营两年之久,其生产转包一层又一层,管理混乱,无视法纪。
事故发生后,许久不见处理措施,也迟迟未拿出准确的伤亡数据,更不见当地媒体的报道。
据调查,原来是非法矿主和当地政府部门拉帮结派,由政府出面封锁消息,并由武力恐吓部分知情人,安全监管部门疏于职守,导致非法矿主在事故发生后遍轻易地逃之夭夭。
然而,该企业却所有证件都齐全。
由此可见,灾难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的真实客观,不是单单对媒体写作自身的要求,虽然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要求自己遵守的原则,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在关键的时候澄清事实,发布统一,正确,及时的消息,不要害怕承担责任,因为政府就是为人民办事的。
最后究其根源,还是腐败!当今中国,政府对于媒体的管控依旧很严,大部分媒体很难主动发出真实的声音,如果当地政府是一个腐败的政府,那灾难发生后,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将很难得到保证!
回到记者本身对这一原则的坚守和清醒的认知。
2007年,一则“丈夫拒签手术导致孕妇致死”的新闻在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在初期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矛头指向当事人—丈夫肖志军以及签字制度的弊病,社会舆论把肖志军塑造成了一个愚昧,冷血的农民丈夫,报道的结论是“有病应当及时就医”。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事件快要平息了的时候,南方周末的记者挖掘出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真相。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