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代文学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歸於鄉土
寫實主義,反映社會與現實,融合了西方現代文學 主張必須具有時代性社會性的鄉土文學 進一步探入對台灣社會整體的發展 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變動
回歸於鄉土
修正了文學偏離社會的問題 對文學有著路線歸正的作用
寬容與多元
寬容與多元
思潮、流派眾多 女性文學 政治小說 兩岸小說 革命歷史
如果有來生, 我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 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土裡安詳, 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沈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雖處於日據百度文库代,但其一生皆用中文創作。 1925年,發表了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 —寄二林事件戰友》,開始積極投入台灣新文 學的創作。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反共與鄉懷
1949年蔣介石政府遷移台灣 大批大陸移民跟隨國民黨政權湧進台灣 當時台灣知識份子剛脫離日本統治不久,語言不利
政治風暴
主流:戰鬥文藝
——《說給自己聽》
全面與齊放
文學板塊分化與流動
文學創作貼近社會脈動

通俗文化精緻化
面 與

大眾文化消費

台灣原住民文化
西方文化
中華傳統 經典文學
台灣社會 現代文化
Thanks For Your View
台灣近代文學發展史
陳晨 張依莎 潘敏 陳佳森
CONTENTS
新文化運動
反共及鄉懷 無根與放逐 回歸於鄉土 寬容與多元 全面與齊放
戰後50年代
日據時代 新文學運動
戰後60年代
戰後70年代
戰後90年代至今 戰後80年代
全面與齊放
寬容與多元
回歸於鄉土
無根與放逐
反共與鄉懷
新文化運動
日據時期,台灣民眾的武裝抗日,流血損失
第一次中國文藝協會大會宣稱:台灣 文藝家的天職即反共救國。 代表人:潘人木、陳紀瀅 代表作品:《保衛大台灣歌》
主流:鄉懷文學
著力表現親情和鄉情的文學作品 代表人:張秀亞、潘琦君、林海音 代表作品:《城南舊事》《夢回青河》
無根與放逐
無 根 與 放 逐
韓戰與美援 西方文化思潮猛烈衝擊 存在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新 文
嚴重,又受到大陸“五四運動”的影響,決定 採用新形勢的抗日民族運動。 受胡適的「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影響
學 深刻的張我軍主張建設「建造白話文文學,
運 改造台灣文學」,於是台灣的新文化運動就
動 產生了。
张我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旗手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 他與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 他被作家龍瑛宗贊譽為“高舉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