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记承天寺夜游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 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学习,读懂文本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积水空明 皎洁 藻荇交横
清丽
竹柏影
空灵 淡雅
品读课文 体悟情感 面对如此美景,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欣然
高兴
无与为乐 孤寂
闲人
悠闲
疑难探究: 与文本对话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
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小结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 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 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 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 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 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
魅力。
背诵课文
你能根据提示背诵本文吗? 试一试?比一比!
游夜寺天承记
词语解释
?遂至承天寺 于是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翻译句子 注意红色字体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3、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 交 横,盖竹柏影也。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常见实词、虚词。 ?了解全文的内容。疏通文意,学习凝练
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 体会作者在短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心境,理 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朗读课文 ?Leabharlann Baidu求:1、读准字音
?
2、读出节奏
( 温馨提示:可以根据意思用“ /”划分朗读停顿, 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
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 到承天寺去?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 闷,想出去走走,找人谈心;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 去赏月。
合作学习,读懂文本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元丰( 月( 念( ( 庭下( 盖( (
),解(
),
),欣(
)。
),遂( )寻( )。
),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 ),
)。(
)?
)?但(
)。
2019 SUCCESS
POWERPOINT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 22
2019 SUCCESS
THANK YOU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 23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达 乐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拓展延伸
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 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 人会说些什么?
示例: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 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 啊!
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 这个闲情雅致的。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提示:画出疑难,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 的,举手质疑,全班交 流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 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 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 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